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连翘酯苷(FS)对小鼠脾脏T和B淋巴细胞增殖、分泌NO和TNF-α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方法无菌操作分离小鼠脾脏,制备脾脏细胞并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刺激剂刀豆蛋白(ConA)和脂多糖(LPS)以及不同浓度40、80、160μg/mL的FS共培养不同时间,采用MTT法检测T和B淋巴细胞的吸光度变化,ELISA和Griess法分别检测细胞分泌TNF-α和NO的水平。结果低浓度和中浓度FS对ConA诱导T淋巴细胞24h和48h后细胞增殖和存活率明显提高,诱导时间延长至72h后FS明显抑制细胞转化;低浓度FS对LPS诱导脾脏B淋巴细胞24h后细胞增殖和生存率显著提高;FS促进小鼠脾脏T和B淋巴细胞分泌NO;FS促进B淋巴细胞分泌TNF-α,中浓度FS促进T淋巴细胞分泌TNF-α而高浓度反而抑制其分泌。此外,FS对环磷酰胺(CY)处理小鼠的脾脏淋巴细胞体外增殖有明显影响,对细胞NO分泌影响不显著。结论结果提示FS可能通过影响小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而调节免疫细胞功能。

  • 标签: 连翘酯苷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增殖 分泌功能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耐药性稳定的三阴性乳腺癌4T1耐药小鼠模型,为研究体内肿瘤耐药机制和逆转药物的筛选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采用顺铂(DDP)低剂量诱导及体内外交叉致瘤结合的方法建立三阴性乳腺癌耐药小鼠模型;MTT法检测细胞耐药特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耐药相关基因MDR1、BCRP、MMP7及GST-π表达差异;免疫组化分析耐药相关蛋白P-gp、BCRP、MMP7表达差异;蛋白印迹法检测磷酸化Akt(phosphorate-Akt,p-Akt)和总Akt(total-Akt,t-Akt)蛋白表达;小动物成像检测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结果MTT显示建立的三阴性乳腺癌耐药4T1小鼠模型的耐药指数为12.84;耐药小鼠肿瘤组织中MDR1、BCRP、MMP7、GST-π基因mRNA的表达量及P-gp、BCRP、MMP7蛋白的表达量均高于非耐药小鼠(P〈0.01);Westernblot显示,耐药小鼠肿瘤组织的p-Akt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非耐药小鼠,t-Akt蛋白表达没有差异.非耐药小鼠与耐药小鼠肿瘤组织生长速度未见明显区别(P〉0.05).分别给予这两种模型小鼠相同剂量的DDP治疗后,耐药小鼠对DDP的敏感性明显低于非耐药小鼠(P〈0.01).结论初步建立了三阴性乳腺癌耐药4T1小鼠模型,为三阴性乳腺癌临床个体化治疗及耐药逆转研究等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动物平台.

  • 标签: 三阴性乳腺癌 肿瘤抗药性 顺铂 动物模型 小鼠
  • 简介:目的通过追赶生长饮食诱导C57小鼠出现代谢综合征并发脑衰老样病变动物模型,并研究其可能的机制。方法40只C57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10只,低能量饮食组10只,高能量饮食组10只,追赶生长组(先低能饮食喂养6周再开放高能量饮食)10只,各组动物均连续喂养12周,记录体重、血糖,于实验末检测代谢综合征相关生化指标,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Westernblot技术检测衰老相关蛋白P53和磷酸化P53(ser15)表达水平,电镜下观察海马区脂褐素沉积情况。结果低能量组小鼠体重、血糖、代谢综合征相关生化指标(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以及P53和磷酸化P53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脂褐素沉着较少;高能量组和追赶生长组代谢综合征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出现明显P53和磷酸化P53蛋白表达量增多以及脂褐素沉积;其中追赶生长组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倾向和脑衰老样变。结论追赶生长饮食喂养可诱导小鼠代谢综合征模型并发脑衰老样病变,本研究为饮食方式改变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及其并发症神经变性样变动物模型的构建提供研究新思路。

  • 标签: 追赶生长 代谢综合征 脑衰老
  • 简介:为了研究禽流感H5N1病毒在各个器官的增殖和病理变化,在生物安全实验室,我们将禽流感H5N1病毒通过尾静脉接种BALB/C小鼠。结果小鼠在不经过适应的情况下,直接感染发病,甚至死亡。在观察的7天内,感染小鼠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呼吸急促,体温、体重下降。尸检表现肺出血,心外膜坏死以及肝脏的坏死。组织病理检查表现心、肝、肺等多器官的病变。肺的病变伴有纤维化的弥漫性肺泡损伤;心肌外膜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坏死;肝细胞大量坏死,淋巴细胞浸润。心、肝的坏死病变在H5N1禽流感病毒相关的研究中未见报道。经过对各个组织器官的病毒载量的检测,未发现病毒在各个病变组织中的复制。免疫组化的检测,各个组织中也未检出阳性的细胞反应。因此,我们认为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引起多个器官组织的损伤,甚至死亡,不是病毒在器官的复制,而可能是病毒感染小鼠,产生炎症细胞因子的高度表达,损伤多个器官组织所致。

