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7 个结果
  • 简介:谈到庄子,很多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仙风道骨、飘然尘外的智者形象。庄子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智者。我们读《庄子》,常常可以得到一种醍醐灌顶、妙悟天开的奇特感受。

  • 标签: 《庄子》 智者
  • 简介:行走于龙蛇之间庄子和他的弟子在山中行走,走到一条河边时见有一棵大树,直径足有百尺之粗,千丈之高,叶繁枝茂,直指云霄。树下停着许多车马在此休息。庄子便上前问一木匠:“为什么没有伐下这棵树盖房子呢?怎么让他长了这么大?”木匠说:“这样的树一点儿用也没有,用其做船马上沉水,用其盖房,很快虫蛀.正是因为毫无用途,才长了这么大岁数啊!”

  • 标签: 庄子 木匠 弟子
  • 简介:庄子是我国先泰时期伟大的文学家和哲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构思独特,气势恢宏,意境雄阔;文笔纵横驰骋、汪洋恣肆,变化多端,令人折服;语言瑰奇多采,句法现活,擅用韵律,对仗自然,善用比喻,说理透彻,使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 标签: 庄子 内容 艺术 影响
  • 简介:庄子》杂篇由《庚桑楚》、《徐无鬼》等十一篇文章构成,其中有些词语至今尚有不同的解说。文章对杂篇中"画然知者去之"、"南面而不释然"等18条语句进行了辨证,对有些词语提出了新的解说。

  • 标签: 《庄子》 杂篇 辨证
  • 简介:庄子》①对“命”的理解以及他对待“命”的态度可称之为庄子的“命”观。广义的命观包括生命长度和生命形态。历代学者在述及庄子的命观时,多以“生死观”称之,重点探索庄子对于生命长度的态度,甚至有以死亡哲学言之者。②然而,庄子命观之于中国传统哲学的贡献,不仅限于生死观。中国历代文人墨客诉求于庄子更多的是如何面对波荡起伏的人生,即对待生命形态的态度。

  • 标签: 《庄子》 “命” 中国传统哲学 生命形态 死亡哲学 生死观
  • 简介:很高兴来到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之前来开过两次会,知道你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办得非常有特色,所以当受邀前来做讲座时,我就愉快地答应了.说到庄子,大家都知道,近几年很红火的文化学者于丹也讲过庄子,而且讲得神采飞扬,这是一种讲法.我的口才远不及于丹老师,相比而言,会更强调紧扣原著,这是普通的讲法.《庄子》一书,作为大学生,若能通读一遍是有益的.

  • 标签: 《庄子》 为人处世 传统文化教育 职业学院 文化学者 大学生
  • 简介:中国古代所谓文韬武略,是为了使国家强盛进而统一天下所采取的策略。先秦诸子百家、纵横策士、王公大臣视智谋韬略为“胜人之道”。三国时期,群雄并起,谋略文化成为显学。言语策略属于“文韬”,是运用言语手段制服对手的方法。庄子言语策略的目的迥异于一般策士,对人们的言语活动和交际行为同样有积极的影响。

  • 标签: 言语策略 智谋韬略 言语活动
  • 简介:“莫若以明”和“以明”在《庄子·齐物论》中共出现三次,都是作为总结性的话语出现,对理解整个《齐物论》的思想宗旨有很大的关联。但历代学者对这两个命题的诠解有不小的分歧,并存在严重的误读。

  • 标签: 庄子 《齐物论》 辨正 思想宗旨 总结性
  • 简介:笔者认为,休闲问题内含于庄子对生命意义、自由精神的追求中。文章结合现代休闲的几个特征考察庄子的休闲观,以揭示庄子休闲观的内涵。首先,休闲对于个体而言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庄子是一个善于休闲的人,想要获得心闲的关键在于如何“用心”,文章以“乘物以游心”为代表分析了庄子的游心法。其次,休闲是一种当下的生活方式。庄子直面现实,倡导自然朴素的人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日常生活中的休闲智慧,如,“性体抱神”去除机心回复自然的本性、懂得生活中的“无用之用”、重复性的劳动或活动可以使人由“技”而“进于道”等。第三,休闲是分层次的。休闲所追求的人生理想、生命意义具有超越性。庄子休闲观的核心是游心于天地之间,而其最高境界则是与道合一,体验道的境界。

  • 标签: 心闲 休闲智慧 游心
  • 简介:庄子技术思想是审美的,主要表现为反对工具化,主张人性美。究其成因,既是社会形势促成,亦是人类欲望导致。这种思想启示我们,正确对待技术,可以促进人生艺术化,提高社会和谐度。

  • 标签: 庄子 审美 技术思想
  • 简介:庄子》中描述的人格理想既有凌虚蹈空的神人,也有生存于现实中的圣人,前者体现了对绝对自由精神的向往,后者则探讨了在现实生存中对自由的坚持与践履.庄子人格理想因其体现了人的自由精神而具有充分的审美价值,这对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有助于匡正世人浮泛的审美思考.

