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察哈尔圆桌:中国外交如何从国家中心转向公民中心——王逸舟作品《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的转型》座谈会'于2016年3月22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察哈尔学会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记者和出版业的朋友齐聚一堂,共同讨论王逸舟教授的著作《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的转型》。本文摘录了部分与会者的观点,以飨读者。作者王逸舟关于中国外交由以国家为中心向以公民为中心转型的提法属于新见,欢迎读者就此展开讨论或投稿本刊。

  • 标签: 王逸舟 北京大学出版社 战略层次 国际关系学院 日本漫画 两国关系
  • 简介:“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促使中国外交从“韬光养晦”转向“奋发有为”,这要求中国外交决策机制进行相应的改革。中国外交决策机制的不足包括三个方面: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政策建议的筛选与综合、最终决策。其中政策建议的筛选与综合环节的不足尤为明显。为此,中国有必要从观念、制度、人才使用三个方面进行改革:走出“弱国无外交”认知误区,从整体与长远角度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强化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对外事务上的统摄功能,一名政治局常委任常务副主席兼任中央外事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负责对外事务,外交长由一名政治局委员级别的副总理兼任;建立政务官与事务官分类制度,强化外交官的离岗培训,大量增加“外部人”,即把有经验的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吸收到外交决策部门中来。

  • 标签: “一带一路” 中国外交决策 机制改革
  • 简介:摘要:国家通过宣传这一窗口可以实现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可以在国际社会中加强一个国家的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对外交传最重要的就是外交话语翻译(以下简称外交翻译)。然而我国目前的外交翻译缺乏相应的理论体系,依然需要提升翻译质量,且难以取得良好的外交效果,对我国的形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从翻译风格方面,研究了中国外交话语,以供参考。

  • 标签: 文化传播学 外交翻译 翻译策略
  • 简介:这份大字报标题为:《揭露敌人,战而胜之——寸比判“打倒陈毅”的反动口号》。然而广而传知的却是《外交“91人大字报”》。一提起“91人大字报”,就知道是那份由外交91名中高层干部在文化大革命中保卫陈毅的署名大字报。在“文化大革命”“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形势下,像外交这样重要的部门,91名中高层干部联合署名,态度鲜明地支持与保护已被“中央文革小组”定性为“二月逆流”黑干将的陈毅,这种逆潮流而上是当时罕有的事情。

  • 标签: 大字报 外交部 “文化大革命” “二月逆流” 陈毅 干部
  • 简介:2007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短短数年.世界形势一日千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酝酿着重大变迁。中国被普遍视为这个重大历史进程的主要动力源.因而不可避免地成为外界普遍关注和解读的焦点。国际舆论纷纷议论,

  • 标签: 中国外交 冷思考 “硬” 政治经济格局 世界金融危机 国际舆论
  • 简介:本文分析了中美关系中的“虚”与“实”,认为中美关系有“虚”有“实”,“虚”“实”各半。中美关系中的最大“实”在于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反恐、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反霸权主义问题也有“虚”“实”两个部分。就国际恐怖主义对我国的威胁而言,“虚”多“实”少。中国应坚持反霸的国际战略,但中国的反霸只应“虚”反,不应“实”反。在重大国际问题上重视与美国及其他国家协调,表现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 标签: 中美关系 中国 外交战略 经济关系 经济利益 国际恐怖主义
  • 简介:改革开放30年来,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外交战略也随之而变。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再到"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中国这30年的外交战略的制定,与这一时期的国际格局的演变密切相关。

  • 标签: 改革开放30年 国际格局 中国外交战略
  • 简介: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和援越抗法的斗争,显示出刚登上国际舞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为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

  • 标签: 外交 大国 世界和平 新中国 抗法 身份
  • 简介: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一天,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长周恩来向各国政府发出了第一份公函,表明中国政府同各国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愿望。10月2日,苏联外交副部长葛罗米柯致电周恩来:“苏联政府决定建立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 外交官 新中国 忘记 外交部长 外交关系
  • 简介:通过经济外交解决中国和世界的,世界的外交文化和外交思想是社会科学的一分,重要思想/经济外交/文化外交/大众外交【正文】  用

