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脑死亡供者供肝移植术后受者早期移植功能不良(early allograft dysfunction, EAD)的分子标志物及临床因素,建立将分子标志物和临床因素相结合的预测移植术后EAD的预警体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脏移植中心接受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的87例成年受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对应的供者临床信息。通过单因素分析,找出EAD的潜在危险因素,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找出独立危险因素;并从中选取肝移植术后8例发生EAD和8例未发生EAD的组织标本,进行转录组测序,寻找与EAD相关信号通路。结果通过临床数据分析发现供者总胆红素、淋巴细胞以及受者术前总胆红素是脑死亡供者供肝移植术后受者EAD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转录组测序发现EAD不良组与非EAD组之间有3 857个显著差异的mRNA,其中1 751个在发生EAD的供肝组织中表达上调,2 106个下调。通过基因本体论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分析发现炎症与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与移植术后EAD有关。结论早期移植功能不良相关的炎症与代谢信号通路结合供者总胆红素、淋巴细胞以及受者术前总胆红素对预测肝移植受者早期移植功能不良的发生具有潜在的诊断意义。

  • 标签: 肝移植 脑死亡 早期移植物功能不良
  • 简介: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急性移植抗宿主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急性移植抗宿主病患者的发病情况及所采取的相关护理措施。结果11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并发移植抗宿主病3例,发生率为27.3%。1例患者放弃进一步治疗,1例患者移植后第50天死亡,1例患者治愈。结论做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症状的观察及术后护理是防治急性移植抗宿主病的重要环节;对于并发急性移植抗宿主病的患者,应加强皮肤及肠道的症状护理、全环境保护、饮食护理及心理护理。

  • 标签: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时急性移植抗宿主病(aGVHD)的预防策略.方法对15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联合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7d(回输干细胞前为-,回输后为+,回输时为0)始环孢素静脉滴注、麦考酚吗乙酯口服;-5~-4d环磷酰胺静脉滴注,-5d~-2d抗胸腺细胞球蛋白静脉滴注;-6d~+10d白细胞介素11(IL-11)皮下注射;+1d、+3d、+6d及+11d甲氨蝶呤静脉滴注预防aGVHD.结果15例患者完全植入,aGVHDⅡ~Ⅳ度的发生率20.0%,Ⅳ度的发生率6.7%,随访中位时间为30.7(4~65)个月,无复发,无恶性血液病存活.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时联合采用含有rhG-CSF、环孢素、麦考酚吗乙酯、环磷酰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IL-11及短程甲氨蝶呤的方案预防aGVHD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 标签: 血液病 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 简介: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由九三学社中央提交的《关于加强绿色农业发展的提案》成为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一号提案。提案就因时因地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绿色农业模式,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提出四方面建议。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发展绿色农业并不意味着放弃化肥、农药,而是更合理地使用它们。

  • 标签: 化肥农药 排斥 农业产业体系 农业发展 九三学社 农业模式
  • 简介:摘要绿化植物是园林景观中重要组成部分,且在园林中占有重要位置。其自身生长情况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园林景观的美化效果。城市化不断建设的今天,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品质等各个方面也有了更高要求,对于园林绿化也逐渐提高了重视程度。而对于绿化植物生长状况的好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园林景观的观赏性。基于此,园林绿化植物育苗移植技术的作用价值就被凸显出来。提高绿化植物育苗移植技术,以确保园林绿化效果有一个更高水平的提升。基于此,本文针对园林绿化植物育苗移植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与探讨,旨在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与指导

  • 标签: 园林绿化植物 培育壮苗 移植前准备 移植
  • 简介:摘要: 园林工程施工中绿色植物种植工作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对于园林绿化整体效果与园林施工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绿化植物育苗栽植技术的应用是保证苗木质量与栽植效果的基础,鉴于此文章从这两方面入手,对园林工程绿化植物育苗技术进行分析,并探讨苗木移植技术的应用。

  • 标签: 园林工程 绿化植物 育苗移植 移植技术
  • 简介:在园林项目中,绿化植物可以增加观赏者的视觉美感,有效净化区域空气质量,美化居住环境。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对生活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强园林绿化工作势在必行。

