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给椎弓根钢板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对2002年12月~2003年12月收治的13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施行经椎弓根AXIS钢板螺钉固定技术,并结合动力位X线片及CT确证寰枢椎稳定程度,记录每一例的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9个月,13例病例疼痛均明显减轻,唯旋转功能较差;未发生术中并发症。结论:经椎弓根钢板螺钉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有效方法,安全性好,但技术要求高,需谨慎操作。

  • 标签: 固定技术 临床应用研究 经椎弓根螺钉 椎弓根钢板螺钉 寰枢椎不稳定 2002年12月
  • 简介:血小板血型抗原和抗体在临床医学和输血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检测血小板血型血清学方法有免疫荧光、放射免疫、酶联免疫、混合凝集等,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流式细胞仪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检测方法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如血小板粘附免疫荧光试验、磁珠介导的血小板分析、分子生物学方法及固相微板技术(solid-phasemicroplateassay,SPMA)[1]等也可用于血小板血清学检测.

  • 标签: 血小板粘附 戊二醛 血型抗原 血型血清学 免疫荧光 放射免疫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声学定量(AQ)技术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功能的改变.方法对3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心功能Ⅲ~Ⅳ级),采用AQ技术测量左心室舒张末容积(EDV)、收缩末容积(ESV)、射血分数(EF)、峰值排空率(PER)、峰值快速充盈率(PRFR)、峰值心房充盈率(PAFR)及峰值快速充盈率与峰值心房充盈率之比(PRFR/PAFR),并与24例正常人的上述各参数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衰组与正常组相比左心室EDV、ESV、PAFR及PRFR有不同程度的增大(P<0.01或P<0.05),EF和PER有不同程度的减低(P<0.01或P<0.05),而PRFR/PA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Q技术有助于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对于晚期心衰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评价有一定局限性.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充血性心力衰竭 左心室功能 声学定量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声学定量技术评价
  • 简介: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antigen,HLA)是人体重要的免疫遗传体系,在免疫反应和造血干细胞与器官移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器官移植配型要求的提高,促进了分子生物学与HLA分型的结合,提高了分型的准确性及实用性.本文综述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单链构象多态性、序列特异性引物、流式细胞术、基因芯片,以碱基序列为基础的HLA分型在HLA分型中的应用及虚拟DNA分析的进展.

  • 标签: 分子生物学技术 HLA分型 白细胞抗原 器官移植 免疫反应 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的容积重建(VR)技术在诊断胸廓骨折中的价值.方法对350例胸部外伤病例作MSCT扫描,从中随机抽取80例作VR成像与普通X线平片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胸廓骨折诊断中的实效性、敏感度及准确度.结果MSCT的VR技术诊断肋骨骨折、胸椎横突骨折、胸骨骨折以及胸锁关节脱位与半脱位的实效性、敏感度和准确度均显著高于普通X线平片(P<0.01).结论MSCT的VR技术是诊断胸廓骨折的最佳方法.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螺旋扫描 容积重建 胸廓 骨折
  • 简介:消化道手术后并发症的再次手术,不仅技术上较困难,同时也常给医患双方均造成较大心理压力。部分情况下以微创的介入技术处理术后并发症,从而避免再次手术,显然医患双方都乐于接受。自1998年来我们采用介入技术处理消化道手术后并发症23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15例,女8例,年龄18~73岁,平均年龄44.4岁。均取得满意效果(见附表)。附表 消化道疾病术后并发症与介入技术处理情况并发症例数处理方法结果胃肠吻合口大出血1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和超选择性胃左动脉栓塞止血痊愈上消化道瘘十二指肠外瘘2介入经鼻空肠置管肠内营养瘘口愈合胃外瘘1胃十

  • 标签: 消化道疾病 治疗 介入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工程学技术修复犬腹主动脉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体外培养、扩增的犬自体血管平滑肌细胞与内皮细胞接种于管型PGA支架上,形成细胞-材料复合物,将该复合物回植修复自体犬腹主动脉缺损,术后螺旋CT等检测血流通畅情况。结果对照组血管在回植后24小时内即发生了栓塞,而实验组则维持血流通畅至少达术后1周。结论应在组织工程化血管体外培养过程中加入适当力学刺激促使其成熟后再回植修复缺损。

