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食源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生成的,长时间、干热及高温会加速AGEs的形成。食源性AGEs的过量摄入被认为与许多疾病有关。由于食源性AGEs大都为高分子物质,在肠内不能被完全吸收或排泄,而在结肠内被细菌代谢。目前食源性AGEs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并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食物在加热过程中形成了其他化合物。本综述总结了关于AGEs的来源、吸收及其与代谢相关疾病的联系,并汇总了目前开展的人体及动物研究对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

  • 标签: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美拉德反应 肠道菌群 代谢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绵阳市2017~2018年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患者进行病原学流行病学分析,掌握绵阳地区食源性疾病的病原谱及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及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46例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患者的粪便、呕吐物、肛拭子标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146例标本中83例分离出病原菌,阳性率56.85%(83/146);病原学阳性标本中占比最多为沙门氏菌占比为59.04%(49/83),其次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5.30%(21/83)、副溶血性弧菌9.64%(8/83)、单增李斯特菌7.23%(6/83);结论绵阳市2017~2018年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病原谱存在多样化,以沙门菌为主,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高危食品以皮蛋为主,其次是含馅料糕点和海水产品。建议市民在夏季尽量少吃皮蛋及含馅料糕点,吃经过热加工熟透的肉类及海水产品;同时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卫生监督执法部门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 标签: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病原谱 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了解食源性变形杆菌的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情况。方法收集2011—2014年石家庄市售各类食品中分离到的对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至少有一种耐药的变形杆菌124株,用PCR、测序和基因库在线比对方法分析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与3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结果124株变形杆菌中氨基糖苷类修饰酶耐药基因aacC2、aacA4、aadA1和aphA6的检出率分别为95.2%(118/124)、80.6%(100/124)、73.4%(91/124)和5.6%(7/124);16SrRNA甲基化酶耐药基因rmtB检出率为87.1%(108/124)。aacC1、aadB、armA和rmtC基因均未检出。结论aacC2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与rmtB型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流行是食源性变形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变形杆菌 氨基糖苷类 耐药基因 氨基糖苷类修饰酶 16S r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山东省三个城市食源性腹泻病例中胃肠炎病毒病原谱的分布和流行特征。方法于2017年1—12月,以山东省济南、烟台和临沂市的6家哨点医院为研究现场,收集1 397例食源性腹泻病例的粪便标本,同时获取其基本信息和临床症状。采用双重荧光定量RT-PCR分别检测如病毒基因Ⅰ组(NoV GⅠ)和Ⅱ组(NoV GⅡ)、札如病毒(SaV)和人星状病毒(HAstV),采用单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轮状病毒A组(RVA),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肠道腺病毒(EAdV),对病毒的特异性片段进行测序、分型。比较不同特征病例胃肠炎病毒阳性率以及阳性和阴性病例间临床症状的差异。结果年龄M(P25,P75)为23(1,42)岁;以男性为主,占57.48%(803例);≤5岁儿童居多,占36.36%(508例)。胃肠炎病毒阳性率为33.93%(474例),济南、临沂和烟台市分别为32.03%(147/459)、41.54%(189/455)和28.57%(138/483)(P<0.001);NoV GⅡ组的阳性率最高,为16.54%(231例),5月(24.75%,50/202)和6月(19.59%,38/194)出现高峰,以GⅡ.P16/GⅡ.2型(48.28%,56/116)为主。阳性病例中,44.51%(211/474)出现呕吐症状,高于阴性病例(34.13%,315/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山东省食源性腹泻病例中男性、5岁以下儿童居多;NoV GⅡ流行强度较高,发病高峰为春夏季,病毒性胃肠炎临床症状不典型。