  • 标签: 园林工程 绿化植物 育苗移植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人工血管移植内瘘(AVG)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管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31例建立AVG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2.8个月(2~61个月)。患者AVG术后平均初级通畅时间为(22.20±1.97)个月,1、2、3年初级通畅率分别为61.5%、36.6%和23.2%。AVG术后平均次级通畅时间为(38.30±2.30)个月,术后的1、2、3年次级通畅率分别为85.6%、68.6%和55.8%。AVG术后出现血栓形成65例(49.6%),通路狭窄50例(38.2%),移植感染13例(9.9%),假性动脉瘤2例(1.5%),透析通路相关性肢端缺血综合征2例(1.5%),血清肿2例(1.5%)。结论AVG初级通畅率较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差,但通过修复手术能达到较满意的次级通畅率。术后规律随访,早期发现狭窄病变并进行相应处理,是维持AVG远期通畅的关键。

  • 标签: 血液滤过 移植物闭塞,血管 通畅率 并发症
  • 简介:摘要慢性移植抗宿主病(c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常见并发症。allo-HSCT前,对患者采取的移植抗宿主病(GVHD)标准预防方案,可明显降低其急性GVHD(aGVHD)发生率,但是对降低cGVHD发生率效果不明显。现阶段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为代表的GVHD预防方案,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cGVHD发生率及疾病严重程度。糖皮质激素是cGVHD的一线治疗药物,对于激素难治性cGVHH(SR-cGVHD)患者,目前已有多种新型二线药物,但尚无首选治疗方案。靶向cGVHD生物标志物的相关研究,将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方向。笔者拟就cGVHD的预防、治疗及生物标志物相关研究的新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慢性病 预防和防护用药 药物疗法 生物学标记
  • 简介:摘要移植抗宿主病(GVHD)是现阶段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关系到移植的成败。代谢组学作为一门新型组学,在多个研究领域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GVHD相关代谢标志物的广泛研究。本综述概述现有研究中,代谢组学在HSCT后移植抗宿主病的早期预测、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并展望基于代谢组学的GVHD预防策略及治疗前景。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代谢组学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肠道移植抗宿主病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 2018年 4月到 2019年 4月接诊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肠道移植抗宿主病患者 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所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肠道移植抗宿主病患者加以分组,给予其中 25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肠道移植抗宿主病患者常规护理服务,选做对照组,给予剩余 25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肠道移植抗宿主病患者强化护理干预,选做研究组,对比两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肠道移植抗宿主病患者病程持续时间、焦虑与抑郁评分、住院时间和临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两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肠道移植抗宿主病患者接受各自护理措施之后,病程持续时间、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以及住院时间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两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肠道移植抗宿主病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中对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肠道移植抗宿主病患者,为其提供临床强化护理干预措施,能够缓解患者不良情绪,降低疾病治疗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显著提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肠道移植抗宿主病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 护理干预 病程持续时间 住院时间 临床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肠道移植抗宿主病的护理体会。 方法: 选择我 院于 2019 年 1 月 至 2020 年 1 月期间 收治的 101 例 GVHD 患者, 对其进行护理干预 。 结果: 此次研究中,Ⅰ 度、Ⅱ度 GVHD 患者经护理后痊愈, 2 例Ⅲ 度 GVHD 患者经护理后有所好转, 1 例Ⅳ 度 GVHD 患者经护理后,无效死亡 。 结论: 在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肠道移植抗宿主病 患者 的治疗中予以 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治疗效果,该护理模式具有一定的使用 价值。

  • 标签: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急性移植抗宿主病的护理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9 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急性移植抗宿主病6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6例患者病情得到改善,护理有效率为83.33%。结论 移植抗宿主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早期出现的与感染和肝静脉闭塞病同样具有严重危险性的并发症之一,对于并发急性移植抗宿主病的患者,应加强皮肤及肠道的症状护理、肠道护理、环境保护、饮食护理及心理护理。

  • 标签: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移植后不同免疫抑制剂的抗排斥反应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8月—2015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首次肾移植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术后给予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他克莫司+麦考酚钠+泼尼松,对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内的肾功能、存活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肾存活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麦考酚钠是一种有效的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同吗替麦考酚酯相比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障其生命安全。

