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9 个结果
  • 简介:埃及女作家纳娃勒·赛阿达维著作颇丰、影响深远,在当代阿拉伯世界颇具争议。由于她在性、宗教和政治等方面的异见,一直在阿拉伯本土受到打压,不仅“文学家”的身份得不到承认,甚至连“女性”的身份都遭到质疑。本论文认为,赛阿达维的写作生涯是她反思和探索母语阿拉伯语的过程,她从语法、语言习惯和言外之意等多方面着手,尝试指出和弱化阿拉伯语承载的父权文化色彩和阳性中心主义价值观,驯服这陌生的“母语”,也呼吁女作家和她们的读者通过对语言本身的思考,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和世界。

  • 标签: 纳娃勒·赛阿达维 女性写作 阿拉伯语 父权文化
  • 简介:英国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A.S.拜厄特以其小说文本的互文性、指涉性和复杂性而著称,其中的历史小说已明显具有"编史元小说"的特征。"太阳—影子分法"是她运用后现代隐喻模式,融入神话和历史元素建构其小说性别主题的一种叙事手法。对"父亲—女儿"、"丈夫—妻子"和"女性—男性"三种"太阳—影子分法"模式所做的系统分析揭示了拜厄特颠覆"阳性太阳"、重构"阴性太阳"及两性元对立主题的艺术特征。

  • 标签: 拜厄特 太阳—影子二分法 阳性太阳 阴性太阳 隐喻
  • 简介: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与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两首七律,可以说是两位贬谪诗人人生历程中最痛苦的经历记录,蚌病成珠,痛苦的咸泪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珍珠。很少有人将这两首名作进行比较赏析,因为虽然两首诗创作背景相似,体裁相同,都能代表两位诗人的成就,但是在诗歌史上两首诗的价值是不同的,

  • 标签: 比较赏析 柳宗元 诗人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悲愤
  • 简介:饶宗颐不仅是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经学家、宗教史家、翻译家、比较文化史家、文学家和书画家,还是当代的诗词名家,他的《选堂诗词集》在当代旧体诗坛享有盛誉。其作品高华馨逸,既继承了古典诗词的古雅传统,又融入他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精神追求,卓成一家。兹试析其题,以尝鼎之一脔。

  • 标签: 饶宗颐 诗词 《选堂诗词集》
  • 简介:李商隐的《有感首》,以五言排律写成,专为甘露事变而发。虽措辞隐约,却褒贬精严,论如史断,故始终为人称道,如清朱彝尊云:“少陵诗史又何加焉?”稍后的《重有感》,以七律写成,辞意更见显豁,却反而招致“难解”的非议,如明顾磷云:“此篇所言何事?次联粗浅,

  • 标签: 《有感二首》 《重有感》 李商隐 训诂 品读 情思
  • 简介:本文从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角度,探讨了年轻一代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中的自我身份和民族文化身份问题,说明这个发生在旧金山唐人街的自传性故事实际上是一个“将个人、家庭及民族的历史与政治问题编织到一起的民族寓言”。此外,本文还就美国学者菲立帕·卡夫卡对《骨》的元对立式阅读提出质疑,认为书,中主人公所经历的不仅仅是在两种冲突(文化、身份、性别等)之间寻求消极的妥协与调和,从而获得“自我的整合”,而是超越了妥协与调和的模式,建立了自己新的话语方式。她所代表的是新一代美国华裔女性的形象。

  • 标签: 女作家 小说 二元对立 自传性 美国华裔 民族寓言
  • 简介:流亡知识分子理论是萨义德后殖民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萨义德看来,“流亡”既是个“真实的情境”,又是个“隐喻的情境”,它是真正知识分子的思想生涯的一种必要而且必然的状态。流亡知识分子理论既与萨义德所继承的自由知识分子传统一脉相承,又被注入了后殖民的内容。它带有某种律背反的特征:一方面强调所谓“普遍的原则”,一方面又崇尚一种以“流动的身份”为特征的反本质主义的文化认同观。事实上,随着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在全球范围的传播,“流亡”正在逐步失去其早先的批判意义,并且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迷信”。

  • 标签: 知识分子 萨义德 后殖民 文化研究
  • 简介:英国当代作家A.S.拜厄特的小说《巴别塔》,从“语言”的角度描写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社会纷繁复杂的历史风貌。它以丰富的文学想象历史性地“再现”了当时语言与现实之间关系的变迁,以及由此带给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本文围绕小说的中心意象,即古老的圣经典故“巴别塔”,解读它如何通过当时盛行的语言危机,重构60年代英国从社会思想观念到个人生存状态的混乱无序。

