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最新推荐的计算农田蒸散量的彭曼-蒙蒂斯公式(FAO-PM),选取甘肃中部雨养农业区定西1980~1995年的常规气象资料和1990~1995年固定地段0~100cm的土壤湿度资料,对水平衡和Y.M安格斯坦土壤分预测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后者适宜于本地区的土壤分预测,并分析了误差原因

  • 标签: 土壤水分 预测 研究
  • 简介:以空间图形和数据库为基础,利用GIS安塞县的土壤分样点数据与地理数据结合起来,建立不同利用类型-土地类型-坡度分级的浮点型土壤含水率字段,对安塞县域尺度土壤分制图及其定量化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对安塞县不同土层土壤分状态和分布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土壤分结构看,安塞县土壤分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0~500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在含水量为8.6%。10.8%的分布面积占到总土地面积的75.34%,在含水量〈6.4%和6.4%~8.6%的分布面积占到总土地面积的19.36%,其中含水率〈6.4%的土壤干层面积占到总土地面积的9.23%,其在上层分布面积大于下层,分布在一般(≥10.8%)以上水平的面积仅占总土地面积的5.31%。安塞县每^2的土壤库蓄水量在0~120cm土层仅有0.06~0.07m^3,而其他土层都在0.15m^3以下。说明安塞县土壤分环境极差,土壤库的调节作用对于林木生长极其有限,大面积植树造林超越了安塞县土壤库的供水和调水能力,是不适宜的;因此,在以适地适树原则适应土壤分环境的同时,应加强土壤分环境的改善。

  • 标签: GIS 土壤水分 土壤水库 定量评价
  • 简介: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应用CIRAS-2型光合作用测定系统,通过测定8个土壤分梯度下山杏(Prunussibiri-caL.)叶片光合生理参数的日变化过程,探讨土壤分变化对山杏光合作用日变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山杏光合作用日变化过程和光合午休的原因,随土壤分的变化而明显不同,当土壤相对含水量(Wr)在56.1%~66.1%之间时,山杏没有发生光合作用午休现象,但超出此土壤分范围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光合午休现象,当Wr在93.2%~77.0%之间时,山杏光合午休的主要原因是气孔因素限制,当Wr在49.3%~37.3%之间时,光合午休的主要原因开始由气孔因素向非气孔因素转变,当Wr小于37.3%后,光合午休的主要原因为非气孔因素限制,即叶肉细胞光合能力下降;2)当Wr在49.3%~77.0%之间时,山杏同时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

  • 标签: 光合生理生态 山杏 光合午休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水分
  • 简介:摘 要 :本文以石头河区域鹦鸽站为例,对 SSXT-SQ-02型土壤分监测仪与人工烘干法的同步监测资料进行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土层深度 10cm绝对误差的平均值 δ为 0.753%, 20cm绝对误差的平均值 δ为 0.878%, 10cm绝对误差的平均值 δ为 0.753%,平均绝对误差的平均值 δ为 0.795%均小于实验室条件下为 δ≤2%,野外条件 δ≤4%,符合规范要求。表明 SSXT-SQ-02型土壤分监测仪可为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可在生产中的到应用。

  • 标签: 土壤水分监测仪,人工观测,应用分析
  • 简介:通过连续定位测定数据,对福建东南海岸带木麻黄林地土壤分季节变化特征及木麻黄的季节生长进行了详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福建东南海岸带木麻黄防护林生态系统土壤分的季节变化分为5个时期:土壤分积累期、土壤分消退期、土壤分缓冲期、土壤分平稳期、土壤分恢复期.土壤分的季节变化对林木生长的影响极大,在福建东南沿海地区,雨量不均,干湿季节明显,降水是限制木麻黄林木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通过对土壤含水量和木麻黄生长量的分析,得到木麻黄生长量和土壤分之间的回归方程.

  • 标签: 沙地土壤 滨海 季节变化特征 林地土壤水分 木麻黄防护林 东南沿海地区
  • 简介:利用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农业气象观测站点春小麦、冬小麦、胡麻、燕麦、马铃薯、扁豆等主要作物农田土壤含水量实测资料,采用EOF、小波等方法分析研究该区域农田土壤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期干旱是这一地区土壤分的基本状态,土壤分垂直分布以递减为主,深层湿度小于浅层,夏季小于其它季节,秋季得以恢复;土壤分垂直分布的差异与不同作物关系密切,作物对土壤分耗费存在明显时空差异。

  • 标签: 黄土高原 农作物 土壤湿度
  • 简介:为阐明宁南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措施与土壤分特征之间的关系,应用离心机法及定水头法分别测定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及土壤饱和导水率,研究该地区植被措施下土壤的水分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吸力之间的关系符合幂函数θ=aS^b,且相关水平达极显著.参数a的大小与不同植被有一定的关系,且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苜蓿>沙棘>天然草>杏树>柠条>农田.土壤饱和导水率天然草与苜蓿最高,农田最低,沙棘、柠条等灌木林地居中.在同一吸力范围内,苜蓿的含水量最高,沙棘次之,天然草、柠条及杏树含水量基本相同,农田最低.在低吸力段土壤平均含水量为苜蓿>沙棘>农田>天然草>杏树>柠条,但除苜蓿及沙棘外,农田、天然草、杏树及柠条差异不大.在中吸力阶段,平均土壤含水量苜蓿>天然草>杏树,且苜蓿相对较高,随着土壤吸力的增大,土壤含水量差异逐渐缩小.凋萎含水量除苜蓿最大,其次为沙棘和天然草,柠条、杏树次之,农田最低.

