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2 个结果
  • 简介: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以人的生活与实践为基础的研究,也离不开对于异域文化艺术的研究与借鉴。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由于两者在文化历史背景与审美思想意蕴方面存在着差异,我们只有全面了解掌握中西方传统绘画的本质及内涵价值,才能为创作起到积极的服务作用。

  • 标签: 山水画 风景画 美学思想 比较
  • 简介:印度佛教文明是西藏佛教之源,西藏佛教只是其枝干上的一颗果实。为了进一步揭示藏传佛教的渊源及其在宗教发展史上的地位,并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作为人类思想的宗教精神脉络,本文对印度宗教思想的发展作一简单的巡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西藏佛教的精神实质。此外,由于地理与历史的原因,印度与西藏之间的影响范围远远超过佛教密宗的传播,早期的原始佛教精神,以后的印度教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响过西藏,并都在西藏艺术中显示出来。本文的第二部分,通过对一些宗教艺术品的阐释,以期对西藏艺术的母题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在这些叙述中,着重指出来自印度方面的影响。笔者才疏学浅,不当之处望读者指正。

  • 标签: 宗教思想 印度佛教 原始佛教 密宗 母题 吠陀
  • 简介:经历了解构主义"去中心化"的风暴式洗礼,一切皆可看作当代戏剧,一切又可能无法成为当代戏剧。与其定义戏剧与当代观众对话的形式路径,不如重新审视"当代性"从根本上意味着什么。

  • 标签: 当代性 思想性 生命感 书写 剧场 去中心化
  • 简介:汉服饰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汉服饰文化的精髓在于它博大宽阔且飘逸洒脱的艺术风格以及汉服背后所承载着的传统礼仪文化。汉服褒衣博带、宽衣大袖的服饰特点体现了传统中国"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舒适自然、彬彬有礼、内敛含蓄的东方审美情趣。

  • 标签: 汉服 礼仪观 等级观 审美文化
  • 简介:《淮南子》是中国著述史上唯一有相对系统的情感论的著作,其中有关音乐情感论的材料异常丰富。《淮南子》在情因感生的基础上持有情论,它提出了音乐情感表现中的"情发于中,而声应于外"、"文情理通"、"中有本主"、"得其君形"等观点,阐明了感情从内心发出,而声音在外面应和的情感表现思想,充分肯定了音乐是情感的外在表现以及音乐可以表达真情的观念。本文试图从音乐情感的产生、音乐情感的表现以及音乐情感的接受与审美等几个方面阐述淮南子中的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

  • 标签: 淮南子 情感论 产生 表现 接受与审美
  • 简介: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新课题。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当前对青少年极富魅力的新领域是计算机网络系统。据中国互联网中心发表统计报告表明,截止到1999年上半年,我国上网人数在400万人。到2000年10月,上网人数已猛增到670多万人,其中青少年是上网的主要对象。互联网使信息迅速克服了全球障碍,使全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资源在全世界流动,科技在全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它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的信息量和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接触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通过互联网他们看到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看到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竞争意识,增强了责任感、使命感。我们坚信,互联网将成为推动人类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它将为我们的政治观走向世界开拓无限广阔和十分美好的前景。然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也正日益受到网络文化的强烈冲击与挑战,如任其发展下去,必定会大大降低青少年的政治素质,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新课题。对此,许多有识之士对这一问题给予了强烈的关注。一、互联网的文化冲击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1.互联网对青少年政治现...

  • 标签: 思想政治 政治教育 教育新
  • 简介:打开一部书法史,便能发现,佛教写经书法在书法史上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历代书法大家留下的法帖,到浩帙纷繁的敦煌经卷,再到以僧人身份修行而光耀书史的艺术大师,中国佛教写经书法以其庄严、静穆、安祥、自然的美学境界,以其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不仅深入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而且对中国书法史和佛教史都具有不言而喻的深远的历史意义。在这个独树一帜的艺术天地里,有着诸多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的话题。从究心与禅味义理、妙悟与涵养天机、境界与天人合一和历代经书在文化上的共通性等方面,可见佛教文化与中国书法、佛禅思想与写经书法存在着重要的内在关联,共同体现出中国文化精神。

  • 标签: 写经书法 佛禅思想 中国文化精神
  • 简介:风水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有迷信的成分,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总结和科学性.我们对传统不能全盘否定,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正确对待风水学,挖掘其合理的科学因素,发扬其在环境和建筑之间的积极意义.本文通过从风水学发生的哲学基础、与现代学科的相关性,以及所展现出的科学思想,简析了风水的现代意义.

