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学生实际,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应具备较深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探讨和研究的能力。给学生明确方向,让学生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体,为学生指引方向是辅导员工作的内在本质要求。

  • 标签: 因材施教 指引方向 新思维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维氏把语言的本质从逻辑转化为语法,语言就是事物的逻辑形式--语言(命题、思想)之所以和现实有同样的逻辑形式,这些诚然不是逻辑意义上的语法问题

  • 标签: 交谈海德格尔 本质深处 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
  • 简介:汉语的词类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纠缠不清的难题,其中的词类本质问题也是争论的焦点之一。传统观念是词类的本质是分布,而在新时期,郭锐在《现代汉语词类问题研究》通过对汉语词汇的潜心研究得出了全新的观点:词类的本质是表述功能而非分布,影响巨大,但也不尽完美。本文拟在理解表述功能本质观基础上,对其中存在的疑惑进行简要探讨。

  • 标签: 词类 表述功能 分布
  • 简介:后新时期以来,20世纪中国批评话语出现了一种革命式的断裂,一些批评家借助于西方后现代思想资源的启示而告别了自梁启超和王国维以来的“本质主义批评话语”。我将这种越出本质主义批评话语后另行生成的话语形态称之为“中国新批评”。与本质主义批评的话语倾向相反,“中国新批评”的根本特征是“反本质主义”,它反对根据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化的本质对艺术进行“真理审判”,而将无限自由的“思想反思”和“意义启示”作为批评的根本目标。其结果必然是,20世纪中国单一的本质主义批评话语彻底“复数化”了。

  • 标签: 中国新批评 反本质主义 真理审判 意义启示
  • 简介:本文旨在深入解读斯皮瓦克所界定的对“伦理特异性”做出回应和负责任的后殖民翻译诗学:后殖民翻译应履行的文化批判与政治介入功能:呈现第三世界属下阶层、属下女性被遮蔽的他者性;应承担的正义的伦理责任:对多重差异性的第三世界属下他者文本的爱与爱欲;应采取的思维方式或认识论立场:一种“策略上的本质主义”;以及应实行的操作策略与技术:屈服于第三世界原文语言修辞性的直译法。

  • 标签: 斯皮瓦克 属下阶层 伦理特异性 爱欲 策略上的本质主义.
  • 简介:索尔·贝娄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贝娄达到了创作的第一个高峰。1975年《洪堡的礼物》出版后,贝娄荣获普利策文学奖,次年(1976)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从处女作《晃来晃去的人》到《洪堡的礼物》的长篇小说创作,发掘《洪堡的礼物》一书中贝娄创作思想的沿袭与积淀,并通过"诗人之死"的批判分析窥探其思想的突破。

  • 标签: 《洪堡的礼物》 积淀 突破 生存本质 诗人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