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持续循环腹腔灌注化疗(CHPPC)治疗肝胆胰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和技术方法.方法我科2011年4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和8例胰腺癌患者,其中根治术后31例和9例晚期恶性腹水患者行CHPPC治疗,观察灌注前后的反应和近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共40例,随访时间3~18个月,20例肝癌根治切除后患者中,1例巨大肝癌术后肝内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8个月,1年累积复发率为8.0%;7例肝门部胆管癌术后有1例肝内转移复发,复发时间术后9个月;其余根治病例无肿瘤局部、腹腔、腹膜、膈肌、大网膜等转移.9例恶性腹水患者经腹腔灌注化疗,7例腹水消失,2例腹水明显减少,症状缓解总有效率(RR)100%,其中2例已死亡,距灌注时间分别为6个月和10个月,最终无腹水出现,5例已存活6个月以上.CHPPC副作用包括4例出现恶心、呕吐,3例出现白细胞下降,无治疗相关并发症.结论持续循环腹腔灌注化疗作为治疗肝胆胰恶性肿瘤一种方法,具有创伤小、安全、能有效预防术后复发,晚期患者恶性腹水控制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腹腔热灌注 化疗 恶性腹水 肝胆胰恶性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术中应用氟尿嘧啶缓释植入腹腔化疗临床疗效及影响胃癌预后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行R0根治术进展期胃癌患者255例。分为3组,即A组(对照组,仅行手术治疗)、B组(腹腔化疗组,氟尿嘧啶缓释植入3支)、C组(腹腔化疗组,氟尿嘧啶缓释植入6支),观察并分析3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应用氟尿嘧啶缓释植入腹腔化疗可延长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总生存时间,术后3年、5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其中应用6支氟尿嘧啶缓释植入术后5年生存率要高于应用3支氟尿嘧啶缓释植入;三组在术后总生存时间和术后1年、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包括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病理N分期、病理TNM分期、清扫淋巴结总数和清扫淋巴结阳性数。结论:进展期胃癌术中应用氟尿嘧啶缓释植入腹腔化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率,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 标签: 进展期胃癌 氟尿嘧啶缓释植入剂 腹腔化疗 总生存期
  • 简介:目的观察术中术后腹腔灌注化疗(CHPPC)联合全身静脉化疗对进展期胃癌及结直肠癌(简称胃肠癌,下同)术后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200例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胃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术中术后CHPPC联合全身化疗组(治疗组,n=100)及单纯全身化疗组(对照组,n=100),治疗组行腹腔灌注保留化疗4次,之后行FOLFOX4方案静脉化疗。对照组单纯行FOLFOX4方案静脉化疗。对两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腹胀及肌酐升高发生率(73%,14%)显著高于对照组(14%,4%),P均〈0.05,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治疗组腹腔局部复发率(13%)显著低于对照组(33%),P〈0.05;远处转移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VS.33%,P〉0.05)。治疗组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33%,P均〈0.05。结论胃肠癌术中术后进行CHPPC联合全身静脉化疗能改善局部治疗效果,提高患者远期疗效,且毒性反应可以耐受。

  • 标签: 胃癌 结直肠癌 腹腔热灌注化疗 全身静脉化疗 疗效比较
  • 简介:目的:研究诺维本(NVB)与疗联合对人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快速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确定诺维本的工作浓度,并以该浓度进行化疗或与疗联合,计算24h细胞生存率,根据Veleriote法判断热化疗联合24h的作用效果;24h流式细胞仪检测A549细胞的凋亡和周期情况。结果:以24h时IC10-IC20的药物浓度作为试验的工作浓度,确定NVB对细胞系的工作浓度为10μg/ml。42℃单独疗和单独化疗均对该株细胞有抑制和杀伤作用(P〈0.05);42℃疗与药物联合抑制作用强于单独化疗组和单独疗组(P〈0.01);细胞周期分析发现42℃疗降低了S期细胞比例;单独诺维本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与单独化疗组相比热化疗组的S期细胞比例减少,G2/M期细胞增多;对照组、疗组、化疗组、热化疗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5%、7.9%、13.9%、29.1%。结论:42℃温热可以明显增强化疗药诺维本的毒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干扰细胞周期有关。