  • 标签: 禽流感H5N1病毒 BALB/C小鼠 尾静脉接种 多器官病变
  • 简介:目的应用β-氨基丙腈(β-aminopropionitrile,BAPN)饮水联合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II,AngII)皮下埋泵建立小鼠主动脉夹层模型。方法40只3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均每日给予0.1g/(kg·bw)BAPN饮水,BAPN饮水后第28天给予皮下埋泵,BAPN饮水+生理盐水埋泵组持续泵入生理盐水,BAPN饮水+AngII埋泵组持续泵入AngII,每分钟1000ng/(kg·bw)。采用小鼠无创血压测量计尾套法检测小鼠血压和心率。实验中死亡小鼠立即解剖,分离主动脉。埋泵72h后,未死亡小鼠注射过量戊巴比妥钠处死,留取主动脉。苏木素-伊红染色显微镜下观察主动脉壁假腔形成情况。结果BAPN饮水+AngII埋泵组小鼠总的夹层发生率为95%,死亡率为24%(夹层动脉瘤破裂死亡),BAPN饮水+生理盐水埋泵组夹层发生率为5%,死亡率为0;镜下主动脉病理切片显示夹层主动脉有假腔形成。结论成功建立高主动脉夹层发生率的小鼠模型。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血管紧张素II β-氨基丙腈 动物模型 C57B1/6J小鼠
  • 简介:目的观察黄芪多糖(APS)对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生长、细胞因子及顺铂(DDP)所致免疫功能低下的影响。方法90只小鼠,设空白对照组10只,余80只依次造模为荷瘤小鼠,并随机分为8组:模型组(等体积生理盐水),顺铂阳性对照组(6mg/kgDDP),APS低(50mg/kg)、中(100mg/kg)、高剂量(200mg/kg)组,联合用药低、中、高剂量组(DDP剂量减半,APS各剂量同上),于造模次日起各组分别腹腔注射等体积的药物0.3mL。DDP每周一次,其余药物每天1次,连续20d。于第21天取血清采用ELISA法测定细胞因子IL-2、IL-6、IL-12、TNF-α的水平,并观察各组抑瘤率及免疫器官指数。结果DDP、APS低、中、高剂量及联合用药低、中、高剂量组对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的抑瘤率分别为49.30%、17.21%、39.68%、42.98%、51.02%、57.21%、65.11%(与模型组比较P〈0.05或0.01;联合用药组与DDP组比较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PS中、高剂量组和联合用药组脾脏指数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APS高剂量和联合高剂量脾脏指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DDP组比较,APS各剂量和联合用药组小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均升高。结论APS能提高Lewis肺癌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6、IL-12、TNF-α的水平;增强DDP所致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功能,对免疫器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抑制小鼠Lewis肺癌细胞的生长,在与DDP减半量联合使用时可使DDP抑瘤作用增强,且其机制可能与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说明APS对DDP有一定的增效减毒作用。此项研究在实体瘤的治疗中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标签: 黄芪多糖 LEWIS肺癌 增效减毒 DDP 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建立金黄地鼠和白化地鼠遗传生化基因位点。方法选用小鼠和大鼠的遗传生化基因位点,采用蛋白质和同工酶醋酸纤维电泳的方法,对金黄地鼠和白化地鼠进行生化基因位点检测。结果建立了金黄地鼠和白化地鼠25个生化基因位点,分析金黄地鼠和白化地鼠遗传生化基因位点的多态性,为进一步研究金黄地鼠白化突变系的遗传机理奠定基础。结论金黄地鼠生化基因位点存在多态性,白化地鼠与金黄地鼠生化基因位点存在差异。

  • 标签: 金黄地鼠 白化地鼠 遗传 生化基因位点
  • 简介:目的探讨C57BL/6与ICR小鼠在博来霉素(BLM)致肺纤维化过程中的种属差异。方法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19只,ICR小鼠16只,分别经尾静脉一次性注射BLM150mg/kg,观察每组小鼠体重、生存率及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①C57BL/6与ICR小鼠最低体重分别发生在静脉注射处置后的7d和5d,最低体重分别为注射前的65.46%和73.21%,两组间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②C57BL/6与ICR小鼠的生存率分别为36.84%和56.25%,两组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③C57BL/6小鼠BLM注射后28d,在胸膜下及血管周围形成广泛、稳定的间质纤维化病理改变,而ICR小鼠肺组织未见明显纤维化形成。C57BL/6小鼠肺纤维化病理评分明显高于ICR小鼠(P〈0.001)。结论BLM诱导的肺纤维化作用在C57BL/6与ICR小鼠间存在着明显的种属差异。C57BL/6小鼠较ICR小鼠更适于复制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动物模型。

