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和改良微孔板法观察细菌生物膜形成,探索细菌生物膜检测的有效手段。方法烧伤患者植入性导管分离的金葡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经体外分别培育24、48、72h和5d后,先后用CLSM和改良微孔板法,观察细菌生物膜形成和黏附的过程与特点。结果鲍曼不动杆菌、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生物膜的时间、生物膜的形态与特点都有显著的差异。结论CLSM和改良微孔板法是观察和检测细菌生物膜形成过程的有效手段。

  • 标签: 细菌生物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改良微孔板法
  • 简介:目的对上海地区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初始治疗艾滋病患者各种治疗药物更换的时间、原因及例次频率进行研究,从而比较各种药物的耐受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154例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艾滋病患者初始治疗方案中每种药物在开始使用后的不同时间段内被更换的最常见原因以及发生更换的例次频率。结果启动ART后的3个月内更换治疗药物的原因以奈韦拉平(NVP)导致的严重皮疹、依非韦伦(EFV)导致的严重皮疹和齐多夫定(AZT)导致的中性粒细胞(ANC)〈0.75×10^9/L为主。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因AZT导致的严重贫血、NVP导致的肝毒性更换药物的患者增多。治疗超过1年后患者更换药物的原因多集中于司他夫定(d4T)所致的外周神经损害、脂肪萎缩、血脂异常以及发生治疗失败。因各种原因更换药物共352例次,其中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为302例次(26.17%),治疗失败为50例次(4.33%)。d4T治疗满1年后因血脂异常、脂肪萎缩及治疗失败发生更换药物的例次频率逐渐增加;AZT的更换原因主要为重度骨髓抑制,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开始ART后的6个月内;EFV更换的例次较少;NVP更换主要原因为严重皮疹和3级以上肝毒性,在开始治疗后的1个月内发生频率较高。结论在ART过程中,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长短不同,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也不相同。部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范围较大。不良反应仍是影响患者依从性、抗病毒疗效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不良反应 治疗失败 更换药物
  • 简介:目的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检测产KPC-2、NDM-1、VIM-2、IMP-1与IMP-4型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水解厄他培南的能力。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各种临床标本中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用改良Hodge试验进行产碳青霉烯酶的表型筛选,用PCR扩增方法检测其碳青霉烯酶基因,并经测序确认。应用MALDI-TOFMS进行厄他培南水解预试验以确定最适厄他培南浓度及孵育时间,随后采用预试验中的最适条件,应用MALDI-TOFMS检测CRE水解厄他培南的能力。结果108株CRE中,有102株改良Hodge试验阳性,其中90株产KPC-2、4株产NDM-1、3株产VIM-2、2株产IMP-1、2株产IMP-4、1株同时产KPC-2和IMP-4型碳青霉烯酶,且在2h内均能水解厄他培南;另外6株CRE改良Hodge试验阴性,未检测出上述碳青霉烯酶基因,且不水解厄他培南。结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用MALDI-TOFMS能够快速准确检测CRE水解厄他培南的能力,筛查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为临床早期合理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提供依据。

  • 标签: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产碳青霉烯酶 肠杆菌科细菌 厄他培南 水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