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以红富士苹果为试材,研究了次氯酸钙浸泡处理(0.15g/L、0.6g/L)对其常温(17~25℃)贮藏120天的生理变化与品质影响。同时以多菌灵处理(1g/L)和清水处理为对照(ck)。结果表明,供试的次氯酸钙处理浓度对红富士苹果不产生药剂伤害,能有效地减少腐烂、总酸、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的损失,但对硬度作用不明显,其中0.15g/L处理可以降低呼吸速率,与0.6g/L处理对果实品质影响没有显著的差异。

  • 标签: 红富士苹果 贮藏 生理 品质 次氯酸钙 常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次氯酸钠消毒液对于牙胶尖快速消毒的效果差异,总结次氯酸钠最佳药效浓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6月搜集的200例行根尖周炎(200根牙胶尖)消毒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次氯酸钠消毒液浓度值不同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A组选用0.5%浓度,B组1.0%浓度,C组2.5%浓度,D组5.25%浓度。浸泡消毒后各取出15根牙胶尖进行细菌培养,评价消毒效果差异。结果D组浸泡1min细菌培养阴性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结论浓度相对越高,快速消毒效果越好,5.25%浓度的次氯酸钠消毒液可作为临床牙胶尖快速消毒的选择,不过安全性值得观察。

  • 标签: 次氯酸钠 浓度 根管 牙胶尖 快速消毒
  • 简介:摘要在循环水中,加入次氯酸钠之后,就会产生一定的次氯酸根离子,再通过一定的反应以后就会产生杀菌消毒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次氯酸钠的浓度如果比较高的时候,就会起到一定的粘泥剥离的作用,这能够有效的沉积循环水的粘泥。同时次氯酸钠同其他氧化性的杀菌剂相比较的话,就会具有更好的消毒的效果,在投放的过程中会更加的准确,并且操作整个过程都比较的安全,在后期的使用中也会更加的方便,储存也比较方便,对周围的环境不会起到毒害的作用,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二次污染的产生,大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次氯酸钠的适用性。

  • 标签: 次氯酸钠 次氯酸 氯离子 影响
  • 简介:摘要:消毒是自来水生产的关键阶段。自来水的常用处理工艺包括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当水质达到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时,地表水只能通过简单的处理(例如过滤)来使用,当优质水源水被用作饮用水水源时,也需要消毒。常用于生产自来水的消毒剂有Cl2、O3、Cl2O2、NaClO等。从成本和管理角度来看,臭氧的制备消耗大量电力,设备维护成本高,盐酸作为臭氧制备消耗物质的原料,是一种受管制的危险化学品,采购程序复杂,需要采取保护措施,相比之下,氯气和次氯酸钠是更经济、更易于管理的消毒剂。

  • 标签: 次氯酸钠发生器 预氧化 清除病毒
  • 简介:摘要:本文分析了一体式电解槽次氯酸钠发生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并对该设备的工作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际试验。由于传统的次氯酸钠发生器存在体积大、电耗高、使用周期短等问题,而一体式次氯酸钠发生器具有占地面积小、能耗低、连续稳定运行时间长等优点,但其在安装调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电极接触不良、电源不稳、电解液量不达标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采用高品质阳极涂层,以增加电极的耐腐蚀性;安装前检查电源是否符合要求,确认电压、电流、频率等参数无误后再进行调试;调整电解液流量至标准范围内。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提高一体式电解槽次氯酸钠发生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而降低设备故障率,延长使用寿命。

  • 标签: 次氯酸钠 一体式 安装调试
  • 简介:摘要随着消毒工艺的发展,现大多水水厂已实现由次氯酸钠替代液氯消毒工艺的改造,次氯酸钠在水厂已得到广泛的推广和使用。虽然次氯酸钠的安全性高,但由于其强腐蚀性的特点,对存储设施和投加设备存在一定的技术要求。本文简要介绍次氯酸钠投加系统及设备在特大型水厂的运行、使用。

