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元代戏曲在叙事文学发展进程中有着独特的策略。以"才子佳人"为叙事主体的经典结构为骨架;叙事技巧丰富多样,注重心理描写和舞台效果伴有雅俗结合的语言艺术,铸成元代"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西厢》用全知视角展开叙事,摆脱一人主唱的传统;使叙事效果既满足文人的审美要求又迎合市民大众的生活需求,在"破"与"立"中铸就经典。《西厢》作为元代戏曲发展巅峰的代表之作,自然符合上一叙事策略,且其结构有自身的独特性和深远的影响性,对元代以后的明清叙事文学尤其是小说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 标签: 元代戏曲 才子佳人 叙事
  • 简介:摘要:爱情是青涩质朴,是生活的升华。王实甫的《西厢》爱的过程轰轰烈烈,爱的结果圆满美好,敢于打破世俗礼教的束缚,追寻自己期待的爱情,有情人终成眷属。本文通过分析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观来重新审视二人情感变化,以期加深现代社会对爱情的期待与探索。

  • 标签: 《西厢记》 崔莺莺 爱情观
  • 简介:2004年12月,我在《中华戏曲》第31辑发表《早期诸宫调歌词的重大发现》一文,对2000年5月山西侯马二水金墓四壁所书之歌词四首作了初步的校理,从其所用宫调,即[南吕宫·瑶台月]、[道宫·解红]、[般涉调·沁园春]、[仙吕调·乔和笙],结合其所表现之内容,考定其实为金代早期之诸宫调散套,认为这种不带尾声的歌曲组合,反映了早期诸宫调联套的特点,虽仅为一例,“其意义却非同凡响”.

  • 标签: 散套实例 早期诸宫调 诸宫调散套
  • 简介:汉文《西厢》有董西厢和王西厢之分,而王西厢亦有多种版本,其中金圣叹批注本最为流行。清康熙年间该本被译为满文,译本有两种,一种是仅译其中的曲文,名为《精译六才子词》;另一种是将科白和曲文全部译出,名为《满汉西厢》。二书译者不同,翻译时间相差两年,将二者进行比较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 标签: 精译六才子词 满汉西厢记 文本比较
  • 简介:西厢》是中国戏曲佳作,剧中婢女红娘聪明机智、大胆泼辣,显得成人化,且具有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她在崔、张二人爱情的发展过程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时代背景及作者在红娘身上寄予的深刻思想内涵,是造成她在剧中地位的原因。

  • 标签: 西厢记 红娘 性格 地位
  • 简介:古之蒲州即今山西永济市。旧戏文中的西厢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自隋唐至金元,蒲州属河中府,曾是北方重镇,历史上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这里设置过中央以下的各级行政机关(唐时曾两置中都.为封建皇帝驻(马毕)之地),官府多、官妓也不会少。元杂剧在晋南遗迹不少。永济境内现尚有一座元代戏楼,建于公元1322年元英宗二年。今读《西厢》,发现有些方言原是蒲州话。我想:这是否意味着在晋南除平阳(今临汾)外,当年蒲州也曾是元杂剧经常演出的

  • 标签: 《西厢记》 元杂剧 方言 王实甫 张生 蒲州
  • 简介:通过对《刘智远诸宫调》和《西厢诸宫调》的宫调曲牌的分析,可以大致看出当时诸宫调宫调数量和宫调之间的衔接特点。并且这两部作品的宫调特点和元杂剧宫调有直接联系:仙吕宫和中吕宫原本是“仙吕调”和“中吕调”;仙吕调至双调的调关系在元杂剧音乐中是主要的调框架(第一折至四折)。仙吕调的普遍运用、以及它以“上”字为主音的特点,后来演变为“工尺七调”的小工调。

  • 标签: 《刘智远诸宫调》 《西厢记诸宫调》 宫调 元杂剧 北曲
  • 简介:王实甫的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影响之广、之深主要是来自于它的思想与艺术成就,而它的语言艺术更堪称绝唱.其文采与本色相生,造就了诗情画意的境界;藻艳与白描兼备,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情真语切,委曲深沉.拟从三个方面来试论其语言的艺术特征.

