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软骨镶嵌移植术与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接收70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表方式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均为35例。对照组实施微骨折术,观察组实施软骨镶嵌移植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软骨镶嵌移植术与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均能够发挥一定效果,但软骨镶嵌移植术更能改善患者膝关节损伤情况。 

  • 标签: 骨软骨镶嵌移植术 微骨折术 膝关节软骨损伤 HSS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微骨折技术治疗距软骨损伤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2月—2016年4月26例距软骨损伤患者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手术方法治疗,关节镜组采用关节镜微骨折技术治疗。比较两组距软骨损伤治疗效果;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干预前后患者疼痛程度、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关节镜组距软骨损伤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关节镜组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疼痛程度、踝关节功能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关节镜组疼痛程度、踝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镜微骨折技术治疗距软骨损伤效果肯定,可减轻患者疼痛,加速踝关节功能恢复,且无并发症发生,安全性高,体现了微创特点,值得推广。

  • 标签: 关节镜微骨折技术 距骨骨软骨损伤
  • 简介:目的分析踝关节距软骨损伤的影像学特点,包括病灶位置、病灶大小等形态学数据及MRI分期,并根据关节镜下表现进行分级,分析MRI分期与关节镜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2006年7月至2008年6月,35例距软骨损伤患者术前进行踝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及MRI检查,分别根据Berdnt&Harty标准及Hepple's标准进行分期,在PACS系统上应用测量软件工具分析MRI图像,确定病灶位置、测量其前后径、左右径及深度。所有患病的踝关节均进行关节镜探查,并进行病灶分级。分析MRI分期与关节镜下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5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9.1岁(16~44岁),其中男30例,女5例。通过X线发现13例距软骨损伤,根据Berdnt&Harty分期:6例为Ⅰ期,3例为Ⅱ期,3例为Ⅲ期,1例为Ⅳ期;6例病灶位于外侧,7例位于内侧。MRI检查共发现38处距软骨损伤(3例患者均有两处病灶),根据Hepple分期:Ⅰ期1例,Ⅱ期17例,Ⅲ期7例,Ⅳ期2例,Ⅴ期11例。14例病灶位于外侧,24例位于内侧;按照9宫格分区法,55.3%的病灶位于4区(内侧中部),23.7%位于6区(外侧中部)。内侧组病灶大小为:前后径(9.0±2.5)mm、左右径(11.2±2.9)mm、深度(8.4±4.0)mm;外侧组病灶大小为:前后径(7.8±3.2)mm、左右径(10.9±3.2)mm、深度(7.9±4.2)mm。两组病灶大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关节镜探查共发现38处距软骨损伤(A级1例、B级1例、C级4例、D级27例、E级3例、F级2例)。MRI分期与关节镜下分级之间无相关性(r=0.12,P=0.474)。结论距软骨损伤主要位于距内侧中部及外侧中部,内侧病损以Hepple'sⅡ期和Ⅴ期为主,外侧病变以Ⅲ期为主;内外侧病灶的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外侧病变的关节镜下表现均以D级为主。Hepple'sMRI影像学分期与关节镜下分级无对应关系。

  • 标签: 距骨 骨软骨损伤 磁共振成像 关节镜 踝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距软骨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于我院距软骨损伤患者中随机抽取84例,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自体软骨移植术,观察组采用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疼痛评分、踝—后足评分与水肿面积。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踝—后足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水肿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距软骨损伤患者治疗中,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显著缓解患者疼痛,促进患者软骨修复,使患者损伤部位恢复正常,值得临床普及。

