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侵权必为他人之权利所控制之行为。认为直接侵权行为受他人权利之控制,间接侵权行为不受他人权利之控制,违反逻辑。直接与间接是一组两极辞端,当侵权主体数量在两个以上,如果不选定特定主体为参照,根本不存在直接与间接的问题。如果选定参照,比较二者的依据,只能是行为发生的时间先后。而以侵权发生的时间先后来区分侵权,意义何在?传统民法之共同侵权理论完全可以解决知识产权领域之复数主体侵权问题。再对侵权作直接与间接之分,多此一举。"过错"是侵权之唯一要件,视频网站侵权责任的根据也不例外。当视频网站提供侵权视频时,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当视频网站提供存储服务时,适用一般过错责任原则。无论是提供侵权视频还是提供存储服务,均以过错为侵权之唯一要件。而所谓的过错标准,即应知标准。后引入普通法之"红旗标准"规则,换汤不换药,"红旗"是"应知"的代称。

  • 标签: 视频网站 共同侵权 间接侵权 红旗标准
  • 简介: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服务类型及其责任限制与反限制的基本理论来看,《侵权责任法》第36条无视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的类型,一刀切地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连带责任,势必加大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打击网络服务的积极性;无视国内外立法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限制规则——避风港规则的规定,简单化处理网络侵权纠纷。随着《侵权责任法》的实施,将造成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相冲突,使《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合理规定无法适用等。因此,建议删除《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2、3款,保留第1款,并补充一句:"其他法律法规有规定的除外";或者删除第36条的规定,将网络侵权责任作为专门一节,整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完善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

  • 标签: 网络服务提供者 侵权责任 限制与反限制
  • 简介:伴随着《侵权责任法》立法进程的逐步推进,侵权责任承担方式日渐成为民法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侵权责任承担方式的类型确定,将会直接影响着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立法设计。将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限于或不限于损害赔偿,直接决定损害能否作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当然内容。

  • 标签: 侵权责任承担方式 类型确定 立法设计 侵权责任构成要件
  • 简介:过失责任是私法自治的原则,过失侵权因此是不具有"惩罚"或"强取"等公法意涵的,但现行的实务与学说有不少是与之违背的。本文说明,确定过失的时点应是行为人增加了危险之时,而非行为人尽其所能仍无法避免损害之时,过失无须客观化。过失客观化之论将过失行为的确定时点推得太晚。行为能力愈弱,过失标准愈高。法律经济分析的能力标准之论将过失行为的确定时点拉得太早了。

  • 标签: 汉德公式 过失 客观化 财产规则
  • 简介:原告北京荣信达影视艺术有限公司是涉案影片Ⅸ恋爱中的宝贝》的合法著作权人。2007年7月,原告发现被告中国联通有限公司白城分公司未经许可,于2005年3月31日在其网站(网址为www.bc165.com)非法上传涉案影片供他人访问观看,认为被告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遂诉至法院。被告认为,原告所述网站并非被告的网站,该网站上并无被告公司信息的显示,故被告不是侵权责任人,不应承担侵权责任。

  • 标签: 侵权责任 网站 中国联通有限公司 信息网络传播权 证明 著作权人
  • 简介:对2010年7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进行全面解说十分必要。对该部法律的法律结构和立法模式、一般条款和保护客体、归责事由、多数人的侵权行为、人身损害的赔偿、财产损失的计算、侵害人身权益造成财产损失的赔偿、精神损害赔偿、停止侵害请求权、使用人责任、网络侵权责任、安全保障义务、惩罚性赔偿、建筑物责任等十四个方面进行解读,串引了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几乎全部制度。通过对该法制定前的学说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一系列司法解释发展脉络的总结分析,以及对该法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相同、相关制度的对应性比较考察,既有对各条款基本文义的解释,又有条款设计的妥当性论证,向读者传达了关于中国侵权责任法主要制度的立法理由说明。

  • 标签: 中国 侵权责任法 解说
  • 简介:专利权人在专利说明书中记载而没有被权利要求覆盖的实施方案,视为捐献给社会,专利权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主,意味着只有纳入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才能受到专利权的保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9]21号)第5条,也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将理论学说和司法实践中的捐献规则作了回应。

  • 标签: 专利说明书 技术方案 捐献规则 等同侵权原则限制
  • 简介:改编,是指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作品的表现形式或者用途,创作新作品的一种方法。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改编不仅限于文字作品,也包括非文字作品。只要以原有作品为基础,改变表现形式或者用途而创作出的新作品,都是改编作品。最常见的改编是影视作品的改编。我...