  • 标签: 次氯酸钠 系统 投加 流量调节阀
  • 简介:采用次氯酸钠络合解离—碱性沉淀法对含柠檬酸络合铜离子废水进行处理,考察了pH、次氯酸钠用量、以及反应时间对该方法处理络合铜离子废水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体系pH=13,次氯酸钠溶液用量达到4%,反应时间120min的条件下废水中的铜离子可下降到0.2mg.L-1左右,低于国家工业废水排放标准。

  • 标签: 次氯酸钠 络合铜 废水
  • 简介: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成本控制工作成为各个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小型水厂在应用次氯酸钠发生器的时候,必须要将饮用水消毒指标作为管理基础,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生产成本,提升小型水厂的经济效益,增强其竞争能力,达到预期的发展目的。

  • 标签: 次氯酸钠发生器 小型水厂 应用 成本
  • 简介:摘要以次氯酸钠代替液氯消毒是未来饮用水消毒的重要发展方向。研究发现,在生产应用上,次氯酸钠消毒不仅在制取工艺、投药准确性、安全性及成本方面比液氯消毒有一定优势,在饮用水水质处理效果上,两者的微生物消毒效果基本相同,但次氯酸钠消毒出水中的CODMn含量更低;在供水管网中pH更高,有利于阻止颗粒铝的析出,从而避免铝超标现象的发生。因此,采用次氯酸钠替代液氯消毒,能取得更好的出水水质,综合其它方面,在水厂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 标签: 液氯 次氯酸钠 水质处理
  • 简介:摘要在本文当中,对于A净水厂中的次氯酸钠制备系统做出了深入的探索与分析,并且明确阐述了现场制备次氯酸钠的工艺流程,只有全面做好软水制备、盐水制备以及次氯酸钠储池排氢等方面的工艺流程才能够更加优质的完成整个次氯酸钠制备工作。

  • 标签: 实力分析 净水厂 次氯酸钠制备 系统实践
  • 简介:摘要:次氯酸钠溶液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广谱杀菌灭藻剂,在水处理中加氯量的大小与水中的杂质含量、氨氮含量、余氯的控制目标值和所选择的加氯点等众多因素皆相关。本文就国内现阶段次氯酸钠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分析实际应用难点并利用机器学习设计优化将来水厂的自动投加系统,以实现智慧水务新发展。

  • 标签: 水处理消毒 次氯酸钠 折点投加法 智慧水务
  • 简介:摘要:细菌是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控制微生物种群发展和循环的重要因素。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对环境影响较大。本文以某城市水质为例研究了次氯酸钠消毒剂对沉积物细菌群落发育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随次氯酸钠浓度的升高而变化。次氯酸钠对水中的细菌群落产生作用是因为次氯酸钠能通过抑制细菌细胞膜及内质网中的氧分子和羟基分子直接降解细菌细胞膜和内质网及产生蛋白质。此外,次氯酸钠还能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及内质网产生生物膜所致。实验表明,次氯酸钠能显著抑制微生物群的生长和分化,降低生物体对污染物的抵抗力同时促进了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发育与循环过程。本文利用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方法收集了我国城市水体中不同浓度次氯酸钠消毒剂中沉积物细菌群落群落的变化趋势及变化规律与此相似。结果表明:次氯酸钠消毒剂可以通过抑制微生物代谢活动对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但并没显著影响微生物代谢过程的生理功能及繁殖过程;且次氯酸钠会导致环境中水生态系统异常,可能会导致水体有机污染物超标并影响其他生态环境成分与水质的平衡及健康问题的产生。