  • 标签: 肾移植 免疫抑制剂 抗排斥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途径在免疫耐受的作用机制。方法制作大鼠肝移植模型,应用抗CD134抗体+雷帕霉素联合药物抑制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结果空白对照组SD对Wistar组存活时间因有排斥反应致存活时间短;移植治疗对照组单纯抗CD134组与单纯雷帕霉素组,其中SD对SD组和Wistar组对Wistar组大鼠间肝移植因未见明显的排斥反应,存活时间长,MHC完全不匹配的SD对Wistar组存活时间短,前两者(SD对SD组和Wistar组对Wistar组)和后者(SD对Wistar组)间抑制排斥反应有统计学差异;抗CD134抗体与雷帕霉素联合治疗组SD对SD组,Wistar组对Wistar组因未见明显的排斥反应及封闭了共刺激途径,存活时间一样长,前两者(SD对SD组、Wistar组对Wistar组)和后者(SD对Wistar组)间抑制排斥反应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显示抗CD134抗体与雷帕霉素联合治疗组抑制移植效果最佳。结论应用抗CD134抗体+雷帕霉素可以诱导免疫耐受的产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恶性血液病患者非血缘脐血干细胞移植(UCBT)和同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后免疫重建与慢性移植抗宿主病(cGVHD)的关系。方法以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UCBT(96例)和PBSCT(28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移植后第1、3、6、9、12个月外周血免疫细胞,并根据是否发生cGVHD进行分组,探究两种移植类型的免疫细胞重建与cGVH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UCBT组移植后1年中重度cGVHD累积发生率显著低于PBSCT组[9.38%(95%CI 3.35%~15.02%)对28.57%(95%CI 9.72%~43.50%),P=0.008];UCBT组移植后2年cGVHD、中重度cGVHD累积发生率均低于PBSCT组[15.60%(95%CI 9.20%~23.60%)对32.10%(95%CI 15.80%~49.70%),P=0.047;10.40%(95%CI 5.30%~17.50%)对28.60%(95%CI 13.30%~46.00%),P=0.014]。②UCBT组CD4+T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9、12个月均高于PBSCT组[59.00(36.70~89.65)×107/L对31.40(18.10~44.00)×107/L,P<0.001;71.30(49.60~101.45)×107/L对41.60(25.82~56.27)×107/L,P<0.001;83.00(50.17~121.55)×107/L对44.85(31.62~62.10)×107/L,P<0.001],CD4+T细胞比例始终高于PBSCT组(P<0.05)。PBSCT组B细胞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1个月高于UCBT组[0.70(0.30~1.70)×107/L对0.10(0~0.30)×107/L,P<0.001;0.45%(0.30%~2.20%)对0.20%(0.10%~0.40%),P=0.002];UCBT组B细胞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9、12个月高于PBSCT组[53.80(28.00~103.20)×107/L对23.35(5.07~35.00)×107/L,P<0.001;21.45%(11.80%~30.45%)对9.00%(3.08%~16.73%),P<0.001。66.70(36.97~98.72)×107/L对20.85(7.72~39.40)×107/L,P<0.001;22.20%(14.93%~29.68)%对8.75%(5.80%~18.93%),P<0.001]。UCBT组调节性B细胞(Breg)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6、9和12个月高于PBSCT组[1.23(0.38~3.52)×107/L对0.05(0~0.84)×107/L,P<0.001;5.35%(1.90%~12.20%)对1.45%(0%~7.78%),P=0.002。2.25(1.07~6.71)×107/L对0.12(0~0.77)×107/L,P<0.001;6.25%(2.00%~12.33%)对0.80%(0%~5.25%),P<0.001。3.69(0.83~8.66)×107/L对0.46(0~0.93)×107/L,P<0.001;6.15%(1.63%~11.75%)对1.40%(0.18%~5.85%),P<0.001]。③UCB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12个月均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38,P=0.043);非cGVHD组的B细胞比例在移植后第6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49)。UCB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reg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9、12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06,P=0.028,P=0.050);非cGVHD组的Breg细胞比例在移植后第9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38)。④PBSC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和Breg细胞绝对数和比例与中重度cGVH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免疫细胞重建过程中,UCBT组的Breg细胞高于PBSCT组,并且两种移植类型的非cGVHD组的Breg细胞始终较中重度cGVHD组高,表明Breg细胞能够降低cGVHD的发生,揭示了UCBT组cGVHD发生率较低的可能原因。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脐血移植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免疫重建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恶性血液病患者非血缘脐血干细胞移植(UCBT)和同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后免疫重建与慢性移植抗宿主病(cGVHD)的关系。