  • 标签: 庄子 人格理想 审美化
  • 简介:作为老子学说的继承者,庄子提出了理解存在的四个维度:"无"、"有"(存在)、"有封的有"(存在者)、"是非"。庄子还指出了言说绝对的"无"的荒谬性。关于"否定性的无",庄子主要通过对"无用之用"的阐发来完成。关于"不性的无",庄子通过"是非"来说明。他提出成心是产生"是非"的根据,不能以"无有为有"的矛盾律是保证"是非"的重要原理。同时,他还强调"是非"的不确定性。最后,关于辩论,庄子提出"辩"、"不辨"、"无辩"的问题。

  • 标签: “绝对的无” “否定的无” “不定性的无” “是非” 辩论
  • 简介:在浙江省使用最广泛的人教版、苏教版这两套中学语文教材中,《庄子故事两则》之《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人教版九年级下),《秋水》(苏教版必修三),《逍遥游》(苏教版必修五、人教版必修五),庄子以四篇作品占据了一席之地。在配套《语文读本》中还选有《山木》《运斤成风》《庖丁解牛》《佝偻者承蜩》等文,与庄子有关的现代散文有《庄周买水》《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等,

  • 标签: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语文教学 作品 《惠子相梁》 讲师 人文
  • 简介:庄子》提出"人籁"、"地籁"、"天籁"的说法,从音乐审美的角度来讲,人们一般认为"天籁"是最美的音乐,但是从"天籁"的本意而言,却是现实中不存在的音乐。文章以《庄子》的诸多论述,分析了"天籁"理论的由来以及精神实质。以"天籁"的自然观与《庄子》"法天贵真"、"民之常性"相联系,肯定了《庄子》音乐表现真情、"民之常性"的审美准则,揭示了"天籁"之音的音乐审美本质。

  • 标签: 《庄子》 “天籁”之乐 法天贵真 民之常性 审美本质
  • 简介:庄子》里有许多比较鲜明的士人形象,其代表性的形象是孔丘与老聃,此外,还有自我形象——庄周和惠子诗人形象。这些形象大多寓多种性格于一身,又在一身中把多种性格合理地统一起来。《庄子》士人形象的成因大致有四个方面:《庄子》士人形象的产生根因于时代。时代思想和时代文化思潮成为《庄子》的士人形象的根因;《庄子》的形象是汉语发展特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庄子》的士人形象也是文学本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体现。

  • 标签: 庄子 士人形象 成因
  • 简介:庄子采取"大辩不言"的独特言说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或许可以成为一种隐喻理论的中国化叙述方式。庄子的"寓言"、"重言"及"卮言"则是在创作实践中的运用模式,为人们提供了纵横交错的理解及阐释空间。文章通过庄子的"三言"在语言学领域内的阐释,尝试对庄子之言说与隐喻关系进行探讨。

  • 标签: 庄子 “大辩不言” 隐喻关系
  • 简介:庄子哲学主要体现为生命哲学。他将生命本身视为最高的利益所在,知识、道德在庄子的价值体系中居于从属和次要的地位。在庄子看来,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肉体的保全而在于精神的自由,对我们精神自由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专制君主,要获得精神的自由就要突破社会带给我们的包括名利权势的种种羁绊。

  • 标签: 庄子哲学 生命哲学 精神自由
  • 简介:摘要近年异常天气频繁来袭,高强度降水带来的城市内涝正严重影响人民生产生活。作为现代城市排涝不可或缺的大中型泵站,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管理好排涝泵站,是摆在水利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 标签: 泵站 排涝 岗位责任 培训
  • 简介:诠释学上的两种所谓对立的方法实际上是可以互补的。在庄子美学诠释方法上应抓住两大关键词:回归与划界,这对研究中国美学史亦不无意义。回归主要包括:其一,回到庄子本身,谋求解释的有效性与开放性;其二,“庄子”与“美学”的融合,首要的是追问庄子本身的美学性;其三,对那些作为美学的参照物也应回到本身;其四,面对最基本的审美经验、审美现象。划界从整体上主要有:“美学史”与“美学创造”;文本原意与文本意义;审美价值与其它价值。

  • 标签: 庄子美学 诠释方法 回归 划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