  • 标签: 次氯酸钠消毒剂 水体沉积物细菌群落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细菌是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控制微生物种群发展和循环的重要因素。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对环境影响较大。本文以某城市水质为例研究了次氯酸钠消毒剂对沉积物细菌群落发育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随次氯酸钠浓度的升高而变化。次氯酸钠对水中的细菌群落产生作用是因为次氯酸钠能通过抑制细菌细胞膜及内质网中的氧分子和羟基分子直接降解细菌细胞膜和内质网及产生蛋白质。此外,次氯酸钠还能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及内质网产生生物膜所致。实验表明,次氯酸钠能显著抑制微生物群的生长和分化,降低生物体对污染物的抵抗力同时促进了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发育与循环过程。本文利用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方法收集了我国城市水体中不同浓度次氯酸钠消毒剂中沉积物细菌群落群落的变化趋势及变化规律与此相似。结果表明:次氯酸钠消毒剂可以通过抑制微生物代谢活动对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但并没显著影响微生物代谢过程的生理功能及繁殖过程;且次氯酸钠会导致环境中水生态系统异常,可能会导致水体有机污染物超标并影响其他生态环境成分与水质的平衡及健康问题的产生。

  • 标签: 次氯酸钠消毒剂 水体沉积物细菌群落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本研究使用生物膜反应器在聚氨酯、聚氯乙烯材料表面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模型,评价微酸性次氯酸水对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常用材料聚氨酯、聚氯乙烯表面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清除效果。实验组选择10 mg/L和40 mg/L微酸性次氯酸水,对照组选择无菌蒸馏水,使用连续浸泡法处理生物膜片3、7、10 d。选择生物膜菌落总数计数法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法对生物膜的清除效果进行评价,计算生物膜清除率。生物膜菌落总数计数法结果显示,10 mg/L和40 mg/L 微酸性次氯酸水在处理3~10 d后,可达99%~100%的生物膜清除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10 mg/L 和40 mg/L 微酸性次氯酸水在处理10 d后,可达89%~100%的生物膜清除率。

  • 标签: 生物膜 消毒 口腔治疗设备 水污染 感染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索牙釉质在酸蚀过程中次氯酸钠与酒精消毒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于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进行,收集离体恒牙70颗进行研究,将其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35颗,所有恒牙均进行酸蚀,对照组使用酒精消毒,观察组使用次氯酸钠,对牙釉质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孔隙直径、抗剪切力强度较对照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酸蚀过程中,次氯酸钠对牙釉质的积极影响优于常用酒精消毒,提升粗糙度和清洁度,具备优势,要重视。

  • 标签: 牙釉质 次氯酸钠 酒精消毒
  • 简介:摘要:次氯酸钠自自适应算法是通过数据分析次氯酸钠的特性和形态而设计的。算法在模拟中达到了理想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工艺过程中稳稳地稳定氯储存库,从而降低控制成本,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确保自来水生产的质量。关于不同水厂的典型特点,可将算法扩大到其他水厂,并引入一些参数,使氯环变得简单、可靠和稳定。

  • 标签: 自动控制 次氯酸钠投加 数据分析
  • 简介:摘要:分析自来水水质问题带来的安全隐患,提出一种自来水处理中二氧化氯与次氯酸钠联用方法。通过选择二氧化氯与次氯酸钠投入点,启用联用投加装置,处理自来水杂质。设计对比试验,验证提出的联用方法可保证在多次处理后,自来水中的杂质含量低于国家自来水规定标准。

  • 标签: 自来水处理 二氧化氯 次氯化钠 联用方法
  • 简介:摘要:城市污水经过二级处理后,虽然其水质得到很大改善,但水中细菌数量依旧很大,尤其存在着粪大肠菌群等病原菌。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将粪大肠菌群数列为出水基本控制指标之一。为保障污水排放水体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污水进行消毒处理。次氯酸钠能够有效去除废水中的粪大肠菌群等病原菌,通过次氯酸钠投加量对二级出水消毒效果的影响,分析次氯酸钠的污水处理效益。

