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2-8月,入选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分别采用常规方法及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阻滞效果的评价分级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麻醉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更好。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超声引导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肌间沟法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展开分析。方法择选我院在2014年8月-2015年8月所收治的90例采取肌间沟法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开展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麻醉医师职称分别分为住院医师组、主治医师组与副主任医师组,三组各30例,对三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展开分析与对比。结果经研究结果对比得出,副主任医师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要明显高于住院医师组和主治医师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医师组合主治医师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上,两组优良率对比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肌间沟法实施神经阻滞麻醉能够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且麻醉效果理想,适合应用于临床手术中。

  • 标签: 肌间沟法 神经阻滞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小儿上肢手术喉罩全麻复合神经阻滞和气管插管全麻中血液动力学指标、术后疼痛评分、术后镇痛药物剂量、术后首次使用镇痛药物时间、术后咽痛发生率,观察喉罩全麻复合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是否比其他方式更好。方法所有患儿随机分为2组,气管插管全麻组(A组)和喉罩全麻复合神经阻滞组(B组)。术中监测麻醉后、手术开始时、手术5、10min及手术结束时患儿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术后记录患儿在麻醉苏醒室期间疼痛评分及首次应用镇痛药物的时间。结果喉罩全麻复合神经阻滞和气管插管全麻中血液动力学指标、术后疼痛评分、术后镇痛药物剂量、术后首次使用镇痛药物时间、术后咽痛发生率各结果B组优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喉罩全麻复合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式。

  • 标签: 全身麻醉 喉罩全麻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小儿手术 上肢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神经刺激仪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3月收治的98例上肢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采取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行神经阻滞,对照组给予异感定位,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为(3.2±0.6)min,麻醉的总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为(11.3±1.3)min,麻醉的总有效率为83.67%,差异均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痛觉评分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应用于神经阻滞中,能够降低对血管神经的损伤,且操作简单、有效,可保证麻醉的质量,促使麻醉医生实行准确的定位,值得临床方面应用和推广。

  • 标签: 神经刺激仪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临床应用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至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小儿上肢手术患儿开展研究工作,随机分成参照组与实验组,参照组常规给予右美托咪定麻醉,实验组给予腋路阻滞麻醉,对比两组的围麻醉期右美托咪定用量、术后苏醒睁眼时间、离室时间;比较两组麻醉后10min的心率、血氧饱和度与平均动脉压等指标情况。结果:实验组围麻醉期右美托咪定用量、术后苏醒睁眼时间、离室时间以及麻醉后1min、10min的心率、血氧饱和度与平均动脉压等指标均优于参照组,比较P<0.05)。结论:小儿实施神经阻滞能够获得更好的麻醉效果,安全性高,患儿生命体征稳定,值得推荐。

  • 标签: 小儿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减少腋路阻滞穿刺中损伤血管的机会方法40例行择期上肢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都采用血管旁两点法,观察组在确定腋动脉后在其皮肤上方放一注射针头套管,在针头套管两侧进针进行腋路神经阻滞。观察两组损伤血管的机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阻滞穿刺中损伤血管的机会明显减少低于对照组。结论新方法可减少腋路神经阻滞血管损伤

