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各类新型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中的广泛使用,关于新型抗肿瘤药物相关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报道逐渐增多。新型抗肿瘤药物相关PRES的发生主要与内皮功能异常有关,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头痛、意识改变、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痫性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部分患者影像学呈特征性可逆性双侧皮质下血管源性水肿。目前对该不良反应的诊断尚缺乏统一标准;治疗的核心是减量或停止使用新型抗肿瘤药物,同时,给予控制血压、抗癫痫等对症治疗,及时治疗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

  • 标签: 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抗肿瘤药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随访工作对于收集临床试验受试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等数据至关重要,随访的方法包括面谈、电话沟通、邮件联系等方式,在随访中应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措辞得当并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 标签: 临床试验 随访
  • 简介:本文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乙烷硒啉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并采用Atodock软件分析了乙烷硒啉和人血清白蛋白分子对接的作用方式。计算得出乙烷硒啉与BSA形成复合物的结合常数K为3.5×10^4L/mol,结合位点数n=0.9。从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可计算出热力学常数△H〉0,△S〉0,因此乙烷硒啉与BSA作用力主要应为疏水作用力。结合在人血清白蛋白的高亲和位点上的乙烷硒啉与人血清白蛋白分子中的Cys34未达到能产生相互作用的有效距离,因此乙烷硒啉与人血清白蛋白分子相互作用主要为疏水作用力。

  • 标签: 牛血清白蛋白 乙烷硒啉 结合
  • 简介:摘要由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识别鼠源性单抗,最初鼠源单克隆抗体药物治愈疾病效果并不理想。但是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提高,医药界在单克隆抗体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方面也取得了新进展。因此,此药物逐渐被应用于临床治疗中。本文着重分析单克隆抗体抗肿瘤药物研究背景、研究进展及其市场动态等。

  • 标签: 单克隆抗体 抗肿瘤药物 市场动态 研究
  • 简介:7月4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国家肿瘤研究所杂志》(JournaloftheNationalCancerInstitute)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题为“磷脂-阿霉素自组装纳米胶束促进对肿瘤的渗透性”的研究论文。这一最新发现表明: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与抗肿瘤化疗药物-阿霉素可自组装形成纳米尺度的新型输送载体,

  • 标签: 纳米载体 化疗药物 抗肿瘤 科学家 学术期刊 研究论文
  • 简介:近几年来,由于药物品种的不断增多,临床使用输液治疗面临更多挑战。药品从生产到使用是一个完整地过程,生产上有严格的质量标准,而临床使用时则存在较多问题,目前还没有严格的标准进行规范,为保证治疗质量及用药安全,

  • 标签: 输液治疗 用药安全 头孢类抗生素 抗肿瘤药物 溶媒配伍 药品使用
  • 简介:环氧合酶-2(COX-2)在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凋亡抑制及促进血管生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肿瘤防治的新靶点;越来越多的COX-2抑制剂及其衍生物进入到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发挥着一定的抗肿瘤作用。本文对近年来以COX-2抑制剂,特别是以塞来昔布和尼美舒利为先导物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从而寻找新型抗肿瘤活性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COX-2抑制剂 抗肿瘤 塞来昔布 尼美舒利 先导物优化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并分析常见铂类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治疗的肿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时间2019年4月-2020年4月;对60例肿瘤患者所使用铂类抗肿瘤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种类及不良反应发生几率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 常见铂类抗肿瘤药物所发生不良反应主要有肠胃道反应、肾脏毒性、骨髓抑制、其他四种。60例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进行治疗的肿瘤患者中,共有26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60(43.33%);其中卡铂抗肿瘤药物不良发生率为25.00%,顺铂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0%,奥沙利铂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37%,10mg奈达铂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0%,50mg奈达铂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0%。结论 临床肿瘤治疗中使用铂类抗肿瘤药物时应事先做好不良反应用药反应防治,才能够切实提升药物疗效,保障患者预后。

  • 标签: 铂类抗肿瘤药物 不良反应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PDCA用于提高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内抗肿瘤药物调配质量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本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调配抗肿瘤药物1000份作为参照对象(对照组),并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本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调配抗肿瘤药物1000份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观察组采用PDCA管理。比较两组药物调配质量、用药不合理率。结果 观察组药物医嘱审核耗时、调配耗时、用药周期均短于对照组,药物可溯源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PDCA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抗肿瘤药物 调配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讨了在药剂科抗肿瘤药物实际管理事务中,介入规范性安全管理形式的必要性和意义。方法:从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期间,选取了195名接受肿瘤治疗的病人,根据药物安全管理方法的不同,分为传统管理组和规范管理组。传统管理组采用传统的一般方法进行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而规范管理组则采用规范化调整的方法进行安全管理。结果:通过比较两组病人药物治疗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现规范管理组在住院时间、使用药物种类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三项指标上均优于传统管理组(P<0.05)。结论:将规范性安全管理应用于药剂科抗肿瘤药物的管理操作中,可以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

