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篮比赛已经落下帷幕,美国队、西班牙队、阿根廷队分获冠,亚、季军,我国男篮获第8名。我国男篮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自己的不足。采用相关的研究方法对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的各项技术进行统计分析,指出我国男篮技术优势与不足,为男篮有针对性地训练,提高竞技运动技术水平提供参考。

  • 标签: 北京 奥运会 中国男篮 比赛 技术 分析
  • 简介:通过全程录像回放统计,对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跆拳道运动员技术统计与分析依运动员各种类型的腿法和得分方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各项基本技术运用中,横踢仍然是核心技术和比赛得分的主要手段,其使用率均占50%以上;后踢、旋风踢和后旋踢虽然在比赛中的总比重相对较小,但是实际的得分效果也相当显著,3局比赛中,运动员应根据对手的不同情况安排战术和体力分配。

  • 标签: 跆拳道 2012 奥运会 技术统计
  • 简介:社会不断进步,伴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一场足球比赛判罚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着比赛的结果,而利用好高科技手段辅助裁判,为足球比赛判罚的精准性带来了保障。随着2018年中超赛事正式引入VAR新技术,对VAR技术在已经开始的三轮比赛24场比赛中出现的优势、劣势、机会与挑战进行分析

  • 标签: VAR技术 SWOT分析法 足球比赛
  • 简介:结合高校篮球运动队篮球训练与比赛中的篮板球问题,对篮板球的技术与战术进行分析,指出篮板球是获得球权、发动快攻和二次进攻,使球队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针对加强大学生篮板球意识及其采用的技、战术训练方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 标签: 高水平运动队 篮板球 技术与训练
  • 简介:本文以2012年在青海省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举办的全国少年跆拳道锦标赛男子运动员技术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分析,对2012年少年跆拳道比赛中男子运动员运用的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比赛中的技术特征以及不足,为今后教练员指导青少年运动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标签: 全国少年 跆拳道锦标赛 男子运动员技术分析
  • 简介:采用分析归纳法和文献资料法,对运动生物力学应用于竞技体操技术分析的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对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在未来竞技体操技术研究中的发展加以展望。

  • 标签: 竞技体操 运动生物力学 研究方法 技术
  • 简介:运用高速摄影拍摄及解析方法对全国大奖赛男子标枪比赛前8名运动员“交叉步”技术中有关速度特征的运动学进行分析,旨在诊断中国男子标枪运动员的技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导和改进中国男子标枪的技术训练,为加强教学、训练的科学化程度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标枪 运动员 交叉步 运动学
  • 简介:通过文献资料法、三维运动学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以黑龙江省3名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推铅球滑步阶段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滑步阶段运动员的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偏小,垂直速度偏大,右脚蹬地角偏大,滑步时间长。

  • 标签: 推铅球 滑步阶段 运动学分析
  • 简介: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录像观察法,对2014年世界杯决赛阶段德国队7场比赛的进攻与防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德国队主要运用控制球打法为特征的阵地渗透进攻战术打法;进攻线路灵活多变,最后完成射门的配合主要在中路,在边路进攻也获得较好的效果;直接传球及运控调整传球是德国队最有效的助攻方式;助攻传球运用最多的是传地滚球;采用中前场逼迫式防守打法。

  • 标签: 世界杯足球赛 德国队 进攻 防守
  • 简介:通过采用三维运动学分析方法,对我国女子链球运动员王铮的投掷技术动作进行分析,为提高链球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1)三维高速摄像拍摄法,现场拍摄王铮在比赛中投掷技术动作的录像;2)采用松井秀治人体惯性参数模型计算得出运动员相关的惯性参数及人体重心运动学参数;3)应用SIMI—Motion三维运动录像分析系统通过数字滤波法对采集的数字化数据进行平滑处理,滤波截断频率fe=7。研究结果:1)整体单双支撑时间中,第二圈双支撑时间过长;2)各圈旋转速度和加速度递增节奏较差;3)第三圈和第四圈旋转中,腿部蹬伸发力不充分;4)最后发力阶段球员未达到“人一球”系统一体的稳定性,最后发力阶段人体重心有左倾的现象。5)具有良好的速度优势和爆发力,重心在水平高度的稳定性。建议:1)训练中着重体会第一圈至第三圈衔接的紧凑性;2)后两圈旋转中保持低重心高度;3)加强后两圈下肢蹬伸的力量和节奏感;4)加强最后发力阶段时期重心的稳定性,防止重心左倾现象;5)加强在大型比赛中控制情绪和心理的能力。

  • 标签: 女子链球 技术诊断 运动学分析 投掷技术
  • 简介: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观察法和比较分析法,对2009年乒乓球男子卡塔尔站波尔与马琳比赛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波尔使用无机胶水后的优势及不足之处,为我国运动员在以后的比赛中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乒乓球 技术指标 比较分析
  • 简介:利用逐步回归法对2004~2005赛季欧洲冠军联赛十六强主要技术指标与比赛名次进行综合分析,其结果:各队平均失球是影响比赛名次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射进指数和角球。并对今后训练工作提出建议,以期为俱乐部的训练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 标签: 冠军联赛 名次 回归
  • 简介:本文通过对我国部分优秀男子体操运动员跳马“前手翻团身前空翻2周”动作的影片解析,揭示出运动员在完成该动作关键技术之一的第2腾空动作技术的运动学特征与规律,为进一步训练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数