  • 标签: A S 拜厄特 《巴别塔》 语言危机 “60年代”英国
  • 简介:苏雪林的骂相号称“另类才女”的苏雪林(1896--1999),活了一百零三岁,是一位实在而真切地经历见证了整个20世纪中国历史演变的文化人。她的创作堪称丰富,涉及小说、散文、戏剧、古典诗词和绘画等多种领域,以自传体小说《棘心》和散文集《绿天》而一举成名。

  • 标签: 《红楼梦》 女作家 自传体小说 鲁迅 历史演变 20世纪
  • 简介: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在审美观念与艺术表现上,《狂人日记》充分地表现出超越既往与凡俗的审美现代性品格,具有了现代性本质特征,具备了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必备的品质。

  • 标签: 审美品格的现代性 经典性
  • 简介:张兆和与沈从文新婚之际创作的小说《费家的小》与《边城》,在诸多方面显示出同中之异,文章从人物形象、主题、结局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并对作品中的人生方式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 标签: 人物形象 爱情 凄美
  • 简介:通过对古辞《公无渡河》与刘孝威拟作的语言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古辞集中体现了原始思维中人与自然的元对立关系,这种强烈的对立冲突在刘孝威的拟作中通过隐喻性语言元对立结构的转换而得到折中化,并最终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生与死的对立。

  • 标签: 《公无渡河》 语言结构 乐府 拟乐府
  • 简介:才子佳人巧结良缘是中国古代封建婚姻制度下,人们为争取婚姻自由和家庭幸福的一种美好愿望。他们那些缠绵悱恻与悲欢离合的故事不仅在上层社会的文人圈子里引为美谈佳话,而且下层社会的民众也对它发生兴趣并寄予善良的祝愿。它的意义大大超越了才子佳人的狭窄范围,成为中国古代人们对美的和幸福的一种观念。人们从这种观念出发,总希望故事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于是才子佳人大团

  • 标签: 中国文学 大团圆结局 张生 婚姻自由 莺莺 入仕
  • 简介:<正>元曲大家马致远早年积极用世,晚年历经宦海,大志消磨殆尽,对人世荣辱失去了热情,牢骚愤激之音,遂被恬澹的隐逸情怀所代替。【南吕】[四块玉]《恬退》小令四首,

  • 标签: 四块玉 马致远 文化内蕴 买鱼沽酒 用世 归去来辞
  • 简介:<正>毋庸置疑,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和译界的一大盛事应是被誉为“当代史诗”和“旷世奇书”的《尤利西斯》两个中译本的相继问世。在詹姆斯·乔伊斯这一巨著成书出版70年之后,在我国的文学评论家和读者千呼万唤之声中,译林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分别于1994年初和岁末出版了萧乾、文洁若合译的《尤利西斯》(以下简称萧译)、金隄译的《尤利西斯》(以下简称金译)。这两种

  • 标签: 《尤利西斯》 詹姆斯·乔伊斯 中译本 布卢姆 文学翻译 内涵意义
  • 简介:山飒是近年来法国文化圈内崛起的青年女作家。她属于看世界走天涯的新一代,融汇了中法两国文化而获得新的文化身份。她的小说《围棋少女》描写两人身份不同的战场棋手的生死对弈。作者善于营造深刻的境界,展现人类生存焦虑和情危机。小说充满隐喻和象征,是有历史的穿透力,唱出了同类题材中别具一格的歌。

  • 标签: 法籍华人女作家 山飒 文学评论 小说 《围棋少女》 人类
  • 简介: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森《无形人》的中心隐喻“无形性”,是作者对美国黑人文化及其价值观长期思考的结果,这一隐喻标志着美国黑人文学创作由自然主义抗议小说,朝注重艺术美学的现代小说转向。这一转向着重表现在作者对欧洲黑白元对立神话和美国南方社会仪式的解构以及作者创作中祖先在场的文学叙述手法的运用。拉尔夫·埃利森对神话和仪式的重新发现和阐释,是作者的文化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集中体现之一,也是对20世纪30年代盛行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黑人问题的有力反拨;而祖先在场的文学叙述手法则有助于美国种族主义者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和美国文化,有助于破解“无形性”被曲解的含义和真正的内涵。拉尔夫·埃利森对美国文化的认识和解剖,与罗兰·巴特的文化思想和德里达的解构思想相似,这更体现了埃利森文化研究思想和文学叙述手法的独创性与超前性。

  • 标签: 拉尔夫·埃利森 神话 仪式 黑白二元对立 解构
  • 简介:文章通过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敬畏自然的生态审美意识在壮族文化形态中的流传与影响分析,特别是在壮族民间文化的流传与影响的具体考察,提出在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当大胆借鉴壮族经典中的敬畏自然的生态审美意识、人和其他动植物一样各有其存在的生命价值意义、人类必须敬畏大自然这个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母体、人类必须善待大自然中的所有成员。只有走坚定的自然之子的道路才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

  • 标签: 敬畏自然 流传 影响 自然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