  • 标签: 关节镜 微骨折 距骨骨软骨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麻关节镜下治疗踝关节距软骨损伤的手术护理。方法:选取该院100例患者作为分析的对象,对其开展治疗,依据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成对照和实验两组,分别行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分析其手术治疗中不同护理干预前后患者心理焦虑,疼痛,踝、膝关节功能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心理焦虑,疼痛,踝、膝关节功能以及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护理可有效改善局麻关节镜下治疗踝关节距软骨损伤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缓解疼痛,且预后踝、膝关节功能以及患者满意度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局麻 关节镜 踝关节距骨骨软骨损伤 手术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肘关节滑膜软骨病的临床特点及关节镜术在该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操作要点及临床疗效,并为患者治疗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方法选取来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进行肘关节滑膜软骨病治疗的患者40例,采用肘关节镜结合清除关节内游离体及病变滑膜,采用改良的肘关节评分作为疗效评定标准,定期随访患者主观感受,观察患者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结果40例均获得随访,肘关节疼痛肿胀症状减轻、关节绞锁消失、改良,评分由术前的48分提高到术后的79分,29例患者非常满意,8例满意,3例不满意。结论肘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治疗肘关节滑膜软骨病可取得良好效果,适当的入路选择、规范的镜下操作和病变滑膜的彻底清除是影响疗效和预防复发的关键。手术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肘关节镜 肘关节滑膜软骨瘤病 治疗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变中终板软骨炎在低场MRI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搜集52例腰椎间盘退变合并终板软骨炎患者的MRI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2例腰椎间盘退变伴终板软骨炎中共累及终板119个,按Modic分型Ⅰ型44个(37%);Ⅱ型61个(51%);Ⅲ型14个(12%)。分布在腰4、5骶1相对缘的多见。结论MRI是腰椎间盘退变伴终板软骨炎的理想检查方法,能反映该病的病理特点。

  • 标签: 椎间盘退变 终板骨软骨炎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膝关节剥脱性软骨炎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膝关节镜及手术证实的13例膝关节剥脱性软骨炎患者的临床及MRI影像资料,评价其MRI影像特点。结果2例仅显示软骨下多个点状或类圆形异常信号影,T1加权序列为低信号,T2加权序列为高信号,压脂T2为高信号,部分病变区信号欠均匀,边缘模糊,关节软骨尚完整,无形态的改变;4例T1加权序列显示软骨下病变周围出现低信号线影,T2加权序列上则表现为高信号,关节软骨表面不光滑、粗糙、变薄;5例病变组织及表面软骨与宿主部分分离,边缘为长T1长T2信号影;1例坏死软骨碎片与宿主分离,并由长T1长T2信号带包饶;1例表现为坏死软骨碎片与宿主完全分离、脱落,形成关节游离体,相应宿主出现一缺损,中央为长T1长T2信号相隔。13例关节腔及关节囊均见不等量长T1长T2液性信号影。结论膝关节剥脱性软骨炎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病史及临床资料,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MRI可作为诊断剥脱性软骨炎首选的检查方法。

  • 标签: 剥脱性骨软骨炎 磁共振成像 膝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带骨膜髂骨移植治疗重度距软骨损伤(OCLT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治疗的26例重度OCLT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17~49岁[(36.3 ± 10.9)岁]。左足11例,右足15例。均为Hepple Ⅲ~Ⅳ型OCLTs。患者均行自体带骨膜髂骨瓣移植治疗。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 - 后足评分及踝关节关节活动度(ROM);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同一层面MRI距损伤面积,末次随访CT观察距骨质及关节面愈合情况;观察切口、截部位愈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2个月[(16.2 ± 3.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分别为(2.4 ± 0.9)分、(1.7 ± 0.6)分,较术前(5.4 ± 1.2)分显著降低(P < 0.01),末次随访时VAS较术后6个月显著降低(P<0.01)。AOFAS踝 - 后足评分分别为(71.7 ± 7.8)分、(87.8 ± 6.2)分,较术前(66.5 ± 7.5)分显著提升(P<0.01),末次随访时AOFAS踝 - 后足评分较术后6个月显著提升(P<0.01)。踝关节ROM分别为(58.4 ± 5.5)°、(70.0 ± 4.9)°,较术前(42.3 ± 8.1)°明显改善(P<0.01),末次随访时踝关节ROM较术后6个月明显改善(P<0.01)。末次随访时同一层面MRI距损伤面积为0.67(0.55,0.89)cm2,较术前2.64(1.98,3.68)cm2明显改善(P<0.01)。距CT示移植距骨质融合,骨质未见明显缺损,关节面未见明显台阶。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除8例患者残留局部软骨骨髓水肿信号、2例出现内踝截延迟愈合外,未见切口感染、皮肤坏死、截不愈合、畸形愈合或严重踝关节紊乱。结论对于重度OCLTs,自体带骨膜髂骨移植治疗可有效缓解踝关节疼痛,改善踝关节功能,明显缩小损伤面积。