  • 标签: 风水学 风水文化 科学性
  • 简介:《静静的顿河》中大量自然描写段落的功能并不仅仅限于烘托气氛与表现人物情感,它所提供的是真理话语与人道主义话语之外的另外一种价值观念:以自然为最高标准及理想模式的生态思想。小说文本中塑造的“自然”形象,将成为人类历史与个人际遇的一种启示。

  • 标签: 《静静的顿河》 自然描写 生态思想 生态整体主义
  • 简介:王羲之在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下,不仅以其书作,树立起书法艺术的最高标杆,而且以其创作过程,从本体论、学书论和创作论等诸多层面,揭示了书法艺术的基本规律。

  • 标签: 庄子美学 王羲之书法 本体论 学书论 创作论
  • 简介:《最后的防线》与《维纳斯》、《拉奥孔》、《奴隶》、《大卫》、《思想者》等表面上多么不同,但它无疑是一座雕塑、一座获得《第三届全国体育美展》特等奖的雕塑,并光荣地被送往洛桑奥运村永久陈列。人类文明史上不同的时期所产生的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是与欣赏者思想意识的变化紧密连系在一起的。在山村姑娘不管方便不方便也爱穿上高跟鞋,老头子穿上花T恤也不足为

  • 标签: 现代艺术 拉奥孔 大卫 超现实主义 塞尚 波洛克
  • 简介:文章对有关十九世纪德格宗派无偏向思想的研究做了梳理和总结。内容涵盖了国内外学者与此相关的佛教发展史、高僧大德生平、宗教理论、德格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并结合对四篇从整体上评述宗派无偏向思想的论文的阐释,概括和总结了当前学界对十九世纪德格宗派无偏向思想之研究的现状。

  • 标签: 宗教研究 藏传佛教 德格 宗派无偏向 文献综述
  • 简介:园林建设是我国城市化的重点内容。传统的园林工程建设多注重建筑技术的应用,而随着人们对美和艺术的认知度不断提高,园林工程建设越来越追求艺术手法的应用。通过艺术设计手段,不但能够实现各种景观的美化,还能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维持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这是生态美思想的重要体现。所以,生态美思想会使园林艺术设计更具功能性,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水平,应研究如何将生态美思想应用于园林艺术设计中。

  • 标签: 设计 艺术 思想 建设 园林艺术 园林工程
  • 简介:作为一名杰出的剧作家,奥尼尔从不满足仅仅停留在事件层面的分析,而是努力寻找存在于事件背后的形而上的根源。他一直致力于挖掘当代社会的病根——上帝的死亡、物质主义和科学的失败,并且苦苦探讨疗救的方式。在他创作的不同时期,疗救的方式是不同的,在他的中期创作阶段,奥尼尔选择了宗教,《榆树下的欲望》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作为奥尼尔创作中期的一部代表作品,通过对它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这个时期奥尼尔的宗教思想

  • 标签: 清教精神 宗教救赎 自然本能 情欲 命定说
  • 简介:潘天寿的艺术观和美术教育思想,对现代中国画和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梅墨生说:“大师之艺术背后,必然有‘大’而‘充实’之人文内容为依托,潘天寿艺术的不朽,正是缘于潘天寿本身具有丰富鲜明的人文思想含量,解读其艺术,不可离此人文之根。”(《潘天寿研究》第二集)确如此言,我们不仅从潘天寿的艺术作品中感觉到他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强烈的民族精神,而且从他的教育思想中也能深切地体会到以人为本的人文特质。

  • 标签: 教育思想 美术教育 以人为本 潘天寿 当代启示 人文思想
  • 简介:卫恒《四体书势》建立了系统全面的书学观点,确立了历史批评的传统,提出了"体象"的书法创作观和审美观,发展了书法审美方式,提出了"和谐"说,在中国古代书法美学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极高的书学历史价值。

  • 标签: 卫恒 《四体书势》 书法美学思想 体象
  • 简介:王冠先生的书法与绘画结合作品的出现,是他艺术生涯中的一件大事,是他在艺术形态上的一个可喜的创新。这种新的艺术品种,打破了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单独存在和各具审美素质的创作形式,而使书法与绘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浑然契合地成为一种统一的艺术品。故我称之为:“书-画艺术”作品。

  • 标签: 艺术生涯 审美特质 思想意义 王冠 绘画艺术 书法艺术
  • 简介:毛主席当年说过:“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近几年党中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提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个大文化,不是我们惯常思考的文化艺术、文学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戏剧艺术。当然也包含我们这些文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建设文化强国,我们的戏剧艺术自然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 标签: 勇于创新 环境 戏曲 繁荣 文化建设 建设文化
  • 简介:本文探讨当代西方艺术哲学思想中可能存在的中国“内容”,即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思想对于西方哲学与艺术的潜在影响。这种影响有时较为明显,有时较为隐晦,却始终存在。不过,探讨中国传统对于西方思想的影响并不是为了得到某种心理的满足,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身。为此,本文从20世纪初西方汉学家对于“气韵生动”的解释开始,集中讨论当代西方艺术哲学思想中的“书写”概念与中国艺术理论中的“姿势”概念之间的可能关联,以展现其中的意义所在。

  • 标签: 艺术哲学 中国与西方 姿势 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