  • 标签: 黄土丘陵区 植被措施 土壤水分特征
  • 简介:摘要:移栽是烟叶生产的关键环节,在烟叶移栽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很多细节,若没有做好细节工作,烟叶的成活率将会下降很多。本文就烟叶移栽期与烟田土壤分利用关系展开研究,并对烟叶移栽技术要点进行分析,目的是为了保障移栽工作顺利进行。当然,在烟叶移栽期间也需要注意很多事项,比如:移栽的时间,合理的移栽方法和科学的灌溉等,这样才能提高烟叶的经济效益和烟田水分利用效率,希望以下观点内容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烟叶移栽期 烟田土壤 水分利用 关系研究
  • 简介:摘要:土壤盐碱化是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灌溉方式对土壤盐分布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主要研究了滴灌、喷灌和地面漫灌等不同灌溉方式对土壤盐分布的影响,以及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内陆干旱区进行灌溉预防土壤次生盐渍化进一步加剧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 标签: 灌溉方式 土壤水盐分布 作物产量
  • 简介:摘要:本论文旨在深入研究土壤分管理对农作物抗旱适应性的影响。通过采用实验和分析方法,详细探讨了不同土壤分管理策略对农作物的生长、产量以及抗旱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科学合理的土壤分管理可以显著提升农作物的抗旱适应性,降低干旱对产量的不利影响。这一研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关键的实践经验和科学依据,有助于农民和决策者更好地应对干旱挑战,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的发现对于改善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土壤水分管理,农作物,抗旱适应性,干旱,产量
  • 简介:利用2010年7月上旬—2011年6月下旬每旬FDR型土壤分监测仪与人工烘干称重法测定的土壤分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观测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相对误差为0.10%;误差春季最大,平均为0.19%;夏季最小,平均为0.02%。浅层土壤分变化较大,误差也较大,相对误差为0.01%~0.62%;中层变化较平稳,相对误差为0.12%;深层60~100cm土壤分受外界影响轻微,变化最平稳,误差最小。两种方法观测值具有很高的相关性(P〈0.001),因此,可用烘干称重法的观测值为基准,对自动站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校正。

  • 标签: 土壤水分 FDR型土壤水分监测仪 人工烘干称重法
  • 简介:利用Radarsat-2SAR数据和定西地区野外土钻法及WET仪器观测的土壤分数据,分析了同极化后向散射系数与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分之间的关系,采用交叉极化(VV/VH)组合模型反演土壤分并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水平、垂直同极化后向散射系数均与10~20cm土壤含水量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R均为0.74;受地表粗糙度和土壤质地等影响,同极化后向散射系数与0~10cm土壤分相关性均较低。交叉极化组合模型的反演值与10~20cm实测土壤分相关性较高,R值达0.75,而与0~10cm和20~30cm实测值的相关性较低(R值分别为0.47和0.52),但均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WET仪器实测0~6cm土壤分经校正后与反演值的相关系数为0.46(通过α=0.01的显著性检验),校正后的结果有效提高了WET仪器测量精度。交叉极化组合模型可用于裸露地表土壤分的反演,更适用于提取10~20cm土壤含水量信息。

  • 标签: RADARSAT-2 SAR 定西 裸露地表 土壤水分反演
  • 简介: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和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该区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相对于其他环境和水文要素而言,大尺度长序列的土壤分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不足。本文基于AMSR-E被动微波遥感数据和地面实测数据,首先采用引入Qp模型的双通道反演算法校正AMSR-E土壤分数据,获得的土壤分产品(SMD)精度高于官方提供的土壤分产品(SMO),但其波动范围与实测数据有差异。之后采用逐月回归分析法对SMD进行二次校正,其土壤分产品(SML)具有更高的精度且变化趋势与实测数据一致。基于SML土壤分产品,对黄河源区及其5个自然分区表层土壤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黄河源区年平均表层土壤分为0.140-0.380cm3/cm3,在2003—2010年间呈下降趋势,在东南部土壤分较高的若尔盖丘状高原区、黄南山地区和果洛玉树高原宽谷区土壤分呈下降趋势,其中若尔盖丘状高原区的下降速率最快,而在西北部土壤分较低的黄河源宽谷湖盆区和柴达木东缘山区呈增加趋势;春季土壤分呈下降趋势,夏季呈增加趋势,秋季的波动较大,冬季的变化的不大,其中9月土壤分增加率和5月减少率最大。土壤分受降水和植被指数的影响最大,气温表现为在年高温月份与土壤分呈负相关,在年低温月份呈正相关。研究结果为AMSR-E土壤分数据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深化对区域尺度土壤分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对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有重大意义。