  • 标签: 组织工程 血管内皮细胞 平滑肌细胞 生物材料 血管移植
  • 简介:主持人:胆胰肠结合部包括胆总管胰后段和壶腹、胰头及其主副胰管,十二指肠二、三、四段,以及与这些脏器相关的血管、淋巴和神经等结缔组织。这一区域在解剖上复杂多变,是连接胆道、胰腺、胃肠道的枢纽,且变异多见;在功能上较复杂,一些功能性的改变亦能引起严重的后果;在诊断和治疗上比较棘手,直观性、创伤小的诊断方法较少,恶性病变的根治范围广、并发症多,使该区域恶性肿瘤的根治率低,对于性质难以判断的肿块,在处理上更是进退维谷。近年来,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外科取得了较大进展,内镜手术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取代了传统方法;各种扩大、改良根治术和区域性切除术在原Whipple手术的基础上得以开展,其远期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本期特邀国内肝胆胰外科界知名专家撰写笔谈,针对该区域较新颖或者有必要重申的手术方法进行详细讲解,使之更趋规范化、科学化。同时,针对临床工作中经常碰到的难题进行解答与讨论,力图能为广大读者在胆胰肠结合部外科疾病的认识上提供一些新颖的或更清晰的思路。更多还原

  • 标签: 胆胰肠结合部 内镜术 消化系统 诊断
  • 简介:为便于对间期细胞染色体结构异常的识别,作者开展了对早熟凝缩染色体技术(PCC)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二者相互结合起来的研究。作为模型,人外周血细胞在与诱导细胞——分裂期中国仓鼠孵巢细胞(CHO)融合后,形成了早熟凝缩的染色体。当使用人类全基因组DNA为探针做原位杂交时,仅见由人外周血细胞形成的PCC上被染上阳性荧光信号,CHO细胞染色体阴性。在使用人Y染色体特异性DNA探针作原位杂交时,结果不仅在男性外周上细胞核上,而且在一条由胞核演变的早熟凝缩染色体上,获得了特异性阳性荧光杂交信号。这一方法拓展了间期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深度。

  • 标签: 早熟凝缩染色体(PCC) 荧光原位杂交(FISH) 间期细胞遗传学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阿司咪唑、氯雷他丁、西替利嗪和特非那定四种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调整提供依据.检索策略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Embas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另检索14个药物安全性和经济学研究数据库.纳入标准中文和英文研究.有效性研究纳入比较四种药物中的两种用于过敏性鼻炎和荨麻疹的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和系统评价,经济学研究同时纳入非随机研究.安全性研究纳入四种抗组胺药物用于过敏性疾病导致心脏不良反应的各种级别证据;质量评价随机对照试验使用Jadad评价表,另评价分配隐藏和意向性分析.数据提取和分析有效性研究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安全性评价收集不良反应病例数、症状和心电图特征.结果尚无经济学研究.分别有27和6个随机对照试验评价抗组胺药物用于过敏性鼻炎和荨麻疹.西替利嗪较其他三种药物总体上更优.分别收集到73和27例有关阿司咪唑和特非那定的心脏不良反应,西替利嗪和氯雷他丁的心脏不良反应报道极少,特非那定和阿司咪唑与其他药物合用可引起QTc延长.结论总体上,西替利嗪较其他三种药物更有效,阿司咪唑和特非那定易导致心脏不良反应.

