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硝酸酯类药物在心血管病治疗中药学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心血管病患者1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84例。在阿司匹林及ACEI类药物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均在阿司匹林及ACEI类药物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联合安慰剂(谷维素)治疗。实验组患者均在阿司匹林及ACEI类药物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实验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角色、总体健康等维度得分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8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病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药学价值。

  • 标签: 硝酸酯类药物 心血管病 治疗 药学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盲选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应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1年、2年生存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6.67%显著低于对照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苷(酸)类药物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较好,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核苷 核苷(酸) 乙型肝炎 肝硬化失代偿期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77例脑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9例与对照组3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并给予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调脂治疗,给予辛伐他汀与阿托伐汀。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恶化和死亡病例,经治疗后发现,治疗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面积对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对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在治疗脑血栓方面较单纯应用阿司匹林临床疗效明显,且对动脉斑块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可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阿司匹林 他汀类药物 脑血栓 动脉斑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硝酸酯类药物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份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组40例,A组运用辛伐他汀药物进行治疗,B组于A组的基础上,采用硝酸酯类药物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血压水平。结果治疗后,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血压水平均示显优于A组(P<0.05)。结论硝酸酯类药物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具有在临床上持续推广与应用的价值。

  • 标签: 临床治疗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硝酸酯类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讨论实施抗真菌药物的治疗效果,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抽签的方法,将150例患者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针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抗真菌类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临床统计,观察组患者显效45例,有效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显效40例,有效20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临床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患者,于临床实施抗真菌类药物治疗后,可帮助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减少各种临床不适。同时,坚持应用药物按照疗程治疗后,基本上能够使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得到治愈,减轻外阴瘙痒、灼痛、黏膜充血、白带增多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的概率,对患者积极意义较大。建议在日后的临床治疗中,将抗真菌类药物治疗推广应用。

  • 标签: 抗真菌 假丝酵母菌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他汀类药物对冠脉血运重建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抽选2013年8月-2014年9月就诊于我院心内科接受冠脉血运重建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7)和观察组(n=67),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天口服,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天口服治疗,均每日一次,持续给药2周。治疗前后分别取清晨空腹静脉血5ml,检测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进行对比;比较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后比较,两组LDL-C、TC、CRP、IL-6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G水平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HDL-C水平升高,对照组HDL-C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LDL-C、HDL-C、CRP、IL-6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C、T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9%与对照组9.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应用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治疗冠脉血运重建后急性心肌梗塞,均具有显著调脂、抗炎作用,但阿托伐他汀降低LDL-C水平和抑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症反应作用更强,临床应用中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进行治疗。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冠脉血运重建 急性心肌梗死 血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各种不良反应表现,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治疗期间发生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300例。回顾性总结患者不良反应表现,分析相关因素,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结果300例患者中,过敏反应占47.33%,消化道不良反应占27.33%,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占14.33%,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占5.67%,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占3.67%,其他不良反应占1.67%。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反应(P<0.05)。不良反应原因统计结果显示,饮食因素占12.00%,环境因素占14.00%,生理因素占5.33%,个体差异占28.33%,年龄过大(过小)占7.33%,情绪占5.33%,饮酒占22.33%,药物用量占1.33%,药物质量占4.00%。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表现及影响因素较多,临床上医师在用药时要充分了解不同种类药物的适应症与禁忌症,结合患者身体健康给予适量用药,从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药物安全性。

  • 标签: 头孢菌素 不良反应 预防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在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药物中,观测核苷类药物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对这类患者的治疗效果如何。方法选取141例自愿服用核苷类药物的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经患者知情同意后按其选择核苷类药物的不同分为A组、B组和C组,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各辅以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A组服用拉米夫定,用量为每天100mg,B组服用阿德福韦酯,用量为每天10mg,C组服用恩替卡韦,用量为每天0.5mg,观察患者在3、6、9、12个月后的血清生化指标和病毒载量的变化。结果每组患者在通过核苷类药物的治疗后,HBVDNA载量在上述日期后得到明显的下降,但是C组患者的疗效更甚于A组和B组。结论核苷类药物对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有较好的效果,但是恩替卡韦(ETV)效果更为显著。

  • 标签: 核苷类似物乙型肝炎病毒肝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他汀类药物在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本文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为研究时间,在这一年中我院一共收治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70例,为了便于观察研究,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35例患者使用的他汀类药物主要是瑞舒伐他汀,而乙组患者使用的他汀类药物是阿托伐他汀,在经过药物治疗的6个月后,测试患者的空腹血糖、心脏的内皮功能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在通过他汀类药物治疗前甲乙两组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流介导的内皮舒张(FMD)情况对比不明显,没有统计的意义,而在通过他汀类药物治疗的6个月之后,不仅甲乙两组的患者疾病治疗预期效果好,没有出现患者死亡的现象,而且两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出现了明显的差异,P<0.05,拥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相近,效果成果显著。

