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7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先锋戏剧明显受到了西方文化思潮和西方戏剧的影响,同时探询中国先锋戏剧的民族品格。由于当时中国特定的国情,决定了此时的先锋戏剧多从“人”出发,对人性进行探讨,对普通人的焦灼生存状态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多面性进行展示,从“人”、异化、心理、社会批判四大基点出发,在思想层面形成明显的主题性特征。

  • 标签: 中国先锋戏剧 “人” 异化 心理 社会批判
  • 简介:<正>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中辨明:19世纪后,我们的文化经历了一系列嬗变,科学、文学、艺术的语言游戏规则全变了,“后现代”一词,恰好标示出当今文化的方位和状况。显然,利奥塔在这里提及的“当今文化”是指西方欧美。其实,在20世纪末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中,东方大陆也浸淫在

  • 标签: 语言游戏规则 民族性 后殖民话语 民族主义 话语权力 大陆
  • 简介:先锋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的一股最为重要的力量,但90年代以来先锋文学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人宣称先锋文学在90年代已经终结,也有人认为先锋文学已经转型或蜕变。先锋文学在90年代究竟是如何“转型”的?其转型的契机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对待这种转型?这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 标签: 20世纪80年代 先锋作家 先锋文学 文学评论 小说
  • 简介:辑录者语电影作为最直观的文化载体一直处于大众目光的审视和舆论的焦点,在中国经济转型期,电影的嬗变对于中华民族的影响又蕴含着某种寓言意味。1995年,围绕“世界电影百年史,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全国各地都相应地举办了一些研讨会,而11月9日在南京召开的长江六市《西方电影与当代中国电影》高级研讨会的意义则格外引人瞩目。“长江六市”的自我命名不啻是对当下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一次公开挑战,“江苏突破”的具体操作走向纵深。人文学者、文化批评家参予对电影大规模的集体性的言说在大陆几无先例可援引。

  • 标签: 当代中国电影 西方电影 世界电影 研讨会 “媚俗” 好莱坞
  • 简介:在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下,现实主义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中心议题。现实主义并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思潮,它更是人类看待世界的一种艺术方式,而这种方式是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在20世纪的中国承载着强烈的政治内容。近百年来。中国社会主题由“革命”变为“成功”,社会背景理论也发生了变迁,曾经基于政治层面的阶级斗争理论如今被基于经济层面的社会竞争力理论所代替,现实主义美术随之表现出不同的存在状态。

  • 标签: 现实主义美术 政治 阶级斗争 社会竞争力
  • 简介:庞薰琹,早年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部,直至一九二四年,庞薰琹弃医从艺,并于一九二五年只身前往巴黎学习绘画。这个决定改变了庞薰琹人生的轨迹,在巴黎乃至欧洲的所见所闻所识为庞薰琹一生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艺术道路 薰琴 莱热 邵洵美 一九 徐蔚
  • 简介:西方音乐对近代上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西方音乐家在沪的演出活动是西方影响上海最形象、最直观,也是最具审美意义的路径。20世纪20、30年代旅沪西方音乐家的演出活动,作为一系列音乐事件,构成了沟通我们当下音乐生活的一个历时性的中间环节,换句话说,正是部分地因为这批旅沪音乐家的演出活动,在观念、意识、实践等层面上一定程度地影响到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转型。

  • 标签: 旅沪西方音乐家 演出 历史意义 西方影响
  • 简介: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民俗学研究的主流是超越民俗传承的具体时空,以民俗事象为中心的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忽略了作为民间文化传承主体的“人群”在具体的时空坐落中对民间文化的创造与享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民俗学界开始反思“传统研究范式”下民间文化存在的问题,强调从时空文化背景和语境中考察民俗学,在田野调查中观察民俗生活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对民俗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进行学术梳理,将学术反思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研究理论进行探讨,从而使民俗学研究符合实际,臻于完善。

  • 标签: 民俗学 研究范式 学术反思 转换
  • 简介:在即将进行世纪大转换的当口,对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作一番整体性的回顾与反思,实在是一项十分及时而紧迫的重大学术举措。因为在这个问题上,音乐界、尤其是音乐理论界众说纷纭,分歧尖锐,由来已久。远的不说,新时期以来音乐界在这个问题上的“交火”已有多次——1986年的兴城会议上已经接触到这个问题,但没有机会作展开式的讨论;后来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年鉴》编辑部召开会议,提出中西音乐的“元约定可靠与否”“现约