  • 标签: 抗组胺药物 卫生技术评估 阿司咪唑 氯雷他丁 西替利嗪 特非那定
  • 简介:引言越来越多的文献证实了肘关节置换治疗某些类型肱骨远端骨折的价值.提示肘关节置换改善了功能、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发病率。如果患者已认识到这种手术的益处,那么外科技术就受得非常重要了。关于外科技术,我们重点讲述以前认识不足的、与疗效相关的,并且能避免并发症发生的具体步骤。

  • 标签: 全肘关节置换术 肱骨远端骨折 手术技术 置换治疗 定制型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目前,影像医学对膝关节的研究总处于在伸直状态下探讨其正常及异常的表现。而事实上膝关节的屈仲运动不断发生其解剖功能变化,仅探讨其在伸直状态下的表现不能反应其全部功能解剖。而临床上常见膝关节处于某种状态下表现症状,这是因关节在运动中不断发生大小、紧张、松驰及相对之间位移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动态异常会导致关节经常处于某种状态产生临床症状。因此,探讨其功能解剖对临床具有极重要的价值。我们就2例正常膝关节屈伸16层螺旋CT动态解剖功能进行重建,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正常膝关节 功能解剖 多平面重建技术 HRCT 16层螺旋CT 临床症状
  • 简介:目的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行尺神经松解治疗肘管综合征的疗效分析。方法镜下神经松解解除神经内外瘢痕对神经的压迫,并保护神经束间交通支及营养血管,恢复神经传导功能。结果本组22例,优14例,良6倒,差2例。优良率90.9%。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无损伤操作使尺神经松解彻底而适度,疗效确切,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治疗 肘管综合征 显微外科技术 尺神经松解 营养血管 神经传导功能
  • 简介:训练伤是基层部队的多发病,对部队训练影响较大,从2001-2003年我们开始运用一些麻醉技术治疗训练伤136例,效果确切,疗程短,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训练伤 麻醉技术
  • 简介:20世纪70年代,美国Gans和Berci应用腹腔镜诊断胆道闭锁和性腺发育异常标志着小儿腹腔镜外科开始起步[1].1987年Mouret完成世界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随着光学技术的改进和电视腹腔镜在成人外科的广泛应用,以及镜下分离、结扎、缝合等基本技术的逐渐成熟和高频电刀或超声刀的应用,使腹腔镜技术近几年在小儿外科快速开展,大多数小儿开腹手术已能安全地借助腹腔镜完成.由于小儿外科手术微型腹腔镜器械的不断出现和完善,在新生儿和小婴儿外科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腹腔镜技术正在改变一些新生儿外科疾病的传统治疗观念及治疗方案,例如先天性巨结肠症和高位肛门直肠畸形已从传统的多次分阶段开腹手术变为在新生儿期腹腔镜一次完成手术.

  • 标签: 腹腔镜 新生儿 小儿外科 腹腔容量 腹壁肌肉 脐静脉
  • 简介:2000年第一台PET/CT在美国诞生,从2001年6月商品化的PET/CT应用于临床以来,PET/CT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美国NBC新闻报道说PET/CT的诞生使人类向对抗疾病迈出革命性的一步.瑞典Zurich大学的研究结果表明,PET/CT较PET的诊断准确率提高20%.Lason教授(全球最早使用PET/CT)认为PET/CT对头颈部肿瘤诊断、肺癌分期和诊断、肠癌、前列腺癌和其他盆腔肿瘤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有很大帮助.PET/CT已成为癌症早期诊断和恶性肿瘤准确分期的重要手段[1,2].

  • 标签: PET/CT技术 技术参数 肿瘤诊断 分肿瘤期
  • 简介:目的报道利用彩色多普勒影像技术(CDFI)设计腹部轴型皮瓣修复上肢深部创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根据上肢创面特点,选用髂腰皮瓣、下腹部皮瓣和胸脐皮瓣共3个部位8个皮瓣,术前传统方法设计皮瓣后,应用CDFI检测轴型皮瓣供血动脉的起止点和长度等,根据检测结果再次设计皮瓣并转移覆盖上肢创面.结果CDFI检测结果与术中所见相符,8例皮瓣完全成活.结论CDFI对腹部轴型皮瓣血管判断具有简单、直观和无创的特点,为确定腹部轴型皮瓣移植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 标签: 彩色多普勒影像技术 腹部 轴型皮瓣 上肢 深部创面修复 CD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