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40 个结果
  • 简介:11月2日在安徽亳州举行,由光明日报社、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主办。以安徽亳州为中心的涡河流域,是古代思想家老子、庄子的故里,是开创了中国道教文化的“天下道源”。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围绕老庄思想与当代价值的总命题,就老庄思想的形成、核心内涵、哲学贡献以及老庄思想精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一脉相承的体现,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老庄思想 学术研讨会 社会科学院 古代思想家 安徽省
  • 简介:<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悲壮的一页。战争的性质,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列强说,通过贩卖鸦片烟,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以牟取暴利,这是侵略的,不义之战;从中国人民一方来说,严禁鸦片烟的进口与吸食,以捍卫民族和国家的尊严和利益,是反侵略的、自卫的正义之战。今年是鸦片战争150周年,回顾这段史事以缅怀先烈,弘扬中华

  • 标签: 鸦片战争 爱国主义精神 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人民 中国近代史 林则徐
  • 简介:5月18—19日在福建师范大学召开,由福建省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主办,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与会学者围绕辩证唯物主义的若干理论问题、党的十八大新观点新理念、中国梦与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会议审议通过了研究会新章程,并进行了换届选举。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永森教授当选为福建省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第8届会长,邓翠华教授当选为秘书长。

  • 标签: 辩证唯物主义 福建省 理论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
  • 简介:宋代理学的兴起,标志着儒学的又一次更新与创造,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大事。宋代理学无疑被认为是一种新文化,代表着新的儒学发展方向。这种新文化建立在新的经典体系上,以《四书》的注释和结集作为基础,用以继承开拓传统的《五经》(或称《六经》或者“六艺”,为方便论述,

  • 标签: 宋代理学 《四书》 《五经》 中国思想文化史 “六艺” 《六经》
  • 简介:"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或先觉者,是贤乎!"(《论语·宪问》)这一儒家道德实践中的困境可称为"孔子难题"。从问题史出发,通过文献索引和历史勾稽,以孔子与宰我、孟子与万章、王阳明与欧阳德、梁漱溟与贺麟等人的论辩为基本材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可以发现,"孔子难题"在儒家思想史脉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难题"所折射的道德困境和历代儒者的解决之道,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的意义,值得人们重视。

  • 标签: 儒家 孔子难题 “不逆诈 不亿不信” 先觉
  • 简介:张宽是汉武帝时期的巴蜀经学大师,在崇儒更化的时代背景下,其学行体现了巴蜀经学的新气象:他先后跟随郡守文翁、京师博士研习《公羊春秋》,复任郡学教授、五经博士,累官侍中、刺史,是巴蜀学者通经入仕的新代表。其学术活动既推动中原经学在巴蜀的传播,又引领巴蜀经学对全国的反馈,促生了二者之间双向互动的学术交流新状态。与此同时,巴蜀经学形成多元并进的发展格局,呈现对"中原"的持久向心力,并与官办学校紧密结合,展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质。

  • 标签: 巴蜀经学 汉武崇儒 张宽 《春秋》
  • 简介:由胡适等发起的“整理国故”运动具有范式革命的意义。胡适执笔的《(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从学术理念、方法和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一套经由“国学”,把“古学”整理成系统的“文化史”的具体方案。按照该方案,包括经、史、子、集等在内的一切“古学”,都将被作为有待考证的资料纳入国学研究领域;然后按照现代学术分科,整理成系统的文化专史。“文化史”既是“整理国故”的最终目标和方向,也代表了中国学术的新范式。然而从具体学术实践看,“整理国故”运动在学术性质、治学方法等方面与文化史研究存在一定紧张关系,从而影响了目标的实现和方案的落实。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所建立起来的文化专史系统,以西方的哲学框架,形塑中国的历史资料,被奉为中国哲学史的开山,实际上也并没有严格遵循他所信奉的实验主义的科学法则,他所建立的文化专史系统并非“小心的求证”的结果。就此而言,“整理国故”运动实质上是中国学术的革命和裂变。

  • 标签: 国学 文化史 整理国故 范式 胡适
  • 简介:法治社会中,司法公信力在个案中的实现有赖于对当事人程序权的充分保障。在现代民事诉讼中,证明权是当事人程序权的核心,而证明权生成的实定法基础也只存在于近代之后的民事诉讼制度中。历经改革的中国民事诉讼制度与证明权相契合,既具备了证明权生成的实定法基础,也亟待证明权的有效配置以提升民事诉讼结果的正当性。