  • 标签: 腋路 腋动脉 针头套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辅助和浅神经阻滞应用于老年人肩部肿瘤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期用肌间沟神经阻滞神经阻滞行肩部肿瘤手术的患者40例,局麻药配制为0.75%罗哌卡因+2%的利多卡因+0.9%氯化钠各10ml,在麻醉效果确切后,依据住院号的奇偶数分为奇数,右美托咪定组(DEX组)15min内静脉泵注DEX负荷量0.5μg/kg,维持量0.5μg?kg-1?h-1;偶数,NS组应用生理盐水维持,每组各20例。分别记录两组病人入室时(T0)、泵注DEX前(T1)、泵注DEX15min时(T2)、泵注DEX60min时(T3)、手术结束时(T4)、术后12h(T5)的SBP、DBP、HR、SPO2、PETCO2及ECG的变化及术中、术后12h的并发症情况。结果1.血流动力学结果①两组患者的SPO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NS组T2、T3、T4、T5时SBP、DBP、HR与T1比较显著性升高(P<0.05),DEX组同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X组在T2、T3、T4、T5时SBP、DBP、HR比NS组明显降低(P<0.05);2.DEX辅助肌间沟阻滞的麻醉效果优36例(90%),良4例(占10%)。结论DEX辅助肌间沟联合神经阻滞用于老年人肩部肿瘤手术麻醉是可行的,DEX的应用使麻醉效果较佳,降低了其他静脉以及阿片类麻醉药物的用量,有利于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臂丛神经阻滞 浅颈丛神经阻滞 老年病人 肩部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联合麻醉结合舒芬太尼静脉镇痛导致心动过缓的原因。方法分析一例行+联合麻醉结合舒芬太尼静脉镇痛患者心动过缓的原因及处理经过并复习麻醉药利多卡因、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的副作用。结果该例患者于+联合麻醉下行左侧肱骨内固定取出术,于手术开始时静脉加用少量舒芬太尼后患者迅速出现心动过缓,后经对症处理恢复正常。结论大剂量局麻药结合静脉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可以使其毒副作用叠加而导致严重后果,临床麻醉中应慎重选择麻醉药种类及剂量。

  • 标签: 局麻药 舒芬太尼 毒性反应 心动过缓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全身麻醉加阻滞观察全身麻醉加阻滞与单纯全麻,单纯阻滞在甲状腺手术的优缺点。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甲状腺手术病人分三组以全麻加阻滞、单纯全麻、单纯阻滞实施手术。结果Ⅰ组异丙酚-七氟醚用量较Ⅱ组明显减少(p<0.01),气管拨管时间明显提前(p<0.01)。Ⅲ组病人多数需增加辅助用药。结论全身麻醉加阻滞两者互补,减少全麻的用药量,可以维持呼吸道通畅,消除手术牵拉不适,增加手术麻醉安全性。

  • 标签: 全身麻醉 颈丛阻滞 甲状腺手术
  • 简介: 摘 要:目的 研究分析纳布啡在辅助颈部、臂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影响。方法 以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到我院治疗的99例肩锁部、上肢手术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将研究对象分为ABC组,各33例。其中A组患者使用纳布啡辅助进行麻醉,B组患者使用舒芬太尼辅助进行麻醉,C组患者使用芬太尼辅助进行麻醉,通过数据分析3组患者在镇静效果方面、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心率方面、血氧饱和度(SpO2)方面和血压方面的情况。结果经过比较分析A组比B、C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小;3组患者在心率、SpO2以及血压比较时,(P>0.5)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将纳布啡应用于华智能和进行麻醉,具有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稳定,能够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使患者术中、术后能够提高患者的舒适感与满意度。

  • 标签: 纳布啡  辅助 麻醉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腋路两点法连续神经阻滞用于肘部以下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160例行前臂、手部手术的患者,评估感觉和运动神经的阻滞程度,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同时观察中毒反应、血管神经损伤等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以单支神经比较,两点组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止的成功率较单点组高,其他3支神经阻止成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肘部以下5支神经的阻滞总成功率两点组高于单点组。两组间麻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点法连续阻滞具有成功率高、阻滞更完善、并发症少的优点。

  • 标签: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两点法 单点法 临床路径
  • 简介:摘要目的在上肢手术麻醉中使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效果分析。方法以我院上肢手术92例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两组进行研究,分组方式为住院的先后顺序,对照组实施常规定位下神经阻滞,研究组则给予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对两组的神经阻滞效果、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阻滞起效时间以及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麻醉后,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的神经阻滞效果较好、麻醉不良反应均较少,P<0.05;同时对比对照组,研究组的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阻滞起效时间较短,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效果较好,能够缩短阻滞时间、提高麻醉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超声引导下 臂丛神经阻滞 上肢手术 临床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彩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 74例行神经阻滞麻醉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37例,对照组神经阻滞麻醉采用传统盲探操作,观察组采用彩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指标、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麻醉药物剂量少、麻醉阻滞起效时间较短,而镇痛维持时间及麻醉完成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007, t=4.410, t=3.025, t=7.975; P< 0.05);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379, 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0.264, P> 0.05)。结论:彩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与传统盲探法相比,可 减少局麻药物用量,减少不良反应,延长麻醉维持时间,提高麻醉效果。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彩超引导 麻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