  • 标签: AMSR-E 表层土壤水分 黄河源区
  • 简介:采用封闭罩-气相色谱法观测研究了干旱胁迫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几种优势树种-红松(Pinuskoraiensis)、水曲柳(Fraxinusmandshurica)、胡桃楸(Juglansmandshurica)、椴树(Tiliaamurensis)和蒙古栎(Quercusmongolica)叶片N2O排放,并同步测定5种树木叶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和气孔导度.结果表明:土壤分胁迫明显降低树木叶片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和N2O排放速率,叶片气孔是树木N2O排放的主要通道.树木N2O排放以白天为主,在相同的水分条件下,不同的苗木有不同的N2O排放速率,同种苗木的N2O排放随干旱胁迫的加重而减少,在受到不同干旱胁迫时,针叶树红松N2O的排放速率降至正常水分条件下的34.43%和100.6%、阔叶树种N2O排放平均降至31.93%和86.35%.不同干旱胁迫的红松、水曲柳、胡逃楸、椴树和蒙古栎幼树叶片N2O排放速率为34.43、14.44、33.02、16.48和32.33ngN2O.g-1DW.h-1.图1表1参12.

  • 标签: 土壤水分胁迫 树木 N2O 排放速率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 树种
  • 简介:以华北驼绒藜(Ceratoidesarborescens)为材料,通过近2年移栽建植试验,研究了土壤含水率和气温在移栽建植过程中对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华北驼绒藜移栽后1周内,土壤平均含水率低于8%时,移栽成活率极低,甚至会导致移栽苗木全部死亡;土壤平均含水率高于12%,移栽成活率较高,有利于移栽建植成功。高气温与土壤缺水均会严重制约华北驼绒藜移栽建植效果;高气温会加剧土壤含水率低而造成的移栽苗木失活现象。

  • 标签: 华北驼绒藜 移栽建植 土壤含水率 气温
  • 简介:本文研究了砒砂岩地区沙棘人工林地土壤分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沙棘人工林能够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孔隙状况,并能提高土壤持水能力。与对照地相比,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的增幅分别为8.7%~23.9%,6.2%~22.3%,22.4%~43.8%;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的增幅分别为14.8%~31.1%,14.8%~18.2%,5.1%~18.3%。说明沙棘人工林能够显著改善砒砂岩地区土壤分物理状况。

  • 标签: 水分物理性质 沙棘人工林 砒砂岩
  • 简介:华北平原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土壤分是制约作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本文首次运用土壤分指数数据,对华北平原土壤分以及灌溉特征进行空间分析,旨在为区域尺度农田旱情以及农作物产量的实时监测与预报提供相关参考。研究基于1993—2002年华北平原逐旬降雨数据和主动微波遥感反演的土壤分指数数据,应用地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典型干旱年(1999年)该区表层土壤分时空变异特征,并提取和分析小麦生长期内的灌溉信息;通过对逐旬的降水和土壤分数据的空间叠置分析,提取区域内的灌溉信息。结果表明:1999年降水量比多年(1993—2002年)平均量少约140mm;1999年土壤分变化与降水变化整体保持一致,低于多年平均水平,春季和夏季,土壤分减少尤为明显,土壤干旱非常普遍;小麦生长期内,大部分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灌溉,其中中部地区灌溉次数最少,占研究区面积的65%左右的南部和北部地区灌溉次数多为2~3旬次。采用降水量和遥感水分监测数据,可以分析土壤分变化的原因,提取灌溉的范围和时间特征,并可为旱情遥感监测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土壤水分 时空变异特征 降水 灌溉 华北平原
  • 简介:在供水充足的条件下,将土壤相对湿度控制在60%-85%之间,适时进行灌溉,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灌溉方式。但在水资源十分短缺的河北中部平原区显然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只能采取适当延长灌溉问次,允许作物在某一时段遭受适度水分亏缺,在不影响作物产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节约水资源,即非充分灌溉。经研究,在本地区灌溉下限从土壤相对湿度60%下调至45%,灌溉问次可延长1/3以上,并能保证作物正常生长不受影响。根据水量平衡原理推算出了灌水定额的计算公式,根据作物生长期和墒情确定适当的灌溉次数,并对非充分灌溉节水效益进行了分析。

  • 标签: 土壤相对湿度 田间持水量 灌溉上限 灌溉下限 节水效益
  • 简介:果农间作是晋西黄土区农林复合的主要模式之一.采用定位监测方法,以4、6和8年生苹果与大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分空间分布及其对大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树龄苹果+大豆间作系统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高,在水平方向上土壤含水量随着距离果树距离的增大而增高;2)土壤含水量总体表现为8年生间作系统>4年生间作系统>6年生间作系统,8年生间作系统比4年生间作系统高3.13%,比6年生间作系统高10.38%;3)随着树龄的增长,间作大豆平均株高、生物量和产量均逐渐减小,其中8年生间作系统中,大豆生长受影响最严重.随着果树树龄的增长,建议增加果农界面的距离或适时停止复合经营.

  • 标签: 不同树龄 果农间作系统 土壤水分 晋西黄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