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3 个结果
  • 简介:自西周直至近现代,中国的婚恋习俗历经自由-箍束-解放的过程。择取春秋、汉、宋、元、近现代各知名评家对《诗经》中最具价值的"国风"中的爱情诗的评注,来窥探中华民族的婚姻恋爱的习俗和观念的变迁。

  • 标签: 《诗经》 评注 婚恋观
  • 简介:三十--四十年代,在艾青创作的系列怀乡诗中,由"农民"和"土地"组成的意象,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现代知识者在生存价值的选择上所流露出的情绪特征,抑或是人类学意义的抉择.这种文本阅读的跨界思考,同时揭示我们,只有在更加广泛的学科空间的比照研究下,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价值才能得到关怀.

  • 标签: 艾青 怀乡诗 意象 人类学 选择 意义提升
  • 简介:欧美同学会小礼堂内,一场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的钢琴音乐会正在举行。一位仪态典雅、语音柔和的女钢琴教授现场主持.并为她的弟子们滨奏的肖邦钢琴曲做着精道解说。

  • 标签: 女钢琴家 周广仁 教育家 中国 人生 欧美同学会
  • 简介:唐末诗人罗隐,少有才学,想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但他生不逢时.唐末社会动乱、吏治大坏,科举考试已徒具形式,一般寒士很难及第.罗隐连考十次,最终还是名落孙山.他看透了科举的本质,用血泪和生命写下了许多"落第",揭露了官场的黑暗,控诉了科举的罪恶,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从这些诗作中,我们不仅感受到诗人疾恶如仇的品格、不屈不挠的精神,更可以从中认识唐末社会的腐败本质.

  • 标签: 罗隐 落第诗 抗争 "十上不第" 诗歌 生命
  • 简介:客家舞蹈凝聚了客家民众的意识情感、思想追求、审美经验和舞蹈技能等内容,表达了对客家民众生存发展的深切关怀,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最终成就了客家舞蹈的特色和优势。客家舞蹈在传承发展中需以人文精神为基石,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实现对客家人文精神的坚守,保持客家舞蹈的本色。

  • 标签: 客家舞蹈 人文精神 杯花舞
  • 简介:"九叶"诗人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坚持自己的艺术信念,努力探索新诗的艺术突破,将西方的现代主义与中国新诗传统的现实主义相交融,为我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标签: "九叶"诗派 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 交融
  • 简介:秦观被贬两广所作的诗歌风格质朴明快,表达方式直抒胸臆,抒发了自身的贬谪之苦及思乡之情;创造了两广地域意象,记录了两广特有的气候与山水风物,记录了两广民风民俗;运用两广特有的典故传说,增添了诗歌的地域色彩。两广以其特有的艺术价值为秦观的诗歌创作抹上浓重的一笔。

  • 标签: 秦观 两广诗 艺术成就
  • 简介:邓缵先民初在新疆叶城等县任职期间所写的诗作及工作纪述《毳庐诗草》等著作,记录了清末民初转型时期当地人文社会生态的大量信息,尤其是西北风土人情的描述,以及大量寓意深远励志的哲理.尤其在执行公务时,他注意拜访当地俗民,做好口述史料的保存,为后人解读多元中华文化中的新疆俗文化提供了一个可贵的文本.

  • 标签: 《毳庐诗草》 邓缵先 中华文化观
  • 简介:周懋泰,晚清安徽绩溪人士,不但见证了清军与太平军作战,而且将自身“避寇”经历写入诗集《松石斋诗草》与《松石斋续》当中。其诗歌真实记录了农民起义在徽州地区的经过,面对战争带来的山河破碎以及家破人亡等残酷现状,诗人写下大量渴望和平,充满仕与隐矛盾的诗歌。对其诗歌进行研究,可一探战争背景下徽州人民的真实生活状况以及文人心理。

  • 标签: 周懋泰 避“寇”诗 太平天国运动 《松石斋诗草》
  • 简介:该文以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为依据,阐明了后现代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以此勾勒出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体系的主体框架,并对体育舞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思考。

  • 标签: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普通高校 体育舞蹈 课程体系 构建
  • 简介:蓝靛瑶是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主要支系之一,历史悠久,尚保存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覆盖蔓延,河口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其祭祀仪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日益举步维艰。本文以河口2012"非遗日"瑶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交流会为例,浅议对河口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保护与传承的探索。

