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5 个结果
  • 简介:托多罗夫的《侦探小说类型学》对侦探小说的类型规则和审美标准进行了认定,并将侦探小说划分为三种类型:解谜小说、黑色小说和悬疑小说;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侦探小说的二重叙事结构、叙事要素和侦探小说的规则问题。这不仅对侦探小说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叙事结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侦探小说 类型学 叙事二重性
  • 简介:一个奇怪的文坛现象是,西方的著名小说都是基督教丈化的产儿,而不少中国古代的小说名著则或多或少背离了儒家文化的路线。由此,我们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西方人最早介绍与翻译的是才子佳人小说,而不是《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小说。因为对于一个以儒家文化为正统的国度的小说的译介,译介者除了审美的标准之外,还想使域外的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中国文化。本文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道德操守、“厚人伦、美教化”的中和之美、对“性善论”的弘扬及其意义等几个方面反省才子佳人小说对儒家文化的表现,并且解释了西方国家对才子佳人小说感兴趣的原因。

  • 标签: 才子佳人小说 儒家文化 表现
  • 简介:本文旨在分析克里斯汀·加宜的小说和爵士乐的关系。文章将从爵士乐的两个特点出发分析其小说的爵士品格:一为爵士乐的破坏性律动,即打破固定的音乐规则,在音乐中引入即兴原则;二为爵士乐演奏带来的狂欢和忧郁并存的情绪。这两个特点在小说中体现为小说结构和语言的断裂,小说情绪在紧张和松驰间造成的张力。本文通过分析加宜小说对爵士乐的呈现,旨在说明爵士乐不但可以为小说提供素材,也能够革新小说的语言和形式。小说和音乐共同成为作家构筑自我身份的手段。

  • 标签: 克里斯汀·加宜 小说 爵士乐
  • 简介:李氏朝鲜王朝与明王朝维持着密切友好的宗藩关系,尊行共同的儒家华夷观念,并在华夷框架下对周边国家及民族进行了相应定位。因此,在明清交替之际乃至清朝建立很长时间之後,儒家华夷观都深深影响着朝鲜对待明朝、清朝的立场,并在相关的“胡乱”小说中有大量体现。本文梳理不同时期“胡乱”小说的创作特点,由此探寻古代朝鲜社会对儒家华夷观的接受与发展过程。

  • 标签: “胡乱”小说 古代朝鲜 儒家华夷观
  • 简介:法国著名学者菲利普·勒热讷的“自传契约”理论话语模式,是一种建立在以卢梭等为代表的传统自传文本为分析前提的理论建构。他坚守自传文类不能混同于小说的红色底线,为自传文类正名,为自传文体立法。面对以罗伯-格里耶为代表的法国“新自传”对“自传契约”的挑战,勒热纳初期一度反映强烈,不无忽略了“新自传”在理念及形式上对传统自传的“新的互补”价值。我们认为,勒热讷的“自传契约”是有关传统自传秩序的原理之一,我们必须维护之。我们不能因为新的自传种类的出现,而把小说的秩序原理混同于自传的。事实上,我们应该发展勒热讷“自传契约”的内涵,用“新自传契约”来概括后现代自传的秩序原理,唯有如此,自传这一文学类型才能趋向丰富与成熟。

  • 标签: 菲利普·勒热讷 自传契约 法国新自传 话语模式
  • 简介:1979年10月5日,师陀在一文中谈到,抗战期间自己有三部未完稿:其间曾发表而未能写完的作品即有:(1)《雪原》(这是应香港《大公报》副刊主编杨刚之约,以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为题材的三部曲,后因香港沦陷于日寇之手,《大公

  • 标签: 之间关联 争斗之间 师陀
  • 简介:20世纪中叶,一位年仅15岁的满族女孩在一本省内外颇有名气的文学杂志上发表一篇小说,使伤痕尚未完全愈合的辽沈文坛,为之一震。女孩名叫庞天舒,是解放军某部从事舞蹈专业的小兵。小兵白天练功学习舞蹈,业余时间坚持写作,不断地在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引起了解放军主管文艺的领导的重视,19岁就被沈阳军区调去任专业作家。

  • 标签: 小兵 军旅小说 伤痕 文学杂志 诗歌 文艺
  • 简介:英雄与历史:以民间叙事为根基——明代章回小说论略陈平原在中国小说史上,明清两代出现的众多章回小说,无疑最值得夸耀。时至今日,所谓“四大小说”或“六大小说”,仍非章回体莫属。可以说,在二十世纪初西方小说大量涌入中国以前,章回小说拥有最广泛的读者,也取得...

