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5 个结果
  • 简介:据史料记载,明朝和朝鲜是友邦,交往甚好。《明史》“外国一”记载的便是期鲜。到了《清中稿》“属国一”则是朝鲜和琉球。

  • 标签: 朝鲜 女冠 史料记载 《明史》
  • 简介:真修炼必须在人有限的肉体生命历程中,通过对人自然形体的塑造,提升人的精神层次与精神境界来实现。如全真祖王重阳在《重阳全真集·诸散人求问》中说:“修行须借色身修,莫滞凡驱做本求。假合四般终是坏,真灵一性要开收。”’《重阳立教十五论·离凡世》说:“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这里的色身、凡躯指的都是人的自然形体,是相对于真性生命的法身来说的。

  • 标签: 生命意蕴 全真道 道德 王重阳 生命历程 精神境界
  • 简介:本文提出佛争锋影响和决定了寒山形象的演变。寒山在较早的道教记载中是一个隐居修道者的形象,后来逐渐佛教化,演变为佛教高僧的形象。但攀并未因此放弃对寒山的所有权,而是通过阐发寒山诗中的道教精神、编造新的寒山作品等手段,力图重塑寒山的修道者形象。

  • 标签: 寒山 形象演变 佛道争锋 佛教化
  • 简介:<正>战国末期,封建大一统的趋势即将到来,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治国,这是关系到国家胜败存亡的大问题。长期居于齐国,深谙齐国历史、关心齐国政事的荀子,或在稷下学宫的讲坛上以齐人齐事为据,或直谏齐国统治者,竭力阐发自己的治国之道,为封建统一局面的到来,提供理论根据。

  • 标签: 荀子 治国之道 人之道 齐国 统治者 理论根据
  • 简介:一阴一阳之谓,包含着三个问题:一是一阴一阳的关系;二是一阴一阳与的关系;三是究竟是二元的或是一元的.本文结合中西哲学史对此展开分析,并得出结论认为,"一阴一阳之谓",已将易之三义(即易简、变易、不易)全部涵括在其中了.

  • 标签: 阴阳 一元论 二元论 易之三义
  • 简介:我们知道,晋真人“功行两全”的思想在全真中得到继承与发扬。王重阳在《三州五会化缘榜》中就说:“晋真人云:若要真功者,须是澄心定意,打迭神情,无动无作,真清真静,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乃真功也。

  • 标签: 真人 小考 语录 全真道 王重阳
  • 简介:早期正一主要的斋醮仪式是上章。作者通过对早期正一道上章与三官手书的探讨,认为五斗米的三官手书就是上章的文书。并从道教斋醮科仪思想的角度,对正一章文的济度思想进行分析,指出斋醮济度思想源于正一的上章。

  • 标签: 早期正一道 三官手书 上章仪礼 济度思想
  • 简介:域中有四大:、天、地、人。域之空间性所具有之承受与保持的可能性,由于时间性之道在其中的流逝而成为现实,展开为天地世界,召唤着物与人。物与人在天地世界中的逗留,使得天地世界分裂为天下。圣人、民、众人、我、吾便生存于天下。在天下与天地的张力中,圣人“为无为”于天下,使远离本真天地世界的群体存性存在民与众人,开始向“小国寡民”的理想国回归:“吾”则在对天下的静观中展现出纯粹的生命力与生命感。

  • 标签: 域一空间 道一时光 万物
  • 简介:宗教既然作为社会文化的典型构成,宗教的融合就成了社会和谐一个重要部分。古代中国佛、、儒三家长期和平共处,甚至产生一体化的倾向,并带动了其它文化因子的共同融合。这种特殊的宗教现象既然作为一种现实的客观存在,则必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 标签: 社会和谐 宗教现象 社会文化 古代中国 和平共处 文化因子
  • 简介:诸翟关帝庙原名关武安祠,又名重光楼,位于诸翟中心小泾街。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蟠龙里人侯廷用、侯尧封父子始建,迄今已有四百四十九年的历史。春秋易变,岁月沧桑,关帝庙曾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嘉庆四十六年(1841)、公元1937年四度修缮。解放后关庙被移做它用。1998年秋上海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局批准修复诸翟关帝庙恢复道教活动场所,