  • 标签: 药剂科抗肿瘤类药物规范化安全管理运用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开展临床药学服务与降低铂类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将我院200例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的患者分为A组(100例,仅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治疗)与B组(100例,在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治疗的同时为其开展药学服务)两组,并对比相关数据指标,明确开展药学服务的意义。结果:经对比,B组患者血液系统、肾脏系统、胃肠道系统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铂类药物如顺铂、卡铂等药物在治疗各类肿瘤疾病中的应用较广,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而期间给予患者个体化、多元化的药学服务干预,则有助于降低相应的不良反应率,增强患者化疗耐受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铂类抗肿瘤药物 化疗 药学服务 不良反应发生率
  • 简介:摘要 分析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存在的挑战,从质量体系建设、知识管理、质量源于设计及问题管理等方面,探讨优化质量管理措施,保障患者安全、数据可靠性与监管合规性等要求,提高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水平。

  • 标签: 申办者 抗肿瘤药物 临床试验 质量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开展临床药学服务与降低铂类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将我院200例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的患者分为A组(100例,仅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治疗)与B组(100例,在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治疗的同时为其开展药学服务)两组,并对比相关数据指标,明确开展药学服务的意义。结果:经对比,B组患者血液系统、肾脏系统、胃肠道系统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铂类药物如顺铂、卡铂等药物在治疗各类肿瘤疾病中的应用较广,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而期间给予患者个体化、多元化的药学服务干预,则有助于降低相应的不良反应率,增强患者化疗耐受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铂类抗肿瘤药物 化疗 药学服务 不良反应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统计本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抗肿瘤药物不合理医嘱情况,为更好地保障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2020年4月至2023年6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将130名接受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把有未开展静脉中心合理调配作为分组的指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不合理用药状况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不合理用药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静脉中心的抗肿瘤药物的调配中应用静脉中心合理用药调配管理方式,能够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使患者的抗肿瘤药物用药安全性得到提升,具有良好的可应用价值。

  • 标签: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抗肿瘤药物 不合理应用
  • 简介: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临床治疗肿瘤,西医一般采用手术、放疗、化疗三大疗法,疗效快捷,对肿瘤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存在明显的损伤和毒副作用。因此,寻找有效且无损伤和毒副作用的抗癌药物,是医学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中药在肿瘤治疗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现将国内抗肿瘤中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细胞调亡 中药 血管生成
  • 简介:缺氧诱导因子-1(HIF-1)最早由Semenza等[1]于1992年在对经缺氧处理的Hep3B和HepG2细胞株的核提取物进行电泳位移分析时发现的一种核蛋白,它是哺乳动物及人体细胞中存在的一类介导缺氧适应性反应的转录因子,是机体在缺氧条件下维持氧稳态的关键性物质,

  • 标签: HIF-1 肿瘤 靶标 抗肿瘤药
  • 简介:【摘 要】肿瘤药物紫杉醇、多西他赛和卡巴他赛属于紫杉烷类药物,具有高效广谱的抗肿瘤活性,是近年来研究开发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可与微管蛋白的亚基结合抑制微管动力学,亦可通过激活多条信号转导通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紫杉烷类药物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

  • 标签: 紫杉醇 多西他赛 抗肿瘤 研究进展 价值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抗肿瘤药物静脉给药不合理医嘱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依据药品说明书、《新编药物学》、《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版)》、NCCN临床实践指南、抗肿瘤药物处方点评指南等,分析我院2017年抗肿瘤药物不合理医嘱,比较干预前后抗肿瘤药物使用不合理发生率及其类型。结果:共审核医嘱6018份(干预前3160份,干预后2858份),不合理用药医嘱372份,干预前277份(74.46%),干预后95份(25.54%)。经干预后我院抗肿瘤药物不合理医嘱较前明显下降(干预前不合理率为8.77%,干预后为3.32%,P<0.01)。不合理医嘱类型主要有:需避光药物未进行避光处理(20.70%);给药顺序不正确(29.30%);溶媒选择不适宜(28.23%);未按要求预处理(21.77%)等,干预前其发生率分别为1.93%、2.75%、2.44%、1.65%;干预后分别为0.56%、0.77%、0.98%、1.01%,较干预前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医嘱审核、反馈、干预后,可显著降低抗肿瘤药物不合理医嘱的数量,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及用药事故的发生。

  • 标签: 抗肿瘤药物 医嘱点评 合理用药 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