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庄子寓言赋是唐代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在唐代不同的社会状态下,庄子寓言赋也折射出不同的思想内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盛唐的庄子寓言赋都以"大鹏"为主题,与盛唐的盛世气象相对应地表现出积极的用世精神;开元末至大历时期的庄子寓言赋与科举考试和崇道思想关系紧密,表现出士人对于社会的旁观心态和对于现实矛盾的回避;大历以下的庄子寓言赋数量较多,与当时复杂的社会状态相适应,表现出积极干世与消极避世相交织的复杂心态.

  • 标签: 主题 用世精神 科举考试 唐代 庄子寓言赋
  • 简介:《逍遥游》作为《庄子》开篇的第一章节,讨论的中心是阐明道家的重要思想——逍遥。"逍遥"与"道"有着重大关系。"逍遥"是"道"的表现形式,得道者才可逍遥。"道"是道家的核心理论,是自然万物的本源。读懂"逍遥"也就明白"道"的具体呈现,抽象的"道"也能外化成人们皆可为的行动。《逍遥游(节选)》一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的经典课文。对"逍遥"内涵的解读是课文的重难点。

  • 标签: 《庄子》 精神内涵 人民教育出版社 道家
  • 简介:中国古代所谓文韬武略,是为了使国家强盛进而统一天下所采取的策略。先秦诸子百家、纵横策士、王公大臣视智谋韬略为“胜人之道”。三国时期,群雄并起,谋略文化成为显学。言语策略属于“文韬”,是运用言语手段制服对手的方法。庄子言语策略的目的迥异于一般策士,对人们的言语活动和交际行为同样有积极的影响。

  • 标签: 言语策略 智谋韬略 言语活动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2-23
  • 简介:庄子在《齐物论》中是这样说的,  [关键词]庄子齐物论价值标准道    《齐物论》是《庄子》中的代表篇目,(《齐物论》)在庄子看来

  • 标签: 物论谈庄子 齐物论
  • 简介:学术界对"庄子"的研究,建树颇多,却鲜有从汉字的语义分析角度去考察。"化"字在《庄子》中出现的比较频繁,细析字义发现其中概括了庄子的变化论和政治论。政治论和变化论这两大重要思想之下各有相互平行的思想分支,却都能以"顺自然而无为"之线一以贯之,此中有彼,彼中有此,而统一于庄子之道中。

  • 标签: 《庄子》 语义分析法 政治理想 变化论
  • 简介:“莫若以明”和“以明”在《庄子·齐物论》中共出现三次,都是作为总结性的话语出现,对理解整个《齐物论》的思想宗旨有很大的关联。但历代学者对这两个命题的诠解有不小的分歧,并存在严重的误读。

  • 标签: 庄子 《齐物论》 辨正 思想宗旨 总结性
  • 简介:本文是从意义论的角度对庄子言意之论思路的清理。论文首先分析性确认庄子意义论的实质是谈意义的源始之发生,而不是谈事实性状态中意义与陈言的关系,进而确认庄子言意论的内在意向是要不断地回返意义创生的本始,摧毁历史状态中的意义板结,为语言—意义的创造确定根基。由于上述确认,文章廓清了中国后世极为发达的诗言意义论的地基:源源不绝的关于诗意特殊性的探索和创说何以能从“官不尽意”论中生发而来。

  • 标签: 庄子 意义论 诗言意义论
  • 简介:庄子以齐物、道通为一扬弃存在的分裂;以齐是非扬弃道术为天下裂,二者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对存在统一性的追求。同时,庄子又区分了礼乐文明塑造的“我”与本真之“我”,反对遗忘本真之我,并将“独”规定为人的理想品格,其中包含着对个体性原则的注重。统一性原理与个体性原理之间的紧张显而易见。庄子以逍遥之论化解统一性原理与个体性原理之间的张力。逍遥既以物我合一为前提,又以自我为主体,并具体表现为个体在精神世界中的“独往独来”。在逍遥之境中,统一性的追求与个体性的承诺得到了双重确认。

  • 标签: 统一性 个体性
  • 简介:生与死,是人类一直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人类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究的问题。对此问题,作为道家代表之一的庄子做了深入探索。综观庄子对生死的论述,可以把其概括为以下四个要点:生死由命定、生死是气的聚散、生死同状、生死之超越性。庄子之生死观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今人借鉴和探索。

  • 标签: 庄子 生死观 探微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齐物论、齐万物与齐物我,子知物之所同是乎,二、齐物绎义从《齐物论》看《庄子

  • 标签: 物论庄子 齐物论
  • 简介:庄子寓言很注重修辞,手法多样,本文通过对其中的比喻、夸张、对比、拟人、对偶以及词语、篇章笔法等方面的修辞技巧的分析,展示其修辞艺术的风采,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故事形象的生动性.以及对深刻哲理的阐述所起的作用.

  • 标签: 寓言 形象 寓意 哲理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6-01
  • 简介:惠施是内七篇中提到的唯一和庄子对话的人物,如《庄子》中许多其他的对话一样,《庄子》书中既表现出对惠施无情的嘲讽

  • 标签: 庄子思想 思想世界
  • 简介:本文从《庄子》的有关记载中,发现《庄子》一书中的孔子既“具有道家思想的儒者形象”,又有“道家的反面形象”。进而又从书中“以重言为真”的写作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儒道两家之间既互相矛盾又互相渗透的关系。

  • 标签: 《庄子》 孔子 儒家 道家
  • 简介:<正>在《庄子》外篇中有一章名为《马蹄》,得空读一读,再浮想联翩一下,有点意思。它是这么说的: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

  • 标签: 无所用之 外篇 路寝 水洼 鼓腹而游 至德之世
  • 简介:"浑沌死"在《庄子·内篇·应帝王》中,有一则除了庄子本身便只有上帝才能写出的寓言。大意是:远古时候,大地分别由三个"王"主宰,三个人的名字分别是"倏"、"忽"、"浑沌"。其中的"浑沌"最本真、最古朴,坦诚善良,只是太"原始","而无七窍"于是,

  • 标签: 庄子 浑沌 原自然 现代化 性态 性健康
  • 简介:变形是《庄子》重要的言说策略。从所指向的不同层面看,《庄子》中的变形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指向价值观念层面,涉及"崇高"与"卑下"、"美"与"丑"、"有用"与"无用"等问题;第二类指向情理逻辑层面,主要表现在对故事情节的"真"与"假"("幻")的变形;第三类指向知觉感受,表现为撼人视听的形象的塑造。变形造成陌生感,这是打破世俗价值观念和情理逻辑局限的有效手段。同时,由于变形后的世界常会超出一般接受者的常识,又会导致误读。

  • 标签: 《庄子》 变形策略 误读
  • 简介: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庄子的颠覆艺术及其效果,详细的阐述了颠覆常语、颠覆常思、颠覆常情及其艺术效果。同时还根据庄子的世界观、人生观、语言观进一步探讨庄子颠覆艺术的原因。

  • 标签: 庄子 颠覆常语 颠覆常思 颠覆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