  • 标签: 距骨 骨折,软骨 髂骨 骨移植
  • 简介:摘要间叶软骨肉瘤是一种较少见的恶性肿瘤。现报道1例上颌间叶软骨肉瘤患者的诊疗过程,并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急性膝关节软骨损伤的DR和MRI的影像资料,探讨磁共振成像评价软骨损伤的优势;比较3种不同序列对软骨损伤的功效。方法笔者搜集胶州人民医院有膝关节外伤史的110例患者。均行DR和MR检查,对两者进行对照分析和统计学分析。其中36例经关节镜或手术证实为关节软骨损伤患者的膝关节MRI所见,MRI能发现X线无法观察到的关节软骨损伤、挫伤、隐性骨折等,而X线仅能发现明显的骨折。关节软骨损伤MRI表现为关节软骨信号增高,表面不规则,突然变薄、缺损或断裂,软骨挫伤出现率为100%。挫伤病变主要分布于膝关节骨骼的边缘,在压脂序列上呈弥漫性大片状高信号。隐性骨折骨折线走行方向不定,呈线样低信号,与皮质相连,但皮质并无断裂,邻近区域的挫伤是其重要的间接征象。结论MRI是早期诊断关节软骨损伤、挫伤、隐性骨折的敏感方法。MRI对急性关节软骨损伤显示准确,避免了关节镜检查的盲目性,是评价关节软骨病变的最佳方法。

  • 标签: 骨挫伤 隐性骨折 关节软骨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距软骨损伤(osteochondral lesions of the talus,OLT)软骨基质金属蛋白酶-1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的表达与磁共振T2值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距软骨损伤的机制。材料与方法收集30例踝关节距软骨损伤行微创治疗术患者及30名健康志愿者,均行3.0 T常规踝关节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T2-mapping功能成像,测量距软骨T2值。术后离体距软骨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和Western Blot法分析距软骨MMP-1的表达,统计学分析距软骨T2值与MMP-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距软骨损伤以内中侧最为多见(磁共振6分区法),距软骨T2值随软骨损伤Mankin分级明显增大(P<0.05)。软骨MMP-1蛋白表达高级别与低级别差异明显(P<0.05)。软骨T2值与软骨MMP-1表达呈线性相关趋势,Pearson分析距软骨损伤T2值增加与MMP-1蛋白表达增加呈直线性正相关(r=0.821,P<0.0001)。结论距软骨损伤以内中侧最为多见,距软骨磁共振T2值随软骨损伤分级逐级递增;距软骨损伤磁共振T2值与MMP-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距软骨磁共振T2-mapping功能成像T2值定量分析可在体、无创性预测不同级别软骨损伤MMP-1蛋白的表达含量,为临床治疗OLT提供影像学定量依据。

  • 标签: 距骨骨软骨 T2-mapping 定量分析 基质金属蛋白酶-1 磁共振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O"型臂导航下小切口磨钻刮除治疗骨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采用"O"型臂导航下磨钻刮除治疗的骨瘤患者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18.4±10.9)岁(范围2~44岁);病程1周~3年,平均14.2个月。病灶部位:股骨近端6例,股骨远端3例,胫骨近端4例,胫骨远端1例,腓骨近端2例,肱骨远近端各1例。术中应用"O"型臂导航确定病灶部位,通过1~4 cm小切口剥离肌肉软组织至面,放置通道拉钩,将磨钻注册为导航识别设备,逐步磨除瘤巢表面骨质,以刮匙刮除瘤巢送病理学检查;根据导航图像用磨钻扩大磨除病灶,结束前再次"O"型臂X射线机扫描确认磨除范围。随访6~15个月,平均9.5个月。手术前后行CT病灶扫描,进行影像学对比病灶是否有残留或复发。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作为临床疗效评定参数。结果18例手术时间40~175 min,平均89.3 min,其中建立导航图像所需时间为(18.0±4.1)min(范围13~22 min)。手术切口长为(2.7±1.1)cm(范围1~4 cm)。所有患者均达到病灶完全刮除,术后病理全部证实为骨瘤。全部病例随访6~15个月,平均9.5个月。术后24 h患者均自主下地活动,术后第3至7天疼痛性质和症状明显减轻,术后3个月疼痛基本消失。18例术前VAS为(5.33±1.24)分,术后第3天为(2.79±1.32)分,术后第7天为(1.86±1.21)分,术后1个月为(0.86±0.93)分,术后3个月为(0.33±0.48)分,术后6个月为(0.09±0.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50,P<0.001)。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治疗成功率(症状缓解无复发,影像学病灶无残余无复发,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为100%。结论"O"型臂导航下小切口磨钻刮除治疗骨瘤是一种简单、安全、微创而高效的技术手段,术中精确定位及磨除范围大于瘤巢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骨瘤,骨样 手术导航系统 刮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软骨移植术与微骨折术修复软骨损伤的治疗方法,评价及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选取膝关节软骨损伤308膝。术后随访3-5年,评价及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结果1、术后6个月镜下复查关节镜A、B组再生软骨表面光滑,组织学报告为透明软骨与纤维软骨。2、术后1年内A1组、B1组优良率均>90%,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别。3、术后3年,A1组优良率>B1组。结论1、自体软骨移植与微骨折术修复软骨缺损均为理想方法。2、1-4cm2软骨缺损,自体软骨移植远期疗效优于微骨折术自体软骨移植为该类患者理想治疗的方法。3、两种方法治疗面积>4cm2软骨缺损均有效,远期疗效一般。意义在于(1)、缓解损伤所带来的疼痛症状、延缓关节退行性变和恢复一定关节功能不影响关节置换。(2)、延迟关节置换时间,减少2次关节置换率。

