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2014年3月16日,格《相遇》、《博尔赫斯的面孔》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字里行间德胜门店召开。在《新京报》书评周刊吴永熹主持下,阿乙、冯唐、格非与到场的读者一起,进行了一场关于文学与时代的"头脑风暴"。本文系由现场实录摘编而成。

  • 标签: 格非 冯唐 迷舟 新京报 博尔赫斯 欧米茄
  • 简介:由于运用想象、夸张等虚构性叙事手法加工家族历史,加拿大斯里兰卡裔流散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小说《世代相传》被很多评论家指责具有浓厚的东方主义色彩。本文通过分析其创作背景的复杂性和叙事策略的丰富性,对东方主义者与翁达杰在虚构动机与叙述本质、虚构痕迹与作者权威意识以及塑造的东方形象与作者立场等方面进行比较后认为,翁达杰的小说具有“虚构的真实性”,属于东方主义叙事。

  • 标签: 翁达杰 《世代相传》 虚构 历史叙述 东方形象 非东方主义
  • 简介:在阅读《摩尔·弗兰德斯》一书时,读者会发现摩尔的言语、行为及性格中存在众多矛盾和模棱两可的地方,同时该书作者笛福也未对摩尔的行为作出最终的道德评判。本文运用伊瑟的读者反应理论证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填补众多矛盾空隙时,对当时的价值观产生了质疑和思考,同时也把自己的价值观念投射到小说中的人物身上,从而获得了对摩尔新的认识。

  • 标签: 模棱两可 质疑 读者反应理论 道德评判
  • 简介:理查德·赖特是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后期著名的黑人作家,他的《土生子》和《黑小子》的问世,既标志着自然主义抗议小说的胜利,也遭到美国白人文学界的排斥和某些黑人文学批评家的抨击。本文从论述理查德·赖特的文学贡献与思想局限着手,进一步探讨赖特为什么要放弃现代主义创作手法,而选择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通过对赖特的早期短篇代表作《大小子离家》、中期代表长篇《土生子》和《黑小子》的文本剖析,笔者试图揭示理查德·赖特文学创作中的现代主义特征,旨在对理查德·赖特的文学创作技巧、创作动机和文学思想做出更为客观公正的评判。

  • 标签: 理查德·赖特 《土生子》 《黑小子》 自然主义 现代主义
  • 简介:通过对古辞《公无渡河》与刘孝威拟作的语言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古辞集中体现了原始思维中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关系,这种强烈的对立冲突在刘孝威的拟作中通过隐喻性语言和二元对立结构的转换而得到折中化,并最终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生与死的对立。

  • 标签: 《公无渡河》 语言结构 乐府 拟乐府
  • 简介:小说《春尽江南》以当下中国的现实状况为切入点,描摹整个时代的轮廓,但又不止于此,小说也以女主人公身份的变迁,展现了女性个体在爱情、婚姻中的遭遇和选择。文本直接指向女性身份和生存的紧张状况。格非在书写庞家玉(李秀蓉)的追求与反抗中,探讨了社会变迁下的女性的精神与生存困境。

  • 标签: 李秀蓉 庞家玉 女性
  • 简介:帕洛夫2010年推出的新作《原创的天才:新世纪以其它形式创作的诗歌》以审慎客观的态度,从多个角度追溯了"原创性"的诗学传统,概括性梳理和总结了现当代诗人所进行的各种实验和革新,向读者展示了"以其它形式"创作的诗歌所独具的创造性、智慧和复杂性。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如何表达自己"这一命题,因此,如何重组、重构、挪用、引用、限制、转录、复制、可视化或可声化现存的词汇和句子进行创作,则成为20及21世纪文化中新的诗歌策略,从而改变了"原创"一词的固有内涵。

  • 标签: 玛乔瑞·帕洛夫 《非原创的天才:新世纪以其它形式创作的诗歌》 具象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