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6 个结果
  • 简介:1937年,朱光潜曾经是这样评论过废名的:废名先生的不容易懂,但是懂了之后,你也许要惊叹它真好。有些可以从文字本身去了解,有些非先了解作者不可。废名先生富敏感而好苦思,有禅家与道人的风味。他的有一个深玄的背景,难懂的是这背景。

  • 标签: 废名 艺术形式 思想特征 1937年 朱光潜
  • 简介: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喜鹊在柳树枝头叽叽喳喳欢唱,好像在欢迎久别友人的到来。我们相约来到北京海淀上庄老年庄园颐和居306室,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96岁高龄的当代著名诗人鞠盛先生。我与鞠老是忘年交,哪一年哪一天与他相识见面,似乎并不重要,反正是我们一见面,就相知如故。

  • 标签: 诗人 中华 印象 忘年交
  • 简介:现当代文学史上,相当多的新文学家写作旧体,其中有些人如鲁迅、郁达夫、田汉等的旧体还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新文学家的旧体创作普遍存在着一种非常复杂的矛盾心态,值得关注。他们一面创作旧体,一面又认为旧体的文学价值不如新诗,常常把旧体当作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文体,甚至为他们的旧体写作感到不安或自责。

  • 标签: 矛盾心态 旧体诗 文学家 写作 现当代文学史 文学价值
  • 简介:德国文学巨匠歌德为中国学者所了解始于晚清。外交官李凤苞和学者辜鸿铭、王国维、赵必振、鲁迅等人最早写下了有关歌德的介绍。但歌德并非从一开始就以文豪的形象出现在国人视野中。李凤苞日记中的政治家“果次”、辜鸿铭译著中的“名哲俄特”、王国维论文中振兴国运的诗人形象先后出现在中国学人视野中。直至1903年赵必振从日文翻译出《德意志文豪六大家列传》,才使读者对歌德生平及作品有了全面了解.作为“全才”的歌德形象也开始为鲁迅等人所接受。本文通过盘点歌德在中国的早期接受史,对各具特色的“歌德形象”的产生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形象建构背后的深层社会历史原因.同时也指出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误区。

  • 标签: 歌德 接受史 形象 辜鸿铭 王国维
  • 简介:司马迁的“孔子删《》”说是《诗经》学史上一大公案,从唐代孔颖达对孔子“删《》”与否提出质疑后,争论至今不绝。本文不直接分析孔子是否“删《》”,而是论述司马迁“孔子删《》”这一说法的形成过程,特别论述了孔子逐渐被“王”化的这一过程与司马迁之“孔子删《》”说形成的关系。

  • 标签: 《诗》 司马迁 “王” 孔子 《诗经》 孔颖达
  • 简介:八章》这组诗的风格深沉浑厚,话语陌生抽象,思维意识玄妙深奥,是诗人穆旦对爱情这一复杂情感的独到体悟.在诗中,诗人不仅以理性的思维意识呈现了关于爱情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而且敏锐地洞察到了爱情中所存在的个体“自我”与“神性”自然的对话关系.在“人”与“神”所形成的情感张力中,将对爱情的理解引向了更为深层的哲学范畴.

  • 标签: 穆旦 《诗八章》 “自我” “神性”
  • 简介:谭智基同志早在五十年代后期便放飞的风筝了,1957年,他在《南方日报》发表了《小翠花》诗三首,在诗坛上崭露头角。其后他便在园中辛勤耕耘,坚持业余创作,把根深扎在生活的沃土里,开放花。最近,他把三十多年来发表的诗作,精选出版了诗集《彩色的风筝》。谭智基的诗歌是属于豪放型的,如他的性格一样——豪爽而又热情。他的以灼热

  • 标签: 业余创作 小翠花 《南方日报》 五十年代 革命历史 清亮亮
  • 简介:王文诰对纪昀的苏评点多有采用,其主要原因是二人对苏善于变化、不守故常等特点有着相近的看法,同时都注重对苏诗艺术的阐释和解析。但王文诰对纪昀评点也多有不满和驳难,王文诰反对纪昀以温柔敦厚的教传统评论苏轼,同时反对纪昀对苏用语、用韵方面的指责。透过这些现象可以考察王文诰的诗学宗尚、注释特点和注苏心态,确定其在苏轼研究史上的价值和地位。

  • 标签: 王文诰 纪昀 引用 驳难
  • 简介:一片冰雪铸魂———试论张岱诗歌的总体特征鲍恒张岱(1597—1680),字宗子,号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张岱素以其史著与散文名世,但同时又是一位极富个性的诗人。这一点极少为世人所知。张岱的诗歌作品,长期以来亦未能引起研究者们...

