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于肱骨远端骨折患者行复合肋间神经阻滞超声下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肱骨远端骨折病人,将其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对照组在超声导向下行神经阻断,观察组超声引导下复合肋间神经阻滞,2组在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其副作用较小(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复合肋间神经阻滞用于肱骨远端骨折手术获得的镇痛效益确切,安全性高。

  • 标签: 超声引导下臂丛复合肋间臂神经阻滞 肱骨远端骨折手术 镇痛效果
  • 简介:肩周炎中医称“冻结肩”,系退行性改变导致肩部软组织、神经营养障碍及运动减少引起以肩关节周围疼痛、功能障碍和肌肉萎缩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患者多数为中老年人,局部受凉常是发病的相关因素,临床常用推拿手法、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E1服,以及局部痛点封闭等治疗,但治疗周期长,对严重肩周炎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 手法松解 肩周炎 利多卡因 曲安奈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腋路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患儿随机均分为对照(氯胺酮麻醉)组和实验(麻醉)组。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和并发症。结果实验组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结论超声引导腋路阻滞的效果确切,术中麻醉药用量小,术毕苏醒快,并发症少,可安全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超声引导 腋路臂丛 阻滞 小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联合神经刺激仪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7年11月--2018年04月,对我院收治的50例行神经阻滞麻醉的手术患者展开分析,利用电脑将其随机划分为常规组(单用神经刺激仪操作)、研究组(超声引导下联合神经刺激仪操作),两组各25例。结果研究组阻滞麻醉优良率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并发症少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联合神经刺激仪可以大大提高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 标签: 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 臂丛神经阻滞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神经阻滞下手法松解术配合注射臭氧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我科总结32例患粘连性肩周炎患者,在颈部肌间沟神经阻滞下行肩关节手法松解,局部及关节腔注射医用臭氧(35μg/ml)15-20ml。结果大多数患者经治疗后效果满意,病情明显改善,治愈30例,好转2例,未愈0例,有效率达100%。结论神经阻滞下手法松解联合注射臭氧治疗是一种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病人痛苦小,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肩周炎 臂丛神经阻滞 手法松解术 臭氧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0例,Ⅰ组采用甲磺酸罗哌卡因肌间沟注射,Ⅱ组采用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混合液肌间沟注射,Ⅲ组先采用甲磺酸罗哌卡因肌间沟注射行神经阻滞麻醉,然后静脉注射舒芬太尼,观察比较三组麻醉后HR、MBP、RR、SpO2,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三组患者麻醉后HR、MBP、RR、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均明显长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未出现呼吸抑制、尿潴留、瘙痒;Ⅲ组恶心、呕吐、头昏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混合液行神经阻滞麻醉,能明显增强阻滞的效果,镇痛时间延长,呼吸循环系统相对平稳,不良反应小。

  • 标签: 甲磺酸罗哌卡因 复合舒芬太尼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注药方法对斜角肌间沟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0例拟行上臂中下1/3以下部位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于斜角肌间沟处用便携式神经刺激器进行定位后,按分组要求注入局麻液,即I组取头高45°体位注入局麻液;II组在注入局麻液同时压迫注射点上方;Ⅲ组注入局麻液后自近端向远端进行皮肤按揉。所用局麻液均为0.375%罗哌卡因30ml。结果II组和Ⅲ组病人神经被完善阻滞效果优于I组。结论斜角肌间沟神经阻滞时压迫注射点上方或注入局麻液后自近端向远端进行皮肤按揉,有助于提高神经阻滞效果。

  • 标签: 麻醉 神经阻滞 臂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啶辅助布比卡因阻滞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8例行阻滞麻醉的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不同麻醉方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应用布比卡因+生理盐水,观察组应用布比卡因+右美托咪啶,对比两组患者的阻滞效果。结果观察组感觉阻滞与运动阻滞的见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持续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辅助布比卡因阻滞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右美托咪啶 布比卡因 臂丛阻滞 手术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点肌间沟穿刺法在上肢手术阻滞中的应用。方法以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收治的所有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行传统穿刺方法,观察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应患者病情的穿刺点进行穿刺,比较两组患者神经阻滞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达优及优良率皆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点肌间沟穿刺法可以有效提高上肢手术患者阻滞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臂丛阻滞 麻醉 穿刺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腕部神经阻滞麻醉在手外科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进行手术的手外伤患者8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肌间沟法神经阻滞进行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腕部神经阻滞进行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100.0%,对照组为86.7%,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作用良好,起效迅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臂丛联合腕部神经阻滞麻醉 肌间沟法 手外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B超引导神经阻滞相对于传统神经阻滞的优越性、安全性。方法选取上肢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B超引导组(A组,n=30),传统组(B组,n=30)。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效果,不良反应,记录麻醉前(T0)、切皮时(T1)、切皮15min(T2)MAP、HR、SPO2数值。结果两组患者VAS评分,A组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大于A组患者(P<0.05);B组患者麻醉效果有时不确切,术中麻醉辅助用药较多。结论B超引导神经阻滞比传统神经阻滞效果更令人满意,对机体影响更小。