  • 标签: 肺癌 热疗 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灌注化疗(IPHC)治疗晚期卵巢上皮性肿瘤(OET)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90例晚期OE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卵巢癌细胞减灭术。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8),对照组患者术后接受静脉化疗,观察组患者术后接受静脉化疗和IPHC。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各次(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化疗后的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治疗后腹腔积液控制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均于化疗后逐渐降低,时间和组别间存在交互效应(P﹤0.05)。术前和第4次化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次、第2次和第3次化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3级以上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肾功能不全、周围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腹腔积液控制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43.8%,高于对照组的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PHC对晚期OET患者的腹腔积液控制满意,可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且不增加化疗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腹腔热灌注化疗 卵巢上皮性肿瘤 疗效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医用射线防护喷预防鼻咽癌放射性皮炎的疗效。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医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收治准备接受放疗,放射野皮肤无感染的初治262例鼻咽癌患者,使用医用射线防护喷预防放射性皮炎,同时加强患者皮肤、饮食、心理等疾病知识宣教。观察并记录皮肤黏膜损伤愈合情况及有无药物不良反应。结果鼻咽癌患者发生放射性皮炎1级238例,2级14例,3级10例。结论医用射线防护喷能预防和减轻放射性皮炎的发生,提高皮肤的耐受能力,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 标签: 医用射线防护喷剂 鼻咽癌 放射性皮炎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灌注化疗(hyperthermicintraperitonealchemotherapy,HIPEC)治疗晚期胃肠癌并腹膜转移的疗效及其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25例晚期胃肠癌伴有腹膜转移患者,行腹腔灌注化疗,观察其并发症和临床疗效,总结护理经验。结果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灌注化疗。HIPEC术后短期疗效中完全缓解(completeremission,CR)80%(20/25),部分缓解(partialremission,PR)20%(5/25),总有效率为100%;术后患者无吻合瘘发生;Ⅰ~Ⅱ骨髓抑制发生率为20%(5/20);轻-中度胃肠道反应为36%(9/25);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延迟为24%(6/25);低蛋白血症占80%(20/25);切口感染和延迟愈合占4%(1/25);28%出现管周渗液(7/25);护理满意度为92%(23/25);随访4~15个月,中位生存期8.3个月。结论腹腔灌注化疗能有效控制晚期胃肠癌恶性腹水的发展。严格的规范化护理能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腹腔热灌注 腹膜转移 恶性腹水 晚期胃肠癌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鸦胆子油乳联合顺铂持续循环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水的近期疗效,并分析其不良反应及相关并发症.方法27例恶性腹水患者通过超声引导下、开腹及腹腔镜辅助下腹腔置管,先行持续腹腔灌注治疗(生理盐水2,000ml+顺铂50mg/m2)4次,于末次灌注化疗结束后排净灌洗液,经导管注入43℃生理盐水100ml+地塞米松15mg+鸦胆油乳100ml后拔管.评估鸦胆子油乳联合顺铂持续循环腹腔灌注对恶性腹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本组27例恶性腹水患者治疗后,腹胀症状明显改善,超声检查腹水显著减少.治疗组中完全缓解者18例,部分缓解者7例,稳定者2例,总体有效率高达92.6%(25/27).治疗过程中无Ⅲ或Ⅳ级严重毒副反应,无肠粘连和肠梗阻等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鸦胆子油乳联合顺铂持续循环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水,安全、微创、不良反应少而轻、近期疗效明显.

  • 标签: 循环热灌注 鸦胆子油乳 顺铂 恶性腹水
  • 简介:目的评价经动脉导管灌注高温生理盐水肝段凝固的效果。方法实验猪12头,随机分为实验组(n=6)和对照组(n=6)。实验组选用球囊导管阻断肝段动脉血流进行灌注,对照组高热灌注时不阻断肝动脉血流。根据灌注的温度每组再随机均等分为45℃、50℃、55℃(导管流出温度)3个亚组,每亚组各2头。灌注14d,将实验猪全部处死,取出肝脏进行病检。结果灌注后2wk,12头实验猪均存活,处死实验猪,取出肝脏,实验组共取得四个凝固灶,50℃、55℃亚组各两个。病灶局限于目标肝段,呈契形,尖端指向肝门,基底远高肝门,与邻近肝段分界清楚,由内向外见三层结构,分别为凝固坏死区、炎性反应区和纤维化区。对照组和试验组45℃亚组肝脏未见典型凝固坏死。结论经球囊导管阻断肝动脉血流,高温灌注高于50℃生理盐水,并维持10min,可使目标肝段发生彻底凝固性坏死。