  • 标签: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民间叙事 长篇小说 小说家
  • 简介:灵魂的自省──读贡斯当的心理小说《阿道尔夫》董芳Resume:cetarticlesedonnepourtached'etudierquelquesprocedescaracteristiquesd'AdolphedeB.Constant-visio...

  • 标签: 阿道尔夫 贡斯当 心理小说 心理分析小说 现代小说 出版商
  • 简介:《陈述的形式配置》是本维尼斯特关于陈述理论的一篇重要论文。在这篇文章中,本维尼斯特明晰地阐释了关于陈述的定义、前提、特征以及其实现的框架结构的思考,并在文末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尾,特别指出关于书面陈述中的复杂话语形式还有待作进一步地分析。本文即从此处入手,运用本维尼斯特的陈述和对话结构的理论,试图按照书面陈述中的陈述层面、陈述对象、对话结构的实现形式的不同来重新梳理小说中的对话结构,同时针对小说对话模式中陈述行为指示词"XX说"的缺省现象,运用本维尼斯特陈述理论中的"参照指涉"概念,来对小说叙事变革过程中叙事者逐渐隐身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 标签: 本维尼斯特 陈述 小说中的对话结构
  • 简介:《来日方长》是罗曼·加里以埃米尔·阿雅尔为笔名出版的第二部小说,也是作家小说创作生涯中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部作品。该小说的成功和获奖让加里成为两次摘得龚古尔文学奖的作家。《来日方长》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生在巴黎美丽城街区的一位阿拉伯裔少年跟一位上年纪的犹太妇女之间的故事,作者通过主人公之间关于爱的故事,试图唤起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本文试从写作主体、语言创新和写作手法等几个方面分析《来日方长》独特的写作方式,以揭示作家加里独特的创作经历。

  • 标签: 加里 阿雅尔 《来日方长》 写作
  • 简介:蒙汉文化的有机融合──尹湛纳希小说创作浅谈朱江在近代蒙古族文学史上,旺钦巴勒·尹湛纳希(1837—1892)堪称蒙汉民族文化交流的先驱。是他开创了蒙古文长篇小说的先河。他在完美地继承蒙古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汉民族古典文学的精华融入创作...

  • 标签: 尹湛纳希 《一层楼》 蒙汉文化 《红楼梦》 《泣红亭》 小说创作
  • 简介:勇武、德行与潇洒之美──中世纪法国小说述评之一罗国祥中世纪的法国小说主要分为骑士小说和市民小说两类。骑士小说产生于十一世纪末十二世纪初。从这一时期起,法国的中央政权逐渐衰落,地方封建势力越来越强大,特别是在法国南方,大大小小的封建领主都有较大的自主权...

  • 标签: 骑士小说 骑士制度 法国小说 亚瑟王 骑士精神 述评
  • 简介:在法国女作家莫尼克·威蒂格的叙事作品中,贯穿着一个基本原则和精神:希望。作家希望通过文本实践缔造一个与读者共享的童年记忆空间,希望探寻女性乌托邦社会的内在动力和建构过程,为女性勾勒一个“美好之乡”,希望为乌托邦新女性提供理想的精神家园和坚定的价值归宿。希望意识,或者说更好的生活方式成为威蒂格寄予乌托邦新人的美好愿望。希望原则与威蒂格主张的激进姿态、与她宣称的“女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女同性恋不是女人”等否定言辞同时存在其文本中,我们试图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审视,展开对威蒂格小说的另一种阅读。

  • 标签: 乌托邦 女性想象 威蒂格
  • 简介:明清小说中的有关宣卷和进香活动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明代妇女生活的状况。听卷和进香,成为明清妇女消除寂寞和拓宽生活空间的重要宗教活动。尤其是那些婚姻生活不幸和艰于子嗣的女性,她们从中寻找精神归宿,也借此外出游山玩水、遣怀散闷。同时,作者通过这些描写揭示了人物形象的内心隐秘世界,也是研究古代宣卷仪轨的重要史料。

  • 标签: 明清小说 听宣卷 进香
  • 简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以他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短篇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坦言,他之所以能以这些小说为中国的新文学奠基,“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 标签: 短篇小说 鲁迅 中国 “五四”新文化运动 《狂人日记》
  • 简介:著名满族作家李惠文,一生创作长、中短篇小说达500万字,在十七年和新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中产生过重要影响,在当代满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有着浓重的、难以消解的民族情结,是当代为数不多的,自觉以满族作家姿态进行写作的作家之一.从满族特点出发,以开掘宏观的中华民族特色为旨归,他的小说创作典型地呈示了当代满族作家的独特风采.

  • 标签: 李惠文 民族情结 满族文学 浓重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