  • 标签: 证明权 程序权保障诉 讼证明方式 民事诉讼构 造审前程序
  • 简介:美学享受与精神启示:论马克思主义人的美学生成观庄锡华“生成了的社会,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作为这个社会的恒久的现实”。这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充满情感的独白。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马克思恩格斯 美学生 拉萨尔 艺术审美 美的规律
  • 简介:每一思想都有其产生的时代。2013年,“变革”再一次成为响彻中国大地的时代最强音。任何一个变革时代条件下的崭新社会实践,都会更加强烈地吁求和催生思想的变革和哲学的创新;而任何凝聚时代精神之精华的哲学,都会深深地凝结和表征着人们在时代探索和实践活动中的思考和希冀。在这一意义上,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言,2013年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哲学支撑的一年;是在破解时代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并引领时代的一年;是在思想与时代互动、理论与实践交织、历史与逻辑统一中向着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这一总体目标坚定前行的一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评论 空间 中国特色 实践活动 理论与实践
  • 简介: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道路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道路是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目标方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及其理论的形成产生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以说一直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相随同行,而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承担着艰巨的历史使命:已完成的首要任务是指导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中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正在进行的使命是指导把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变为民富国强的现代化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发展道路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展开的进程,体现着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的统一。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践特色 自觉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社会主义现代化
  • 简介:12月21日在广东深圳举行,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共深圳市委党校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王伟光出席会议并作“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的主题报告。中共广东省委常委、中共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国防大学副校长毕京京,中共深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中共深圳市委党校校长张虎,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的7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 标签: 改革开放理论 当代中国 哲学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马克思主义 中共中央党校
  • 简介:8月5—7日在山东济南召开,由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和中共山东省委党校联合主办。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徐伟新,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守刚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李晓兵、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赵强代表主办单位分别致辞。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董振华主持会议并进行会议总结。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及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委党校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围绕哲学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哲学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当前哲学创新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哲学创新的方向和路径等重大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哲学创新 系统哲学 省委党校 中共中央党校 年会
  • 简介:在学术史意义上检讨现代思想研究,我们可以有这样的心得:'文革'时代的理论框架是'两条路线斗争史',继续革命成为历史叙事的元话语;而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则发生了向发展主义、经济中心主义的转换.前者可以说是政治史取向的革命思想史范式,后者可以说是社会史倾向的现代化思想史范式.

  • 标签: 革命理论 政治问题 毛泽东 农业合作化思想 社会经济
  • 简介:《了凡四训》是明清两代具有广泛影响的善书经典,至今仍有很高知名度。现在仅见藏于日本的三部了凡重要文献,其实就是《了凡四训》的祖本。1601年的单刻本《省身录》,是现存了凡善书著述中的最早刻本,也是《了凡四训》首篇“立命之学”的原型;1607年的单刻本《立命篇》,已具备《了凡四训》的雏形;1701年的和刻本《阴骘录》是一部“准汉籍”,其底本为明崇祯三年(1630)刻本,不仅完全具备《了凡四训》的内容结构,而且多出了著名的了凡《功过格》,因此具有很重要的文献价值及思想价值。

  • 标签: 袁了凡 善书 《省身录》 《立命篇》 《阴骘录》
  • 简介:在《周易》经传的文本里·记载着大量的法律现象和法律思想,并对古代法制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在已经成为历史的20世纪,经几代法学研究者不懈努力,《周易》的法律文化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怀疑到肯定、从注脚到正文、从零碎到系统的发展过程.本文回顾了20世纪有关《周易》的主要法律文献,认为我们对《周易》的法律文化的研究已渐人佳境.给法学研究和《周易》研究都带来了清新气息和勃勃生机。

  • 标签: 20世纪 法律文化 法学文献 《周易》
  • 简介:7月29—31日在安徽合肥举行,由全国应用哲学研究会、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学会联合举办,会议主题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全国应用哲学研究会会长董德刚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董振华教授、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洪永平教授、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祥明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全国应用哲学研究会副会长边立新教授作会议总结。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应用哲学研究 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中共中央党校 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
  • 简介:彭国翔先生著《儒家传统——宗教与人文主义之间》于2007年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汇集了作者十年间研究儒家传统宗教性问题的重要论文。书中将儒家传统的基本性质界定为一种宗教性的人文主义,基于西方晚近拓展的宗教观念诠释了儒家传统的宗教性,并讨论了儒家传统的多元主义宗教观,说明了作为一种精神性、宗教性的儒家传统对于化解当今世界宗教冲突所可能提供的有益资源,涉及多元宗教参与和认同、宗教对话等重要问题,见解独到,值得关注。

  • 标签: 儒家传统 人文主义 传统宗教 北京大学出版社 宗教观念 宗教性
  • 简介:2006年4月,台湾佛教华严学会与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共同签署了2006年度学术合作协议书。双方将合作推展的学术活动主要包括:研究生学术论文奖助,学术专著出版奖助,设立“佛教华严论坛”,举办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有关学术专著的出版工作,尤其要仰赖在国内各大学和研究机构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故对学术专著的出版奖助办法说明如下。

  • 标签: 陕西师范大学 学术论文 出版基金 台湾佛教 研究中心 宗教
  • 简介:从先秦到汉代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奠立时期,思想家们对天人关系有不同的理解和解决方式,由此而有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开展的不同向度。《易传》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是从天道观的向度展开的,其特点是天、地、人三才并举和推天道以明人事,其“天”主要是自然之天。思孟派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是从心性论的向度展开的,通过对“心”、“性”两个重要概念的阐发,最终将道德的终极来源锁定在超越的形上之“天”,该派之“天”主要是义理之天,成为后世儒家之“天”的正宗和主流。

  • 标签: 天人合一思想 《易传》 思孟学派 儒家 向度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