方法以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UCBT(96例)和PBSCT(28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移植后第1、3、6、9、12个月外周血免疫细胞,并根据是否发生cGVHD进行分组,探究两种移植类型的免疫细胞重建与cGVH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UCBT组移植后1年中重度cGVHD累积发生率显著低于PBSCT组[9.38%(95%CI 3.35%~15.02%)对28.57%(95%CI 9.72%~43.50%),P=0.008];UCBT组移植后2年cGVHD、中重度cGVHD累积发生率均低于PBSCT组[15.60%(95%CI 9.20%~23.60%)对32.10%(95%CI 15.80%~49.70%),P=0.047;10.40%(95%CI 5.30%~17.50%)对28.60%(95%CI 13.30%~46.00%),P=0.014]。②UCBT组CD4+T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9、12个月均高于PBSCT组[59.00(36.70~89.65)×107/L对31.40(18.10~44.00)×107/L,P<0.001;71.30(49.60~101.45)×107/L对41.60(25.82~56.27)×107/L,P<0.001;83.00(50.17~121.55)×107/L对44.85(31.62~62.10)×107/L,P<0.001],CD4+T细胞比例始终高于PBSCT组(P<0.05)。PBSCT组B细胞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1个月高于UCBT组[0.70(0.30~1.70)×107/L对0.10(0~0.30)×107/L,P<0.001;0.45%(0.30%~2.20%)对0.20%(0.10%~0.40%),P=0.002];UCBT组B细胞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9、12个月高于PBSCT组[53.80(28.00~103.20)×107/L对23.35(5.07~35.00)×107/L,P<0.001;21.45%(11.80%~30.45%)对9.00%(3.08%~16.73%),P<0.001。66.70(36.97~98.72)×107/L对20.85(7.72~39.40)×107/L,P<0.001;22.20%(14.93%~29.68)%对8.75%(5.80%~18.93%),P<0.001]。UCBT组调节性B细胞(Breg)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6、9和12个月高于PBSCT组[1.23(0.38~3.52)×107/L对0.05(0~0.84)×107/L,P<0.001;5.35%(1.90%~12.20%)对1.45%(0%~7.78%),P=0.002。2.25(1.07~6.71)×107/L对0.12(0~0.77)×107/L,P<0.001;6.25%(2.00%~12.33%)对0.80%(0%~5.25%),P<0.001。3.69(0.83~8.66)×107/L对0.46(0~0.93)×107/L,P<0.001;6.15%(1.63%~11.75%)对1.40%(0.18%~5.85%),P<0.001]。③UCB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12个月均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38,P=0.043);非cGVHD组的B细胞比例在移植后第6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49)。UCB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reg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9、12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06,P=0.028,P=0.050);非cGVHD组的Breg细胞比例在移植后第9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38)。④PBSC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和Breg细胞绝对数和比例与中重度cGVH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免疫细胞重建过程中,UCBT组的Breg细胞高于PBSCT组,并且两种移植类型的非cGVHD组的Breg细胞始终较中重度cGVHD组高,表明Breg细胞能够降低cGVHD的发生,揭示了UCBT组cGVHD发生率较低的可能原因。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脐血移植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免疫重建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 简介:摘要眼部移植抗宿主病(GVHD)是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的视力和生活质量。由于缺乏公认的客观诊断指标,多数眼部GVHD患者无法得到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泪液细胞因子检测是一种简单、安全、可定量的非侵入性检查法,根据眼部GVHD疾病特点筛选特异性细胞因子作为疾病诊断的生物标志物是辅助眼部GVHD早期诊断和疾病监测的可行办法,也是本领域诊断性研究的探索热点。本文对眼部GVHD的诊断现状进行总结,从免疫反应过程、相关细胞因子以及当前眼部GVHD患者细胞因子检测的成果及局限性进行综述。

  • 标签: 眼部移植物抗宿主病 细胞因子 泪液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血管移植主要包括替换型人工血管和腔内隔绝型血管支架,目前所用的血管移植难以完全满足临床的理想需求,近年来医用纺织品是新型血管移植开发的重要方向。本文从医用纺织品角度出发对现阶段医用纺织品在血管移植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旨在为医用纺织品在血管外科领域的研发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