  • 标签: 热灌注 肝癌 热凝固坏死 病理学 经动脉导管灌注
  • 简介:目的观察腹腔灌注化疗(intraperitonealhyperthermicperfusionchemotherapy,IHPC)治疗腹部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对37例胃肠癌手术患者和7例恶性腹水患者使用BR-TRG-Ⅱ型体腔灌注治疗系统进行IHPC,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结果,评估其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44例患者顺利完成治疗.7例恶性腹水患者中5例腹水患者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有效率为100%;患者生存质量卡氏功能状态评分治疗前为(57.14±7.56),治疗后上升为(80.00±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血压偏低、脉搏偏快、高热发生率分别为6.8%、20.5%、6.8%,低蛋白、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为68.2%和18.2%.化疗药物引起Ⅰ/Ⅱ度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和肾毒性的发生率分别为8.8%、23.5%、2.9%,少见Ⅲ/Ⅳ度毒副反应.10例姑息切除胃肠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13.2个月,1年生存率达56%.结论IHPC是消除恶性腹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治疗手段,IHPC后毒副反应小,根治术后患者有望能预防腹膜种植复发,改善预后.

  • 标签: 腹部肿瘤 恶性腹水 腹腔热灌注化疗 毒副反应
  • 简介:目的评价FOLFOX6方案联合腹部内生场疗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照组39例采用FOLFOX6方案:奥沙利铂100mg/m2静滴2小时,第1天;亚叶酸钙(CF)200mg/m2静滴2小时,第1天;氟尿嘧啶(5-FU)400mg/m2静推,第1天,然后总量2400mg/m2持续静滴46小时;每2周重复1次。试验组39例采用FOLFOX6方案化疗的同时(剂量和方法同对照组),每周期第1天(5-FU静滴后1小时)、第8天分别进行腹部内生场疗1小时。4周期治疗结束后评价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试验组有效率(CR+PR)为56.41%,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为9.5个月;对照组有效率为41.03%,中位TTP为8.6个月,试验组略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74和0.812)。试验组神经系统毒性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尤其是肢端感觉异常及面部感觉异常,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3和0.039)。结论FOLFOX6方案联合腹部内生场疗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好,毒副作用少。

  • 标签: 大肠肿瘤 奥沙利铂 化学治疗 内生场热疗系统 热疗
  • 简介:目的:探讨OPRM1基因多态性对癌痛患者使用芬太尼透皮贴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数字评分法(NRS)对123例癌痛患者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前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记录患者NRS≤3时使用的剂量。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进行OPRM1多态性位点检测,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间使用芬太尼透皮贴镇痛剂量的差异。结果OPRM1突变频率为32.9%。123例患者中有66例突变,其中野生纯合型(A/A型)患者57例(46.34%),突变杂合型(A/G型)患者51例(41.46%),突变纯合型(G/G型)患者15例(12.20%)。G/G型患者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量与A/A型、A/G型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型与A/G型患者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量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基因型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PRM1基因有可能成为预测癌痛患者使用芬太尼透皮贴疗效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并为镇痛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OPRM1基因 基因多态性 芬太尼透皮贴剂 镇痛 OPRM1
  • 简介:目的评价芬太尼透皮贴对中重度癌痛患者3日内镇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开放性多中心临床观察,将234例中重度癌痛患者分为两组:口服盐酸吗啡片滴定后转换为芬太尼透皮贴组(A组);芬太尼透皮贴直接滴定组(B组)。评估治疗前和芬太尼使用3天后患者的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疼痛减轻程度大于初始评估50%以上者判定为疼痛治疗有效。结果A组和B组疼痛总缓解率分别为87%(87/100)和85.1%(114/134),P=0.675,治疗前和治疗3日后A组患者NRS均值分别为6.55±0.58、2.53±0.93(P=0.000);B组患者NRS均值分别为6.83±0.81,2.33±1.05(P=0.000);A组和B组芬太尼透皮贴初始剂量均值分别为(59.0±78.5)μg/h和(45.4±77.0)μg/h,使用3日后调整的剂量均值分别为(65.6±78.9)μg/h和(57.9±81.3)μg/h,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日内A组对芬太尼进行剂量调整的患者占31%(31/100),明显低于B组60.4%(81/134)(P=0.000);A组1周内出现爆发痛的比例(19%,19/100)亦明显低于B组(52.2%,70/134)(P=0.000)。A、B两组出现的便秘、恶心呕吐、嗜睡、皮肤瘙痒、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的生活质量(qualityoflife,QOL)评分在用药3日后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芬太尼透皮贴3日内镇痛效果满意,直接滴定治疗安全有效,但存在爆发痛风险,需调整治疗剂量;推荐即释吗啡滴定联合芬太尼透皮贴作为中重度癌痛治疗的首选组合之一。