  • 标签: 著作权人 著作权法 保护作品完整权 影视作品 改编作品 原作者
  • 简介:民事责任,应指民事领域的违法后果。民法中违法后果以外之责任,均非责任的本义,可理解为责任的引申义。民法之过错,指导致欠缺必要注意的心理状态,是民事责任的唯一根据。行为人损害稀缺资源的法定归属关系,如欠缺必要注意,不仅须否定行为后果,而且须否定行为性质,发生债务和责任;如不欠缺必要注意,须否定行为后果,不否定行为性质,发生债务,不发生责任。民法之侵权,指侵害内容法定的权利。

  • 标签: 责任 过错 行为后果 行为性质 侵权
  • 简介:只因在互联网上用虚拟网名身份公开辱骂虚拟网名的网友,引起一起备受网民关注的首例网络名誉侵权案,该案的一审结果告诉人们——

  • 标签: 辱骂 一审 名誉侵权案 公开 虚拟主体 身份
  • 简介:生态侵权是一种新型侵权形式,是与民事侵权、环境侵权、生态犯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型理论问题,其基本含义、对象范围和法律特征表现为侵权关系构成要素之间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相互互动的复杂关系.把握这种特殊性对于解决生态侵权其他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完善生态侵权理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 标签: 生态侵权 法律特征 特殊性
  • 简介:所有专利侵权判定都涉及对比。对于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对比是在专利权利要求和被控侵权物之间进行的。对比要分别在专利权利要求、元特征和元要素三个层次上进行。利用专利侵权判定空间这一核心概念,通过元要素的元对比,才可能在元特征和权利要求的层面判定专利侵权是否成立并计算出侵权度,为侵权救济提供定性和定量的依据。本文提出的专利侵权判定元对比理论,可用于专利法相关规范的分析和案例研究,为专利侵权判定提供统一的分析框架和方法论。

  • 标签: 元特征 元要素 元对比 专利侵权判定空间 等同度 侵权度
  • 简介:客观关联共同侵权行为理论的出现,是大陆法系侵权法在实用主义指导下连带责任适用范围通过'共同关系'理论进行扩张的必然产物,对数人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侵权法上的'直接结合共同侵权行为'实质上就是客观关联共同侵权行为。客观关联共同侵权行为构成的因果关系要件应采'实质要素标准'。在因客观关联共同行为承担连带责任的成立范围上,应该受到'门槛'和'深度'的双重限制;在求偿程序上,应该'以按份责任为原则,连带责任为补充',赔偿权利人负有适当斟酌义务,并适用一次性请求限制规则。

  • 标签: 客观关联共同侵权行为 实用主义 实质要素标准 “门槛” “深度”
  • 简介:结果避免可能性理论是通过合义务替代行为的思考方式,检验违反注意义务的行为与法益损害之间的特别规范关联。这与过失犯规范要素的基准行为化、评价重心的客观归责化是直接相关的。结果避免可能性所检验的特别规范关联与注意规范的保护目的、构成要件的保护目的并不相同,后者划定了规范发挥效力的范围,前者则意在确认该规范在此范围内的个案实效性。结果避免可能性与假定因果关系都运用了假设性思维,但在具体思维类型、替代因子的选择、判断的目的及方法上存在明显差异,不应混淆。结果避免可能性的检验是规范实效而非事实判断的问题,属于风险实现而非创设风险的阶段。在合义务替代行为依然可能产生法益侵害后果的场合,若能判定履行义务行为显著降低了结果发生的概率,即可进行不法归属。

  • 标签: 结果避免可能性 合义务替代行为 假定因果关系 客观归责
  • 简介:从不动产登记行为的性质、保障权利人利益等角度出发,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21条中登记机构的赔偿责任认定为民事侵权赔偿责任更为恰当。同时,按产生错误登记的不同情形,不动产错误登记侵权责任形态应该分为自己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按份责任。对于归责原则,在解释论上,对登记机构的归责仍应适用一般的过错责任原则;在立法论上,该归责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中的过错推定规则更为妥当。

  • 标签: 错误登记 责任形态 归责原则
  • 简介:“史上最毒后妈”、“海运女”艳照门、合肥“艾滋女”……一起起号称“有图有真相”的网络热点,最后被认定为捏造;“群殴”、恶搞、人肉搜索……一桩桩横行的网络暴力,让许多网民无辜遭受伤害。网络时代侵权事件屡屡发生,当事人维权却屡遭困境。

  • 标签: “人肉搜索” 网络暴力 侵权事件 实名制 隐私 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