  • 标签: B超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 上肢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神经刺激仪在老年神经阻滞中应用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100例实施上肢和前臂老年患者,ASAⅠ~Ⅱ,随机分为两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组(US组);传统方法对照组(C组)。记录各组患者完成阻滞所需要的时间、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观察各组穿刺操作的并发症。结果US组在麻醉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上短于(C组)(P<0.05);US组麻醉效果优于(C组)(P<0.05);并发症明显少于C组(P<0.05)。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实施肌间沟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阻滞起效快,效果好,并发症少,可安全地应用于老年神经阻滞中。

  • 标签: 超声引导 神经刺激仪 臂丛神经阻滞 老年病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频超声引导下不同横突入路肌间沟阻滞在肩上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三种不同横突入路肌间沟阻滞实施上肢手术150例,C5、C6、C7横突入路分别为52、50和48例。评价阻滞后30min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效果,并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总的优良率为98.5%,C5、C6、C7入路分别为94.8%、92.9%和96.1%。其中C5入路对腋神经,C7入路对尺神经阻滞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根据手术部位选择不同横突入路的肌间沟阻滞,定位简单,成功率高,可满足整个肩部上肢手术的要求。

  • 标签: 低频超声 臂丛神经阻滞 横突定位 上肢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神经阻滞定位中应用神经刺激仪和超声引导技术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需对手、前臂进行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按照操作方法分为刺激仪组和超声联合刺激仪组,分析两组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刺激仪组、超声联合刺激仪组总有效率为83.33%、100%(P<0.05);刺激仪组、超声联合刺激仪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3.33%、3.33%(P<0.05)。结论在神经阻滞定位中联合应用神经刺激仪和超声引导技术,阻滞效果好,并发症少,有推广价值。

  • 标签: 神经刺激仪 超声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 定位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肋锁间隙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2018年 8月 -2019年 7月,抽取本院收治的行上肢手术患者 80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 40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喙突旁锁骨下神经阻滞,观察组行超声引导肋锁间隙神经阻滞,对比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而镇痛时间、痛觉阻滞时间均长于对照组( P< 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P> 0.05)。结论:超声引导肋锁间隙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中,麻醉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超声引导 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 上肢手术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与传统盲探法行肌间沟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效果。方法将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n=20),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肌间沟神经阻滞,对照组用盲探法行肌间沟神经阻滞,两组所用局麻药均为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液20ml,观察两组穿刺、阻滞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阻滞效果为Ⅰ、Ⅱ级的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无并发症出现,对照组出现2例Homer综合症。结论对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具有阻滞所用时间短、效果确切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 标签: 超声 臂丛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腋路神经阻滞中,给予地佐辛复合地塞米松后,产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期间,在我院行神经阻滞麻醉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80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的麻醉药物为利多卡因(0.67%),罗哌卡因(0.5%)。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的麻醉药物再加入地佐辛(0.1mg/kg)、地塞米松(10mg)。对比两组患者的阻滞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时间更短,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不同时段的VAS评分,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上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局部麻醉中,应用地塞米松、地佐辛后,增强了神经阻滞的效果,持续麻醉的时间更长。同时,也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地塞米松 地佐辛 效果 影响
  • 简介:目前国内外对罗哌卡因的临床研究多集中在硬膜外腔麻醉及术后镇痛的应用,对神经阻滞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明确的浓度和剂量标准[1,2].本文以布匹卡因作对照,观察三种浓度罗哌卡因行腋路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和阻滞效果,以探讨使用罗哌卡因的合适浓度.

  • 标签: 药物浓度 罗哌卡因 腋路 臂丛神经阻滞 镇痛作用 麻醉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式分为两组,分别实施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和传统解剖定位下神经阻滞麻醉,比较其临床效果等相关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的临床麻醉总优良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观察组的阻滞起效时间和麻醉药物用量均少于对照组,而观察组的镇痛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解剖定位下神经阻滞麻醉相比较,在B超引导下进行的神经阻滞麻醉具有更为显著的临床效果。

  • 标签: B超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 上肢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