  • 标签: 《西厢记》 语言艺术 王实甫 文采 本色 艺术特征
  • 简介:王实甫的《西厢》作为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的作品家喻户晓,而其作品中塑造的红娘也因为其不惜一切帮助崔张反抗礼教,追求爱情而广受赞誉。但是,红娘帮助崔张结合的真正动因是否单单是因为同情心和正义感,笔者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探索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得出红娘帮助崔张这一行为除了有道德因素外,还有其对张生的朦胧爱情的因素。

  • 标签: “本我” “自我” “超我” 爱情
  • 简介:我编的《界趼人研究资料》一书,虽然于1980年4月出版,其实此书我在六十年代初期已经编成,不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直拖了十多年之后方能和读者见面.书内共列吴趼人创作的长篇小说十九种,最末的两种就是《白话西厢》和《海上名妓四大金刚奇书》.且说1962年9月,上海《新民晚报》报道了我在沪郊广肇山庄的"南海先友公墓"中发现了吴趼人墓,很快就收到了一封并不相识的周壬林先生的来信.周先生对我的这次发现非常高兴,知道我要编篡吴趼人的史料,表示亟愿支持,但因身在病中,寄来了

  • 标签: 牡丹亭 吴趼人 吴研人 我在 《新民晚报》 周壬
  • 简介:九曲风涛何处显,则除是此地偏。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却便似弩箭乍离弦。

  • 标签: 《西厢记》 葫芦 齐梁
  • 简介:翻阅中国文学史与中国戏曲史,波斯胡曲与唐宋乐舞大曲关系似乎近些,但是延伸至宋、金、元诸宫调及其散曲与剧曲,则显得有些遥远而虚无缥缈。事实上,中国传统诗歌与民间戏曲之河一直有着共同

  • 标签: 诸宫调 宋金元 波斯 西域 金章宗 大曲
  • 简介:诸宫调是一种在“诸般宫调”中唱“诸般曲调”的综合性音乐叙事艺术,主要流行于宋金元时期的市井民间。诸宫调音乐叙事体制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宫调使用渐少,曲调使用渐盛,由词体向曲体演化。作为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诸宫调既是变文以后的古弹词,又是戏剧的前身。它关联着书场和舞台两个表演场,其最终的曲体化,是其音乐叙事体制流变的必然结果。音乐体制不仅仅是诸宫调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且是其叙事的必备手段,是与其生命发展历程相始终的生存方式。

  • 标签: 诸宫调 音乐叙事体制 词体 曲体化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23
  • 简介:《刘知远》和《董西厢》分别代表着元代以前诸宫调体制发展的三个阶段,大学者王国维第一个发现《董西厢》就是诸宫调作品,金代诸宫调现存无名氏的《刘知远诸宫调》(简称《刘知远》)和董解元的《西厢诸宫调》(简称《董西厢》)两部作品

  • 标签: 二十世纪诸宫调 整理研究 诸宫调整理
  • 简介:诸宫调是我国宋金时期流行的民间说唱伎艺,它以韵散结合、唱白相间的形式,结合若干不同宫调以歌咏一个长篇故事,因而称作诸宫调。今知诸宫调作品,陈金代董解元著《西厢诸宫调》全本、无名氏著《刘知远诸宫调》残本、元代王伯成著《天宝遗事诸宫调》辑本3种外,还有郑振铎先生从《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故籍及《董西厢》的'断送引辞、《太平乐府》载杨立斋散套、石君宝《诸宫调风月紫云亭》杂剧的唱词中搜罗到的《耍秀才诸宫调》《诸官调霸王》《崔

  • 标签: 中透露 出信息 刘知远诸宫调
  • 简介:演出时,台上精彩纷呈,台下聚精会袜演完后,演员频频谢幕,观众意犹未尽。这是2008年初由方亚芬、钱惠丽、张永梅、吴群献演《西厢》时的动人情景。

  • 标签: 《西厢记》 越剧 演出 谢幕 演员
  • 简介:昆曲《西厢》是由明代李日华在前人王实甫杂剧《西厢》及崔时佩《南西厢》的基础上,创作改编而成的,在明清3百多年的戏曲舞台上长期盛演。昆曲《西厢》音乐结构是以曲牌体为主,曲牌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兼收并蓄各时代之音乐成为一大特色。本文主要论述昆曲《西厢》音乐的曲牌在剧中分布、运用与演唱的特点,并探究部分曲牌来源的情况,从而了解到其音乐结构的基本面貌。

  • 标签: 昆曲《西厢记》音乐 曲牌 特点 探究
  • 简介: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程中,金圣叹毫无疑问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对于戏曲《西厢》,金圣叹是作为叙事文体来看待和批评的,其精到的见解以及成熟的批评理论对戏曲文学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金批西厢》在思想上突破了传统,为戏曲打开新的视野;金圣叹从文本上对王实甫《西厢》的修改使其获得了更大的艺术魅力。

  • 标签: 金圣叹 《金批西厢记》 戏曲文学批评 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