  • 标签: 膝关节软骨损伤 关节镜 自体骨软骨移植 微骨折术 疗效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性关节炎(OA)软骨改变过程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及相关通路。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下载GSE51588数据集,鉴定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富集分析。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模块分析并筛选Hub基因。预测Hub基因的靶向MicroRNAs(miRNAs),鉴定关键miRNAs并绘制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最终鉴定出与OA软骨改变相关的10个Hub基因,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白蛋白(ALB)、骨髓肿瘤细胞(MYC)、Toll样受体2(TLR2)、髓过氧化物酶(MPO)、中性粒细胞表达的弹性蛋白酶(ELANE)、甲酰肽受体2(FPR2)、精氨酸酶1(ARG1)、前血小板碱性蛋白(PPBP)、甲酰肽受体1(FPR1),及8个关键miRNAs(hsa-miR-6809-3p、hsa-miR-4263、hsa-miR-6759-5p、hsa-miR-6165、hsa-miR-6754-5p、hsa-miR-5588-5p、hsa-miR-877-3p、hsa-miR-4270)。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及相关通路为OA的诊断和治疗研究提供候选靶点。

  • 标签: 骨性关节炎 基因 微小RNAs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Pilon骨折粉碎软骨关节面手术修复策略。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76例Pilon骨折患者,随机方法分组。对照组患者接受粉碎软骨关节面修复和内固定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同时接受外固定治疗。术后随访1年,以Mazur评分标准评价疗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的差异性。结果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踝关节Mazur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Pilon骨折的手术治疗中应重视粉碎软骨关节面的修复,同时配合外固定治疗有利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 标签: Pilon骨折 粉碎骨 软骨关节面 手术修复
  • 简介:目的评价应用微骨折技术结合自体软骨碎屑样团块移植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6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0只,微骨折组18只,实验组18只。制作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对照组不做其他任何处理;微骨折组利用做骨折技术制作网格状做孔;实验组在制作网格状徽孔后在缺损表面填盖上碎屑样软骨团块。术后4、8、12周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Wakitani组织学评分、糖胺聚糖(GAG)含量测定。结果术后12周实验组缺损由透明软骨样组织填充,软骨软骨组织基本恢复,修复的软骨组织在大体观察、组织形态学方面均优于做骨折组和对照组。术后4、8、12周实验组Wakitani组织学评分平均分别为(5.0±1.0)、(6.7±1.5)、(13.0±1.0)分,微骨折组平均分别为(2.3±0.6)、(5.0±1.0)、(7.7±1.2)分,对照组平均分别为(0.0±0.0)、(1.3±0.6)、(1.7±0.6)分,实验组不同时间点评分均高于微骨折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12周实验组GAG含量平均分别为(6.25±0.31)、(13.11±0.21)、(16.23±0.66)μg/mg,微骨折组平均分别为(3.04±0.21)、(5.75±0.24)、(7.03±0.21)μg/m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骨折技术结合自体软骨碎悄样移植是一种治疗软骨缺损的新选择,其能够有效提高软骨修复的效果。

  • 标签: 膝关节 关节镜检查 软骨 关节 移植 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