  • 标签: 中国音乐史 发展道路 以人为本 音乐生活 回顾与反思 发展观
  • 简介:作为当代文学的一朵奇葩,革命英雄传奇有着独特的审美品格,在建国之初和世纪交替两个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中,形成了两次创作高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革命英雄传奇从英雄形象塑造.英雄评判标准及观察英雄视角等方面,对“17年”时期革命英雄传奇的英雄叙事进行了多维重构;并通过深入分析历史进程必然性和历史事件偶然性之间的关系,尽可能还原历史本来面貌,对革命历史进行了重新审视。

  • 标签: 革命英雄传奇 英雄人物 革命历史 重构
  • 简介:艺术歌曲这一音乐体裁,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是以诗词作为歌词与音乐完美结合的声乐体裁。其主要特征是:一般采用较有名诗人的作品或古典诗歌或现代诗歌作为歌词,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注重描写人的心理活动;曲调主题突出、个性鲜明、音乐线条清晰并富有层次;钢琴伴奏富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深化主题、注重和声与歌词的高度融合;艺术歌曲作为独立的声乐作品,常在音乐会中呈现,表现了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 标签: 中国年代 乐融合 创作特征
  • 简介:展览: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专题展时间:二○一○年十二月十七日至二○一一年二月二十日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本刊记者: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展览,请您谈谈这次展览的缘起和"自我画像"这个主题的由来。

  • 标签: 女性艺术 画像 中国 二十世纪 专题 对话
  • 简介:本文立足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奠基时期的20世纪80年代,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的设立和单列与艺术学者独立的学科意识的联系出发,回顾其设立和单列的历史过程,着眼于本时期立项的七个项目及其重要学术成果,详细探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在新时期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建设、艺术学学术研究、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系统地论证这一时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对新时期中国艺术学发展的建构意义。

  • 标签: 艺术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艺术学项目 20世纪80年代 建构
  • 简介:“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画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向西方绘画艺术学习成为当时中国绘画创作的主潮。但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的与西方现代的绘画艺术的关系,绘画大师们则为此进行着各自不同的艺术探索。在众多绘画大师中,以张大千、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影响为最大,并形成了20世纪中西融合的三种方式,即张大千以维护传统国画的立场,用“泼墨泼彩”的抽象方式与西方的抽象派绘画相融合;徐悲鸿以批判继承传统的立场,用透视、明暗等绘画技巧来革新国画,使之与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相融合;林风眠是以否定中国传统绘画的立场,通过强调线条、色彩等形式来重塑国画,使之与西方的表现主义绘画相融合。三位绘画大师在艺术探索中均取得了不小的艺术成就,但也各自存在局限性。凸显其成就,分析其不足,对我国当代国画创作,无不有较大的启迪意义。

  • 标签: 20世纪中国绘画 中西艺术融合方式 张大千 徐悲鸿 林风眠
  • 简介:20世纪30年代前后是上海近代文化历史中最富有活力的时期,不仅体现了上海市民“海派”生活方式和文化中的“殖民化”、“租界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典型地反映了这种“文化商贸”的都市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特征。

  • 标签: 近代上海 海派音乐文化 媚俗与时尚
  • 简介: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国的美术力量在这个特定的时空空前整合于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抗战"始终是大后方美术的主题曲,即以艺术宣传形式鼓动民众抗战;同时,文化保存与文化建设也是大后方美术不可忽视的政治任务。为了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国民政府组织了对西部边疆地区的艺术考察。本文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庞薰琹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考察为个案,对时代特点总结,探析抗战时期西部艺术考察兴起的背景及成效。

  • 标签: 抗战时期 庞薰琹 西南少数民族 兴起 成效
  • 简介:今天我们学术界艺术界怀着崇敬的心情,共同纪念我国伟大的人民艺术家田汉同志诞辰110周年暨逝世40周年。田汉同志在戏剧(包括新兴话剧与传统戏曲)、诗歌(包括新诗和旧体诗词)、音乐、电影等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革命戏剧的奠基人和戏曲改革的先驱者,又是我国早期革命音乐、电影的杰出组织者和领导人。

  • 标签: 诞辰110周年 周年纪念 社会主义文艺 田汉 精神财富 人民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