  • 标签: 张岱 “冰雪之气” 中国古典诗歌 历史人物 总体特征 艺术形象
  • 简介:1946年,伦敦约翰·默里出版公司出版了英国汉学家凯德琳·扬的英译陆游诗集《陆游的剑——中国爱国诗人陆游诗选》。本文拟从译介学、形象学的角度考察凯德琳·扬对陆游诗歌的误读以及陆游形象演变为爱国主义符号的成因,并试图通过解符号化还原陆游的真实形象。

  • 标签: 英译陆游诗 凯德琳·扬 译介学 形象学
  • 简介: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篇提出的“无达诂”,在诗经学史、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本文力求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考辨这一诗学命题,考察董仲舒当代的诗学现状,具体辨析“诂”和“传”的内涵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董仲舒提出“无达诂”的理论命意,并试重估其理论价值。

  • 标签: 《春秋繁露》 董仲舒 历史语境 诗学 文学理论 儒家理想
  • 简介:欧阳修的《诗经》诠释以古今相通的“人情”作为推究义以及鉴别先儒注疏得失的重要诠释尺度。他的“人情”诠释理念,发掘了《诗经》这一儒家经典独特文本类型蕴含的诗人的生命情感体验.在对文辞的情感表达与意境构造的诠释上,一定程度地突破了汉儒的讽喻诠释传统。

  • 标签: 欧阳修 诗本义 诠释学 人情 讽喻
  • 简介:透过经学诠释学的视域,儒家以“思无邪”为中心的《》教观,是历代儒士在《》之为“义之府”的前理解中,对《》教意义在此时当下的筹划、构建及修正。作为第一位自觉的《》学诠释者,孔子断章取义,引《》论《》,以“思无邪”本文的字面意义对《》教的意义予以概括性的规定;《毛诗序》则将“思无邪”的整体意义规定为一种政教类型,视《》本文为一个内在一致的统一体,以“美刺”言,形成从整体到部分融贯一致的封闭的诠释循环系统:朱熹则以对本文实际真理的肯定修正“美刺说”.并在“劝善戒恶”的层面,重新构建了“思无邪”之“使人得其情性之正”的去邪归正的《》教观。

  • 标签: 经学诠释学 《诗》教 思无邪 诠释学循环 完全性的先把握
  • 简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诗歌以模仿维多利亚浪漫主义诗人为能事,其诗歌节奏死板僵化,不利于诗人客观地再现诗性体验。庞德本着自己“日日新”的创新诗学,在《华夏集》的翻译中注重意象的叠加与并置,创造性地使用绝对节奏,实现了对美国诗歌韵律的创新,引发了轰轰烈烈的自由运动,对韦利等后世诗人译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绝对节奏 自由诗 庞德《华夏集》
  • 简介:闻一多先生已逝世60余载,在其47年的人生历程中,留下了“为万民鼓与呼”的丰功伟绩,写下了文、史、哲融会贯通的理论巨著与灵动有力的诗歌作品,铸就了“正直、崇高、善良”之美德,而且体恤民生疾苦,以正义的言行影响着社会与人心。因此,闻先生实为“社会之良心”,可谓现代诗人中的“脊梁”。

  • 标签: 诗歌作品 闻一多 艺术内涵 诗魂 人生历程 丰功伟绩
  • 简介: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辽西地秧歌的沿袭与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传递出深邃而复杂的民俗内涵,承载着修护乡村道德秩序、重建人类精神世界的人文功能。辽西地秧歌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要积极申报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将辽西地秧歌纳入到人类共有的文化体系之中,还要依托高等学校平台,努力扩展艺术传承的文化生存空间,结合信息时代全新的审美质素,提升辽西地秧歌的审美价值、扩大辽西地秧歌的接受群体。

  • 标签: 辽西地秧歌 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 简介:本文立足于经典的阐释学重构,从三个方面对《》被经学化这一命题进行阐释学关照,认为,首先,《》之文本就具有无限敞开的阐释空间;其次,“乐舞”三位一体坍塌后,“凡圣贤之言《》,主于声者少,而发其义者多”的阐释策略又造成了阐释者的意义强加和文本意义的转换;再次,《》被作为真理话语建构的文本依据,在与儒家知识分子以及皇权意识形态相互塑造的历史进程中。其权威地位才逐渐得以确立。在这三重因素的合力与互动中,由《》向《诗经》的经学化转换将是其不可逃避的宿命所在。

  • 标签: 《诗》 经学化 阐释学
  • 简介:咏物于齐梁时期大量出现,齐梁咏物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之前所有咏物之和。故王夫之曰:“咏物,齐梁始多有之。”那么,齐梁诗人认为咏物的本体是什么呢?齐梁诗人在论著中多次表达了诗歌创作的实质是抒发情性。而梳理从先秦到齐梁时期,文人对“情性”观念的演变和齐梁咏物创作实际的考察,则让我们更精确的理解齐梁诗人的情性观,并对齐梁咏物本体的认识更加接近事实。

  • 标签: 齐梁时期 “本体” 咏物诗 情性观 诗人 诗歌创作
  • 简介:由于明初士人的诗学理论具有易代之际典型的过渡特点——即立足于理学的大背景之下,与朝代初兴所推行的风雅政教观念有所应合,但又受到祧宋归唐思想的影响,带有文学审美性质的反理学倾向;因此,明初士人对李白诗歌风雅正音内涵的挖掘,以及对李诗豪放飘逸之艺术个性的无法回避,出现了理论上的矛盾交错,这使得明初对李白的理论评价,呈现出比元代更为明显的理学与文学相融通的特征以及艺术审美趋向。

  • 标签: 李白诗歌 明初 审美类型 选诗 批评 艺术个性
  • 简介:考察纷繁复杂的20世纪90年代的汉语诗坛,我们不难其尴尬语境中读到汉语诗歌写作的粗粝的精神本质:激进的美学锋芒正在日益地钝化,玩弄语言的拼贴游戏,精神空间被肉体欲望的碎片填充,与无聊、琐碎、庸常的日常生活达成和解。

  • 标签: 20世纪90年代 诗歌写作 王家新 精神本质 精神空间 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