  • 标签: 芬太尼透皮贴剂 癌痛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温度图(temperature-map,T-Map)实时监控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focusedultrasound,HIFU)消融羊离体腰椎间盘的可行性.方法取6列离体南疆黄羊腰骶段脊柱,在磁共振导航下,高强度聚焦超声从前方对其L2~S1椎间盘行定点辐照,剂量为350W,持续时间分别为20s、40s、60s、80s、100s、120s、140s、160s和180s,辐照过程中以磁共振成像温度图实时监控椎间盘前缘、后缘、髓核以及同水平脊髓的温度变化情况.结果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椎间盘过程中,磁共振成像温度图监测点的温度呈现逐渐升高,但升高的速度逐渐下降;辐照180s后,椎间盘前、后缘温度超过50℃,髓核中心温度超过75℃,硬膜前缘的温度不超过45℃.结论磁共振导航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系统中,高强度聚焦超声能提供足够高的温度,灭活羊离体腰椎间盘纤维环内神经感受器,并使髓核溶解、变性、萎缩;磁共振成像温度图可实时定点监控消融区温度变化.本实验初步验证了磁共振成像温度图监控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羊离体腰椎间盘是可行的,磁共振导航高强度聚焦超声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潜在方法.

  • 标签: 高强度聚焦超声 磁共振成像 温度图 腰椎间盘 离体
  • 简介:目的探讨如何对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灌注化疗治疗后的腹膜癌患者进行规范围术期护理。方法对33例腹膜癌患者的围术期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护理的具体内容、围术期的不良事件进行总结规范。结果规范的护理减少了围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了腹腔化疗管路的改进。结论针对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灌注化疗治疗腹膜癌的患者进行规范的围术期护理,能够减少围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腹膜癌 细胞减灭术 腹腔热灌注化疗 围术期护理
  • 简介:目的应用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评估塑体模加真空垫固定技术在鼻咽癌放疗中的作用,以期寻找最优的固定辅助装置,减少摆位误差,提高治疗精度。方法选取60例行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塑体模组(n=30)和塑体模+真空垫组(n=30),两组患者均在放疗第一周每天1次,此后每周进行1次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治疗过程中用实时图像与定位CT图像进行自动灰度配准,计算出当前患者在X、Y、Z轴方向的误差。结果在治疗第1、第2周,塑体模+真空垫组患者X轴误差绝对值均明显小于塑体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第3、第4周两组X轴误差绝对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Y轴和Z轴误差绝对值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的推移,塑体模+真空垫组X轴上的误差不断升高,而塑体模组X轴上误差不断降低。结论塑体模加真空垫固定技术能够有效减少放疗过程中的摆位误差,有助于提高放疗的精确性。

  • 标签: 放疗 真空垫 热塑体模 摆位误差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简介:目的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在加速康复模式下,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联合铁改善贫血与多次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acid,TXA)减少围术期失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1月,行TKA手术患者154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相关血液管理方案分为3组,A组:单次静脉应用联合局部应用TXA;B组:在A组基础上联合应用EPO及铁;C组:在B组基础上多次静脉应用TXA。搜集并比较3组总失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最大值、输血率、住院时间以及血栓发生情况。结果总失血量:(636.95±285.03)ml,明显低于A组(932.64±351.00)ml,B组(824.18±385.09)ml,(P〈0.001)。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最大值:C组(20.62±9.83)g/L,低于A组(28.91±15.02)g/L,B组(25.37±14.11)g/L,(P〈0.001)。输血率:A组2.96%,B组2.40%,C组0.45%,三组比较呈下降趋势,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住院时间:C组(9.92±3.17)天,低于A组(12.00±3.87)天,B组(11.57±3.8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发生肌间静脉血栓:A组61例,B组45例,C组1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6)。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A组11例,B组9例,C组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1)。整个住院及随访期间没有发生肺栓塞事件。结论(1)应用EPO联合铁可有效降低TKA围手术期失血量,减少患者血红蛋白的丢失;(2)静脉多次应用TXA,能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失血,改善术后贫血状况,缩短住院时间,且不增加血栓并发症的风险。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氨甲环酸 输血 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