  • 标签: 腹泻 胃肠炎 食源性腹泻 病原谱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查明2017年我县发生一起因地宴席聚餐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为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聚餐者、餐饮加工人员和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剩余食物、饮用水、病人和餐饮加工人员肛拭进行实验室检测,对现场调查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和卫生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引起病例50例。罹患率为11.36%,从现场采集的样品中,检出14株鼠伤寒沙门氏菌。结论此次食源性疾病暴发是由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和流行趋势,提高医务人员食源性疾病识别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0年12月到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就诊的食源性疾病患者资料,对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383例食源性疾病患者中,21~3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为28.20%;患者职业分布中商业服务人员占比最多为17.23%;食源性疾病可疑食品来源场所主要集中在集体食堂,占比23.24%。结论 食源性疾病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青壮年,主要来源场所为集体食堂,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集体单位食品场所的监管,并加强食源性疾病防控知识宣传力度,提高群众食品安全意识。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流行病学特征 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鲜榨柠檬果皮和果肉原汁对7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抑菌效果以及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方法对柠檬果皮和果肉分别榨汁测定总酸;采用顶空取样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鲜榨柠檬果皮和果肉原汁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采用平板抑菌试验研究两种鲜榨原汁的抑菌效果;采用试管法和96孔板法研究两种鲜榨原汁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结果鲜榨柠檬果肉原汁总酸为98.86g/kg,鲜榨柠檬果皮原汁总酸为6.05g/kg;GC-MS结果表明鲜榨柠檬果皮和果肉原汁中主要挥发性成分以柠檬烯、γ-萜品烯、α-松油醇、柠檬醛等为主;鲜榨柠檬果肉原汁对7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均具有明显抑菌效果,鲜榨柠檬果皮原汁均未出现明显抑菌作用;鲜榨柠檬果肉原汁对部分细菌被膜形成有抑制作用,鲜榨柠檬果皮原汁对部分细菌被膜形成有明显促进作用。结论鲜榨柠檬原汁对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生长及被膜形成影响的研究为食源性致病菌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鲜榨柠檬原汁 食源性致病菌 抑菌 被膜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 作者: 马鑫 李方 刘万里 王希江 王雪冰 周海健 施国庆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乌鲁木齐 83000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测检验中心,乌鲁木齐 83000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管理办公室,乌鲁木齐 83000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结核病与麻风病防治中心,乌鲁木齐 83000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乌鲁木齐 83000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
  • 简介:摘要目的对2016年新疆发生的一起食源性疾病的暴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分子溯源分析。方法2016年4月3日,新疆某地发生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依据《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指南(2012版)》,共发现142例病例,其中疑似病例138例、确诊病例4例。通过入户调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信息、发病和诊疗情况、发病前3 d的饮食史和饮水史、食品的污染源等信息,并采集病例呕吐物及粪便、剩余冰激凌、加工冰激凌剩余牛奶及其他原料、牛奶供应站的牛奶等27份样本,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全基因组测序(WGS)进行分子分型、毒力基因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142例病例年龄M为9岁,范围为1~66岁;以散居儿童和学生为主,占比为76%(107/142)。男性罹患率[5.5‰(65/11 717)]与女性罹患率[5.8‰(77/13 26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恶心(94%,133/142)、呕吐(92%,131/142)和腹痛(67%,95/142)等。27份样本共计分离获得2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未分离到其他病原菌。PFGE结果显示,产A+C+E混合型毒素的16株菌(包含病例呕吐物及粪便分离株和冰激凌加工点食品分离株)带型相似度为100%。根据WGS分子分型结果显示,9株菌(包括4株患者分离株、4株冰激凌加工点食品分离株、1株牛奶供应站分离株)为ST1(Sequence Type)、1株菌为ST5405。ST1型菌株聚集在一个大簇中,其中7株菌聚集成一个小簇(74 SNPs),其余2株菌聚集成1个小簇(127 SNPs)。结论该起食源性疾病暴发可判定是一起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暴发事件。

  • 标签: 中毒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现场流行病学 全基因组测序
  • 简介:目的了解济南市食源性疾病病原体分布特征,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对济南市2013-2016年两家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上报采集的1730例病例标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食源性疾病致病原检出率为37.34%。其中,细菌感染检出率为19.31%,以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nteroaggregativeescherichiacol,EAEC)为主;诺如病毒感染检出率为14.05%,以GⅡ基因型感染为主;多重感染检出率为3.99%。不同年份(χ^2=33.19,P<0.001)、不同性别(χ^2=12.09,P=0.001)间病原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食源性疾病发病冬季以病毒感染为主,夏季以细菌感染为主。患者年龄分布以18~35岁年龄段(50.00%)为主。可疑暴露食品居前三位的分别为乳及乳制品(18.89%)、肉及肉制品(17.49%)和水产动物及其制品(13.62%)。多重感染的可疑暴露食品主要为肉及其制品(17.39%)和水产动物及其制品(17.39%)。结论夏秋季主要致病菌为EAEC,冬季以GⅡ基因型感染为主,提示应根据季节变化趋势,针对不同暴露人群和暴露食品,制定相适应的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