  • 标签: 污水处理 粪大肠菌群 次氯酸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次氯酸对大肠埃希菌生物膜的作用及其对大肠埃希菌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5个临床科室2019年9—12月25例患者(男16例、女9例,年龄32~67岁)送检标本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菌株中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最强的1株菌进行实验研究。将大肠埃希菌分别与162.96、81.48、40.74、20.37、10.18、5.09、2.55、1.27、0.64、0.32 μg/mL的次氯酸共培养,筛选次氯酸最低杀菌浓度(MBC);将大肠埃希菌与筛选的MBC次氯酸分别作用2、5、10、20、30、60 min,筛选次氯酸的最短杀菌时间。分别于培养6、12、24、48、72、96 h,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情况。大肠埃希菌培养72 h后,分别加入1、2、4、8、16倍MBC的次氯酸,筛选次氯酸对大肠埃希菌的最低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于大肠埃希菌中分别加入1、2、4、8倍MBEC的次氯酸及无菌生理盐水,作用10 min后,采用活/死细菌染色试剂盒检测活、死细胞数,并计算死菌率(样本数为5)。2020年1—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4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感染创面患者,对其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次氯酸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46±14)岁]和聚维酮碘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45±19)岁]。2组患者分别用100 μg/mL次氯酸、50 mg/mL聚维酮碘溶液浸透的无菌纱布湿敷,每天换药1次。首次换药前、第10天换药时,取创面及创缘组织,采用琼脂培养法培养细菌并定量分析组织细菌量。首次换药前和第3、7、10天换药时,肉眼观察创面渗出量和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并评分。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次氯酸对大肠埃希菌的MBC为10.18 μg/mL,MBC的次氯酸对大肠埃希菌的最短杀菌时间为2 min。培养6、12 h,大肠埃希菌处于完全游离状态;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大肠埃希菌逐渐聚集、黏附,至培养72 h形成成熟的生物膜。次氯酸对大肠埃希菌的MBEC为20.36 μg/mL。与1、2、4、8倍MBEC的次氯酸作用10 min后,大肠埃希菌死菌率均明显高于与无菌生理盐水作用10 min后(t值分别为6.11、25.04、28.90、40.74,P<0.01)。第10天换药时,次氯酸组患者创面组织细菌量为2.61(2.20,3.30)×104集落形成单位(CFU)/g,明显少于聚维酮碘组的4.77(2.18,12.48)×104 CFU/g(Z=2.06,P<0.05);次氯酸组和聚维酮碘组患者创面组织细菌量均明显少于首次换药前的2.97(2.90,3.04)×106、2.97(1.90,7.95)×106 CFU/g(Z值分别为4.02、3.92,P<0.01)。第10天换药时,次氯酸组患者创面渗出量评分明显低于聚维酮碘组(Z=2.07,P<0.05)。与首次换药前比较,次氯酸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渗出量评分均明显降低(Z值分别为-3.99、-4.12,P<0.01),聚维酮碘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渗出量评分均明显降低(Z值分别为-3.54、-3.93,P<0.01)。第10天换药时,次氯酸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明显高于聚维酮碘组(Z=2.02,P<0.05)。与首次换药前比较,次氯酸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均明显升高(Z值分别为-3.13、-3.67,P<0.01),聚维酮碘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均明显升高(Z值分别为-3.12、-3.50,P<0.01)。结论次氯酸对游离状态和生物膜状态的大肠埃希菌均有杀灭作用,低浓度的次氯酸对成熟的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可起到快速杀菌作用,且次氯酸浓度越高,杀菌效果越好。100 μg/mL次氯酸能有效减少患者大肠埃希菌感染创面的细菌负荷,表现为创面渗出的减少、间接促进肉芽组织生长,较传统外用抗菌剂聚维酮碘疗效更好。

  • 标签: 次氯酸 大肠杆菌 生物膜 感染性创面
  • 简介:摘要:为保障社会居民供水的的安全,提升供水处理综合效率,降低水质风险,消除水质中的藻类微生物,保障水质的清洁稳定。本文通过案例来对供水处理中二氧化氯与次氯酸钠联用方法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 标签: 供水处理 二氧化氯 次氯酸钠 联用方法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