  • 标签: 关帝庙 嘉庆 嘉靖 春秋 场所 中心
  • 简介:此次,我想要给大家讲的重点是禅宗的开悟。但是,没有比较就难以看到禅宗的特点。因此,我先给大家讲一讲教下的所谓开悟。教下包括大乘和小乘,把修行的位次分为“资粮道、加行道、见、修道、究竟”。大小乘都是这样讲的。学法相要会学,不要把它看得太难了。一切学问都是跟生活离不

  • 标签: 见道 无分别智 加行位 道位 寻伺 见惑
  • 简介:根据《道藏》等道教文献资料和古今词学著作,结合有关《莺啼序》的词集,对词调《莺啼序》始于何人的问题作了考证。认为《莺啼序》既不是始于传统观点所认为的吴文英,也不是比吴文英早数年出生的高似孙,从填词时间和内容上看,该词调应始于比高似孙早五十年左右出生的全真创始人王嚞。他填《莺啼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道布教的需要。同时本文对该词调始于王嚞的原因作了分析。

  • 标签: 《莺啼序》 全真道 王嚞 传教布道 高似孙 最长词调
  • 简介:正一祖庭——嗣汉天师府□宋亚平●“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当你将要步入天师府,去领略一番正一祖庭风貌时,首先跃入眼帘的,便是这幅惊世醒目,气吞万里的门联。它出自董其昌之手,檀香木雕就,赫然挂在天师府头门的大柱上,令望者肃然。龙虎山天师府...

  • 标签: 天师道 正一道 中国道教 龙虎山 祖庭 张道陵
  • 简介:陶弘景是南朝著名的道士,又是博学多艺的学者。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年),丹阳秣陵人,其家为世家旺族,其祖父为南朝宋南中郎参军事,其父为司徒建安王国侍郎,他从小就很聪明,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又刻苦好学,一事不知,深以为耻。他十岁时得葛洪《神仙传》研读,就有养生之志。

  • 标签: 陶弘景 医术 济世 医德 南朝 孝武帝
  • 简介:性思想是在南北朝时期受佛性思想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至孟安排的《道教义枢》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性理论。《道教义枢》中的性思想既继承了传统道教的思想,又进一步吸收了佛教的重要思想。《性义》用理和中道来解说道性,为修道成仙提供形上学的根据。进而,又彰显染净说来为道教完善修行解脱理论。性思想对于道教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方法论和本体论意义。

  • 标签: 《道教义枢》 “道性”意蕴 佛性思想 方法论 本体论 《道性义》
  • 简介:在佛教与道教的长期论争过程中,道教思想学说的展开深受佛学左右,两家讨论的课题(由本体论而心性论)程序上大体一致,时间先后则道教晚于佛教。本文通过对显庆、龙朔年间佛论争的分析讨论,认为唐代初年的佛学以南北朝和隋代佛学为基础,在学术理论体系、概念范畴辨析、思维方式展开等领域,都占有明显的主导地位,表明佛教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播后,已经进入思想上的成熟时期;尤其在中观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使佛教本体论(本质论)的形上学哲学思辨远高于儒、两家。佛之争中道教方面的屡战屡败,说明佛教在学说思想和思维方式上的独特成就。这意味着,不仅道教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儒家也同样需要反思自己;一味以排斥外部思想、不同观念为能事的思维习惯,无助于自身的理论发展。

  • 标签: 佛道论争 概念辨析 法琳 李仲卿
  • 简介:纯的内丹理论,融会儒道释之真性本体论,提出阴阳动静乃大道之本的主张。在此基础上,以守中致和的虚静之道为基,开内丹中派之法脉。

  • 标签: 李道纯 内丹 理论基础
  • 简介:《中庸》一书引“子日”处甚多,“不远人”章①即其例。此章论君子之道,内及“忠恕”,与《论语》颇可映证。然细加推绎,又可见其说已非“忠恕”所能范围。深人研究此章,既有利我们看清《中庸》作者对孔子“忠恕”思想之发展,同时,对我们认识《中庸》所引“子曰”之特点亦不无裨益。据文意,全章可分五节。

  • 标签: “忠恕”之道 《中庸》 义疏 《论语》 “子曰” 君子
  • 简介:在章太炎思想发展的过程中,道家思想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在其于1910年发表的《齐物论释》和《国故论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国故论衡》之《原》篇更是对道家思想之整体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和总结。在《原》篇中,章太炎肯定了道家在中国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贡献,阐发了道家和法家思想的传承性特点,明晰了道家和墨家观点的差距,明确了道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对于现实社会的理论指导意义。

  • 标签: 《原道》 章太炎 道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