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莫瑞斯与他的两个情人的同性关系入手,从性别身份的角度,探讨作品蕴藏的同性文化的意义以及作者对此的思想观念.作者在小说中试图摒弃以克莱夫为代表的上层阶级知识分子的阴柔成分,推崇以莫瑞斯为代表的同性者所具有的男性气概,主张建立一种自由的超越阶级的、性爱合一的理想的同性之爱.

  • 标签: 福斯特 男性气质 同性恋 性别身份
  • 简介:本文立足于德里达和西苏的“中介”理论,并参照拉康和美国女同性诗人里奇的观点,从毕晓普的《组诗四首》等作品入手,解读其对同性情感的表现。该类作品中主人公的性别常难以界定,但通过特定意象清晰有力地表达同性情爱,同时由于大量使用譬喻与象征,该表达又是抽象和艺术的,甚至是唯美的,表现了诗中人物的“中介”状态,并借此传达出诗人对于情感与伦理的形而上思考。

  • 标签: 伊丽莎白·毕晓普 同性恋情 中介性 情感与伦理
  • 简介:"80后"批评家周明全以"跨界"与"在场"的方式,一方面有针对性与有选择性地开掘了在文坛活跃的"80后"批评家,另一方面另辟蹊径地勾勒出了正在崛起的一代批评家文学批评的图景。他在"80后"批评家的开掘与推介中,引入了文学史与批评史的维度,更进一步在"绝境突围"的判断中构造出了"80后"批评家群体"枪"与"玫瑰"并置的主要特征,其中隐含的方法论意义,更加值得关注与重视。

  • 标签: 周明全 “80后” 文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