  • 标签: 病原 人群监测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7—2020年广东省副溶血弧菌暴发事件的基本流行病学及病原特征。方法对2017—2020年广东省87起副溶血弧菌暴发事件的基本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对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并运用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广东省副溶血弧菌暴发事件分布在16个地市,44.8%(39/87)和37.9%(33/87)的暴发事件发生在宾馆饭店和学校单位食堂,食品加工存储不当(40.2%,35/87)和生熟不分引起的交叉污染(25.3%,22/87)是引起副溶血弧菌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患者来源菌株主要血清型为O3:K6(87.5%)和O4:KUT(22.5%)。PFGE谱型提示O3:K6型分离株间的相似值为65.5%~100.0%,O4:KUT型分离株的PFGE谱型相似值为66.5%~100.0%。结论2017—2020年广东省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源性暴发事件广泛分布,需加强对宾馆、饭店、学校、单位食堂食品正确处理方面的宣传与教育。O3:K6和O4:KUT血清型是暴发事件的主要血清型,流行菌株之间存在遗传多样性。

  • 标签: 副溶血弧菌 食源性疾病 暴发 脉冲场凝胶电泳
  • 简介:摘要食品产业高度工业化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呈跨国界、跨区域、进展快、难预测等特点,造成严重的疾病和经济负担。自2021年12月以来,欧洲多国报告了疑似食用受污染巧克力产品的ST34型单相鼠伤寒沙门菌聚集性感染病例。经回溯性调查,比利时涉事工厂的酪乳管道高度疑似为本次单相鼠伤寒沙门菌污染的源头,此次事件为我国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风险管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本文梳理了此次单相鼠伤寒沙门菌污染巧克力产品所致暴发事件的过程和特点,分析单相鼠伤寒沙门菌的特征以及巧克力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管理措施,并基于本次暴发事件系统论述我国食品企业工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风险管理建议及对策,以期为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防控、预测预警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 标签: 食品 巧克力 单相鼠伤寒沙门菌 食源性疾病
  • 简介:目的调查中山市某工厂多名急性胃肠炎病例的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病例的临床特征、流行曲线和人群分布。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探索危险因素。对厨工进行危险食物来源及加工过程等方面内容的深入访谈。EpiInfo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疫情涉及85例疑似病例和1名隐性感染者,其中19例为实验室确诊病例,罹患率为15.7%(85/540)。7名厨工中,3名为实验室确诊病例,1名隐性感染者。首发病例为1厨工,发病日期为4月26日3:00,其参与26日早餐肉丝炒河粉的准备工作,另一名隐性感染者厨工参与26日早餐肉丝炒河粉的制作工作。80.0%(68/85)的病例在27日13:00~24:00发病,发病时间中位数为27日18:00。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提示:进食26日早餐肉丝炒河粉发病风险增加(OR=9.89,95%CI:4.04~24.25)。结论本次疫情主要危险因素是26日在工厂食堂进食早餐时,食物在准备和(或)制作过程中被污染。要加强对集中供餐单位的卫生监督,降低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的风险。