  • 标签: 不同他汀类药物 早发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临床分析探讨头孢类药物使用情况与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方法通过临床资料,筛查出我院2013年9月—2016年6月的130例过敏史中,不存在头孢菌素类药物但又发生头孢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观察病患临床反应,分析其患病原因。其中不良反应药物有头孢曲松、头孢西丁、头孢替安以及头孢哌酮等头孢类药物。结果在接触头孢菌素类药物之后,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呈多样性,和患者自身年龄、居住环境、自身情绪、日常饮食、用药质量以及不良习惯等都有关系。结论头孢类药物临床应用逐年增加,医护人员务必充分重视药物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及其产生的原因,要注意到用药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确保药物剂量是在规定要求中,了解药物使用患者的疾病史,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 标签: 头孢类药物 不良反应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我院他汀类药品在临床使用药物当中的合理性与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期间检查服用过他汀类药品的142例患者实行研究,将他们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71例。对照组为较大的剂量,研究组为常规的剂量。结果医治过后,患者血清的LDL-C上均有所下降,但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肌损害与肝功能方面上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品在常规的剂量下可以有益于下降血脂的指标,有效避免发生肌损害与肝功能的异常。在服用的时候应该充分的考虑到药品的利弊,安全且合理的选择药品,并及时的实行监测,提升患者生活的质量。

  • 标签: 安全性 合理性 他汀类药品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的50例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随机分为A、B组,各25例,分别予以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两组的临床用药情况进行比较与评估。结果A组与B组各项血脂指标(TC、TG等)值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的炎症指标(IL-2、hs-CRP等)值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降脂调脂作用与辛伐他汀基本相当,并且两者均有较好的炎症因子清除能力。

  • 标签: 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他汀类药物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学干预对临床合理应用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疗效,旨在降低耐菌株的产生。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临床各个科室西药处方和住院病历以及各个科室临床医生来作为对照组,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临床各个科室西药处方和住院病历以及各个科室临床医生来作为观察组,对观察组进行药学干预,对照组正常工作,对比两组干预前和干预后不合理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率、处方用药平均数、临床医师对于喹诺酮类药物使用原则的知晓率和耐药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不合理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率、处方用药平均数、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干预后临床医师对于喹诺酮类药物使用原则的知晓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临床合理应用喹诺酮类药物采用药学干预,促使临床合理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得到更加合理的应用,降低产生耐药性。

  • 标签: 药学干预 临床合理应用 喹诺酮类药物
  • 简介:摘要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不仅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始动因子,而且是其基本病理过程易损斑块炎症破损的真正驱动因素。他汀类药物可通过提高内皮源性一氧化氮浓度、增加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阻力、抑制内皮细胞凋亡、动员骨髓内皮原祖细胞入血及扮演类似血管源性生长因子等非调脂的多向性效应,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发挥保护内皮功能、抗炎、抗栓、阻遏甚至逆转粥样斑块的作用,进而快速彻底改善其临床预后。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他汀类 内皮功能障碍 保护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苷类药物应用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05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其中36例患者接受拉米夫定治疗,为A组;34例患者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为B组;其余35例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为C组。比较三组患者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变化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AST、ALT、GGT、TBIL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AST、ALT、GGT、TBIL水平较治疗前低,三组AST、ALT、GGT、TBIL水平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前三组患者HA、LN、PⅢP、Ⅳ-C水平比较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HA、LN、PⅢP、Ⅳ-C水平较治疗前低,三组患者HA、LN、PⅢP、Ⅳ-C水平比较有差异(P<0.05)。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差异(P<0.05),C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B组;A、B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恩替卡韦较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更能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逆转肝组织纤维化,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药敏率低,值得推荐使用。

  • 标签: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恩替卡韦 乙型肝炎肝硬化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医院常见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现状,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1号至2009年12月31号临床各科送检标本,采用美国德灵MicroScanWalkAway24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同时进行菌株鉴定与药敏测定,分析大肠埃希菌中ESBLs阳性菌和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共分离出大肠埃希菌965株,2008年度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65.58%、60.15%、52.26%、40.94%、16.98%,11.21%。2009年度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68.08%、62.75%、56.96%、40.64%、20.68%,14.31%。临床分离的ESBLs大肠埃希菌对庆大霉素耐药率最高,对阿米卡星敏感性最高。结论各种药物耐药菌总数09年度比08年度有上升。大肠埃希菌对不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程度不同,临床应加强对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耐药性监测,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以指导临床用药。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氨基耱苷类 耐药性 超广谱&beta 内酰胺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他汀类药物在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胆固醇患者90例,患者均于2014年5月份到2016年7月份入院治疗。随机性分组,1组患者予以阿托伐他汀治疗,共30例;2组患者予以辛伐他汀治疗,共30例;3组患者予以瑞舒伐他汀治疗,共30例。观察和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并予以比较。结果在血脂水平方面,三组患者治疗后TC、TG以及LDL-C均显著下降,HDL-C显著上升,且3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比其余两组大,组间数据差异性明显且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其余两组患者的改善幅度差异性不明显,P>0.05。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性不明显,P>0.05。结论应用瑞舒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进行治疗,在血脂改善方面比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更为有效,安全性高,值得推荐。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老年 冠心病 高胆固醇血脂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