  • 标签: 三个代表重要 中国外交 外交战略
  • 简介:中国对外关系的最“实”之处在于对外经济关系。中国应以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为主要目标,以“实”的态度,大力提倡和推进,并有所作为。在解决中日关系问题上,中国应采取主动,寻求突破。维护和发展同欧盟、拉美、中东、非洲、大洋洲的经济关系,也是中国外交“实”的部分。中国外交策略应以“实”对“实”,以“虚”对“虚”,在“虚”的方面韬光养晦,在“实”的方面有所作为。

  • 标签: 中国 对外关系 对外经济关系 东亚自由贸易区 外交策略 区域经济一体化
  • 简介:在很多人眼里,外交长总是罩着神秘的光环。笔者张兵,与李肇星部长共事多年,以其女外交官的特殊视角,细腻的笔法展示了李肇星部长性格的魅力

  • 标签: 外交部长 李肇星 外交官 中国
  • 简介:在竞争炽热的国际舞台上,当前的国家,谁能够积累足够的资源,超过和控制其他国家,谁就能制造并主导世界旋律,发现并把握战略机遇,最终成为最大赢家。当前的世界正在进入新老掌门人交替接手的重要时刻。在这个正在选拔谁将成为世界主人的竞选阶段,中国诚然难以回避历史给予的重大使命。在中国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有所提升的情况下,中国需要重塑自已的角色,重新寻找战略投资重点,以期在保护独立主权的外在环境与建立国家共同体内在秩序的基础上达到可能的突破,最终塑造出体现中国国家主体性的政治力量与国际关系弥合的空间结构。中国国家主体性的重塑,愈来愈需要被当作一种观察视角和战略手段采对待。

  • 标签: 历史大变局 主体性重塑 “中国梦” 中国外交
  • 简介:为进一步探讨“一带一路”的深刻内涵及其对中国外交的影响,2015年7月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协办的“中国国际问题论坛2015——“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20余家单位的40位权威专家展开研讨。现将本届论坛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一带一路”的内涵。与会学者主要就“一带一路”是“战略”还是“框架”与“工具”提出了不同见解。

  • 标签: 中国外交 国际问题 观点综述 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政治研究
  • 简介:1877年,刚在伦敦设立的中国第一个驻外机构——清政府驻英国公使馆的公使郭嵩焘、副使刘锡鸿,以及使团的随员们,正赶上参加社交季的各项活动。他们用好奇的目光观察着陌生的异域。最令中国官员惊讶的,莫过于宫廷舞会。刘锡鸿则注意到:跳舞会者,男与女面相向,互为携持。男以一手搂女腰,女以一手握男膊,旋舞于中庭。每四、五偶并舞,皆绕庭数匝而后止。女子袒露,男则衣襟整齐。然彼国男子礼服下裤染成肉色,紧贴腿足,远视之若裸其下体者然,殊不雅观也。

  • 标签: 中国外交史 招待会 风波 驻外机构 中国官员 刘锡鸿
  • 简介:60年代,在整个新中国外交史上是一个孕育着重大战略调整的特殊时期。说到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成就,首先。顶住了美苏两个大国的巨大压力,捍卫了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安全;其次,借助于中苏论战。最终摆脱了由苏联控制的封闭落后的社会主义阵营,在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站稳了脚跟;第三,充分利用美苏争霸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对西方发达国家作了大量耐心的工作,并调整受到极左思潮破坏的外交战线,为中美关系的缓和作了充分的准备。

  • 标签: 中国外交 主权 中美关系 缓和 大战略 落后
  • 简介: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崛起要求中国不断提升外交能力,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大国外之路,这是中国在对国际形势与外交清醒判断的基础上,正确定位中国身份,以大国角色所开展的一系列外交活动。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正是基于中国的国家地缘、身份定位以及文化根基等现实条件,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外交之路,对中国外交在经贸、金融、文化以及外交网络等领域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并不断适时地映射外交理念,传达中国外交声音,成为外交的支撑与保障。

  • 标签: “一带一路” 中国外交 影响力
  • 简介:从1966年开始,中国外交逐步走入困境。这个困境,是由中国的内政问题引发的。这就是“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文化大革命”是在战略的背景下发动的。在“内忧”和“外患”之间,毛泽东选择了首先解决“内忧”的道路,因为他认为“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这样,革命、生产、备战,就成为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必须认真处理的三个重大问题。“备战、备荒、为人民”便和“抓革命,促生产”一起,被确定为处理三者关系的基本方针。

  • 标签: 毛泽东 两极格局 中国外交 文化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