  • 标签: 病毒 疾病暴发流行 流行病学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1年—2013年法定传染病中儿童食源性疾病发病情况,为临床治疗与护理提供科学依据,有针对性进行健康指导。方法对2011年—2013年我院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中儿童食源性疾病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占总食源性疾病的百分率为97.5%,高发季节为第4季度;伤寒、细菌性痢疾占总食源性疾病的0.13%、0.93%,高发季节均为第3季度。结论食源性疾病是借助食物传播的一组疾病,季节性发病明显,健康指导有助于提高对疾病的防范意识,起到预防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深圳市南山区食源性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m)基因组遗传家系、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和进化关系的特征性基线信息。方法对2009—2019年南山区食品中分离的46株Lm进行全基因组提取和二代测序(PE-150,100×),运用CLC Genomics Workbench 12.0软件组装、比对基因组及分析其管家基因、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和k-mer系统进化关系等特征。结果46个Lm基因组组装后均满足分析条件(contigs N50>20 kb),平均GC含量为38.3%、预测基因数为5 960个、基因组大小为2 952 608 bp;南山区Lm全基因组k-mer系统发生树可见14簇,总体遗传距离较大,其遗传家系包括21株Lineage 1、23株Lineage 2和2株Lineage 3,Lineage 1以ST87为主,其余为ST3、ST59、ST224和ST429,Lineage 2以ST8和ST9为主,其余为ST121、ST155、ST199、ST204和ST321,Lineage 3只见ST299;发现本地区Lm携带fosX(17株)、tetM(6株)、dfrG(4株)、catB3(1株)和mefA(1株)5种耐药基因,均携带flaA、iap、actA、hly、mpl、prfA、plcA、plcB和inlB 九种毒力基因,同时有6株inlA与3株inlJ发生变异和2株inlC缺失。结论深圳市南山区分离的食源性Lm呈现遗传进化多样性,携带耐药基因情况较为严重,特别是来源于生禽肉和金针菇的分离株,且功能明确的毒力基因丰富齐全。

  • 标签: 李斯特菌 抗药性 多位点序列分型 毒力基因 遗传进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2016与2019年成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食源性腹泻临床特征与耐药性,了解北京市强化食品卫生安全措施前后DEC流行病学变迁。方法分别收集2016和2019年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肠道门诊食源性成人腹泻患者1 926例和1 482例,共计3 408例。患者信息录入“肠道预警系统”,便标本分离培养,菌落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鉴定。大肠埃希菌采用多重荧光定量PCR对5种致病型进行分型。药物敏感性试验根据2019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标准判读。分类资料采用χ²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 408份标本共检出DEC 581株,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占53.36%(310/581),未检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2016年DEC检出率为14.54%(280/1 926),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占DEC检出率的18.21%(51/280),ETEC占71.79%(173/280)。2019年DEC检出率为20.31%(301/1 482),EAEC占DEC检出率的41.23%(116/301),ETEC占48.93%(137/301)。与2016年比较,2019年EAEC检出率增高(χ²=29.26,P<0.001),其次为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χ²=9.37,P=0.002),而ETEC检出率下降(χ²=15.43,P<0.001)。与其他致病型相比,EAEC易引起恶心(χ²=32.72,P<0.001),感染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的患者便标本易观察到红细胞(χ²=16.44,P=0.001)和白细胞(χ²=26.82,P<0.001)。EIEC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及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为80.95%(17/21)、66.67%(14/21)和57.14%(12/21)。2019年出现3株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EAEC,其中2株厄他培南及亚胺培南均耐药,1株仅厄他培南耐药。全基因测序显示存在多种耐药机制,以耐药结节性细胞分化家族外排泵、青霉素结合位点突变及产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5(NDM-5)为主。结论成人食源性腹泻患者DEC检出率高,以ETEC为主。与2016年相比,2019年ETEC下降,EAEC检出率显著升高,并于2019年分离到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菌株,其生物学特征及流行病学变迁应引起临床重视。

  • 标签: 大肠杆菌 食源性腹泻 流行病学特征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合肥市某高校一起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调查处置过程,探讨事件发生原因,为类似事件处置提供参考。方法对患者和食堂从业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肛拭子和病人呕吐物;对食堂及食品加工过程、环境卫生及水质状况进行现场调查和采集相关样本,采集的样品进行微生物检测。采用病例对照方法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本次事件共发病91人,96.7%患者以腹泻为主,潜伏期在7~48h,在2份留样食品、11名患者、2名食堂A员工粪便/肛拭和1份餐具等涂抹样中检出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病例对照研究显示,食堂A是危险因素,OR95%CI为2.77~5.33,且发病与到食堂A就餐次数呈剂量反应关系(χ^2=19.44,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5月29日中餐、30日早餐和中餐是可疑餐次。结论该起事件由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原因可能为学校食堂员工污染食物和餐具引起。

  • 标签: 学校 食源性疾病 霍乱弧菌 非O1/非O139群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