  • 标签: 男子 体操 跳马 腾空 运动学 技术分析
  • 简介: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羽毛球女子单打冠亚军决赛的比赛录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局,谢无论是在网前挑后场球还是击高远球都习惯打张的反手位,而张对于对方的反手高远球应对自如,谢对于张的网前球判断不到位,出现较多的失误使对方直接得分;第二局,谢在发球方面变化较多,张对于谢的网前球大多数选择挑后场,在高远球方面。谢的次数要比张多。反复调动对手,谢的技术特点得到了充分发挥,网前吊球的次数和质量都比第一局要高;决胜局,张在发球上有所变化,挑后场球次数谢明显高于张,张在双方体力均透支的情况下敢于主动进攻,具备较强的稳定性和过硬的心理素质,网前球的处理方面,谢主要进攻张的反手位置;张获胜的原因主要是大赛经验丰富,心理素质过硬,自我调节能力强,临场变化能力强,意志力坚定等。

  • 标签: 2008年北京奥运会 羽毛球女单决赛 技术分析
  • 简介:目的:对陕西女子举重运动员高丹的抓举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进,从而提高其运动成绩。方法:使用两台高速相机进行拍摄,采用德国SIMI—motion录像解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抓举80kg和85kg时膝关节角、髋关节角随时间变化曲线差别较大;抓举80kg和85kg时杠铃的运动轨迹都偏向后方且没有呈现近似s型;抓举80kg和85kg时提铃过程各阶段时间比和杠铃上升高度比差别较大;运动员发力阶段出现后跳动作。结论:引膝和伸髋不充分,技术动作不稳定,杠铃重心和人体重心向后偏移,动作技术不符合“近”的原则,后跳动作完成之后支撑点与两心的合成重心距离较大,导致最终失败。

  • 标签: 女子举重 技术 抓举 生物力学分析
  • 简介:网前截击是网球打法中的一种攻击性打法,国内外优秀网球运动员经常运用网前截击球直接得分,因此如何打好网球截击球,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运用Ariel三维解析系统对两名中国男子网球国家队运动员的网前截击技术进行解析获得运动学参数,通过对所获得的运动学参数进行分析比对,从生物力学角度来对截击的过程进行定量的、合理的描述。并根据相关力学原理对两名运动员的网前截击技术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为运动员训练提供参考。

  • 标签: 网前截击 生物力学 技术分析 影片解析
  • 简介:第18届世界杯足球赛的比赛过程与结果均表现出一定的特点和规律性,球队的得失球比率、射正率、传球成功率、抢断次数等积极性指标与球队的成绩呈显著正相关,而失球数等负面指标与球队的成绩呈显著负相关,其余技术指标均无显著的规律性关系。比赛结果表明,效率是球队取得高排名的必要条件,排名高的球队更重视防守并强调进攻效率。防守、进攻效率和攻守平衡是球队取胜的决定性因素。

  • 标签: 世界杯 足球 效率 技术指标 名次 比较
  • 简介:本论文以2015年全国散打锦标赛男子运动员共68场、173局的比赛录像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运动员技术运用的分析,为教练员制订日常训练计划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本文以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拳法、腿法、摔法技术及组合连招在比赛中皆能较好运用与发挥。其中拳法技术使用率最高,其次为腿法和摔法技术。(2)在比赛中,运动员技术运用积极主动,但总的成功率和得分情况较差,腿法较拳法得分成功率好,尤其是鞭腿技术。(3)统计中也反应了技战术上的不足,技术动作应用单调、不规范,不能形成有效得分点,踢、打、摔的散打特点欠缺均衡发展等。

  • 标签: 散打锦标赛 技术运用 分析研究
  • 简介: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就我国与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有关技术参数进行了比较研究,对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及起跳技术的训练提出建议

  • 标签: 男子跳远 助跑 起跳 运动学
  • 简介:一个自行车运动员要创造良好的运动成绩,首先要掌握正确的骑行姿态。轻松蹬踏,自如操车,可避免不必要的肌肉紧张,降低能量消耗,保证力量和技术得到充分的发挥。根据竞赛规则,多数在赛车场内进行的比赛距离短、强度大,骑行时肌肉、神经高度紧张;而公路比赛的特点则是进间长、距离长、平均强度低。由此可见,这两种比赛必然要求两种不同的技术。根据自己的运动实践,我认为骑车技术上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长距离骑行技术与短距离骑行技术之间的差异。本文讨论是在选择了合适的赛车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 标签: 生物力学分析 骑行技术 自行车运动员 中长距离 优秀运动员 风截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