  • 标签: 蓝靛瑶 祭祀仪式舞蹈 “非遗”传承交流会 保护与传承
  • 简介:由于谢灵运和谢朓各自心态的差异,促使他们产生不同的山水创作范式。从山水的原态化到山水的生活化喻示创作情感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是“大小谢”山水创作题材和审美视角的变化。从意象的陌生化到意象的日常化,是创作题材的开拓,从动态纪游到静态写生的审美观照方式,则意味着诗歌意象向情景交融意境的发展。

  • 标签: 山水诗 创作范式 变迁
  • 简介:《再别康桥》并非徐志摩对离开康桥时真实场景的摹状与再现,而是对自身康桥体验的一次重新整合与创造书写。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埋藏于人类内心深处的俄狄浦斯情结,表现这个注定要纠缠人类一生的悲剧性命运,既是《再别康桥》最动人的特质之所在,又使得它完全可以跻身世界文学名作之林。

  • 标签: 《再别康桥》 精神分析 俄狄浦斯情结
  • 简介:入乐与否”是《诗经》研究中的一个基本课题,与此相联系的,还有风雅正变、风雅颂之别、大小雅之别等问题。历代学者就此各抒己见,长期以来聚讼纷纭。本文在大量搜集史料的基础上,对“入乐”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爬梳整理.试图展现其中的发展演变过程。宋代学者戴埴在这一系列问题上具有自己独特的现点,本文亦就此进行了重点讨论。希望能够引起学术界对他的重视。

  • 标签: 《诗经》研究 风雅正变 宋代 独特 学者 展现
  • 简介:1、就山水而论,谢灵运真切,王维超然,宋诗深远,各擅其长;然谢得形似而少情韵,王得虚静而乏生机,宋待得理趣而欠性灵,又各显其短。2、视山水为消愁之物,封建士大夫共有之审美心态使山水多为苦闷之象征,并致使山水难获突破性进展。3、入当代而异军突起,刘征善于继承,勇于创新,使山水实现了情景与哲理交融的飞跃。刘征的方向代表着山水的方向。

  • 标签: 山水诗 论山水 古代山水诗 文心雕龙 刘征 古韵
  • 简介:散文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是人类文艺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共生文体,尽管在各个国家的文学中都有散文诗文体的萌发情况,成熟的散文诗文体却首先问世于法国,波德莱尔成为世界散文的鼻祖。这与法国的国情相关,它是反抗古典主义的文体规范的结果,也是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在文体革命上的胜利,是法国诗歌走向“自由化”、“散文化”的现代化道路的结果。

  • 标签: 文体 法国 波德莱尔 散文诗 创始人 原因
  • 简介:诗歌课堂教学面临困境:一是抽象性强,曲高和寡,二情感的极度投入。如何走出这一困境,笔者试图提出诗歌课堂教学走向日常生活化的路径选择:一是学术话语的通俗化,二是在课堂中创造日常生活交流的情境。

  • 标签: 诗歌 课堂教学 日常生活化
  • 简介:是中的诗作名篇,文辞优美,手法娴熟.此诗在翻译过程中,涉及了典故、诗词用语、人称、口气等诸多微妙而不易传达的方面.文章对三种英译文进行了比较,除着眼于以上难点外,还讨论了形美、音美的传译,以及三位译家各自的翻译动机、翻译追求和翻译策略.

  • 标签: 《葬花吟》 形美 典故 口气 翻译策略
  • 简介:史学游侠形象是由西汉司马迁塑造的,文学游侠形象最早出现在汉末魏初。汉末世积离乱,文人认识到生命的短暂,生命意识开始强烈起来。魏晋南北朝时局动荡,多家思想交融,文人们渴望利用有限的生命建立功业、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他们视侠为情感的重要寄托。诗人笔下的侠也各具特色,游侠类诗歌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游侠文化的繁荣深刻影响着后世传统文学。

  • 标签: 史学游侠 文学游侠 形象演变 游侠文化
  • 简介:文章通过对魏晋山水诗人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一及其英译本进行及物性分析来探讨诗人的生态观,从而展现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生态话语分析方面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登池上楼》及其英译本主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来体现诗人尊重自然、亲和自然的自然生态观;通过行为者的拟人化来展现世间万物各司其职、各得其所的社会生态观;通过关系过程来表达诗人顺从性情,归隐山水以期追求“自我”的精神生态观。研究发现,汪榕培译本和许渊冲译本的及物性分布于原诗差距较大,但生态观和原诗相近,汪榕培译本最为接近。

  • 标签: 及物性 登池上楼 生态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