  • 标签: 小鼠 近交C57BL/6 近交ICR 博来霉素 肺纤维化
  • 简介:目的建立CAR杆菌的PCR监测方法,筛查国内部分实验动物样本中CAR杆菌携带状况。方法利用CAR杆菌的特有16SrRNA基因序列片段267bp设计引物,通过从日本实验动物中央研究所获取的CAR标准株DNA,建立实验动物CAR杆菌16SrRNA基因PCR监测方法。结果利用建立的CAR杆菌16SrRNA基因PCR监测方法对国内455份实验动物样本进行筛查,未检出CAR杆菌感染。结论建立了敏感性好,特异性高的实验动物CAR杆菌PCR监测方法,未见动物携带CAR杆菌。

  • 标签: 实验动物 CAR杆菌 16SrRNA PCR
  • 简介:目的从DNA的水平分析比较两个地区东方田鼠的分子遗传特征,探讨以RAPD标记鉴别两个地区的东方田鼠。方法筛选6条10bp的随机引物对洞庭湖和青铜峡地区的东方田鼠基因组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并对这两个地区的东方田鼠的基因组DNA进行了比较。结果①两个地区东方田鼠的所有受试个体中共有的片段数为20条,这是两个地区东方田鼠的共性所在;②两个地区东方田鼠各有其特异性扩增片段;③引物S17和S80可作为鉴别两个地区东方田鼠的特异性引物;④不同地区的东方田鼠其不同个体之间的共享度较低,且存在较大差异;两个地区东方田鼠的遗传背景均呈非均一性。结论运用RAPD方法可以作为鉴别不同地区东方田鼠的基因多态性的标记。

  • 标签: 东方田鼠 鉴别 地区 基因多态性 基因组 特异性引物
  • 简介:目的克隆广西巴马小型猪PGC-1α基因编码区(CDS)序列,利用RT-PCR和QRT-PCR方法分析PGC-1αmRNA组织表达情况。方法本实验以广西巴马小型猪背最长肌cDNA为模版,PCR扩增PGC-1α基因CDS序列,将其连接至pEASY-T5载体,转染细菌、验证和序列测定;通过RT-PCR半定量和QRT-PCR实时荧光定量检测PGC-1α基因在小型猪多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克隆获得广西巴马小型猪PGC-1α基因CDS序列,全长2391bp,编码796个氨基酸,与参考序列的同源性为99.9%,两处碱基发生同义突变,分别是C-A1105和GA1524;PGC-1α基因在广西巴马小型猪心脏和肾脏中的表达丰度最高,其次是肝脏、皮下脂肪和背最长肌,而在胰腺中未检测到其表达。结论成功克隆了广西巴马小型猪PGC-1α基因编码区序列并进行了多种组织表达分析,为后续研究PGC-1α在小型猪2型糖尿病发生过程中作用途径打下基础。

  • 标签: 广西巴马小型猪 PGC-1Α基因 序列分析 组织表达
  • 简介: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MSC)条件培养液对小鼠MII卵母细胞的孤雌激活作用及胚胎发育能力。方法分离、培养小鼠MSC,获取MSC条件培养液(conditionedmediumofMSC,CM)。通过促排技术获取小鼠MII卵母细胞,分别采用CM、7%乙醇、IVF方法激活,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原核形成及囊胚形成率。在CM激活后不同时间点,利用α/β-tubulin抗体标记纺锤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有/无细胞松弛素B(CB)存在时纺锤体的运动变化。结果CM可以激活小鼠MII卵母细胞,最佳刺激时间为40min,激活率达到95.4%,囊胚形成率为62%,与7%乙醇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明显低于IVF组(95.4%vs.100%;62%vs.88%,P〈0.01)。CB可以抑制纺锤体的旋转,阻止第二极体的排出,促进二倍体孤雌胚形成,提高囊胚形成率(62%vs.9%,P〈0.01)。结论CM能有效激活小鼠MII卵母细胞并促进孤雌发育。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卵母细胞 孤雌激活 细胞松弛素B
  • 简介:目的比较了不同遗传背景小鼠对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的致病敏感性,为H5N1禽流感模型制作和机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近交系BALB/c、C57BL/6和封闭群ICR、NIHSwiss和KMSwiss共五个不同品系小鼠。每个品系实验动物30只,分接毒组20只,空白对照组10只,每组雌雄各半。病毒株为A/Goose/Guangdong/NH/2003(H5N1),经测定TCID50为10-4.875/mL。接毒组通过鼻腔接种0.1mL病毒液,对照组接种正常鸡胚尿囊液。小鼠接毒后连续观察14d,观察记录临床症状、体温、体重变化,对在实验期间死亡和实验14d结束后仍然存活的小鼠均进行组织器官病理取材,进行RT-PCR病毒分离检测、HE染色及H5N1抗原特异性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①临床症状:H5N1禽流感病毒能感染五个品系的小鼠,引起呼吸急促等症状和一过性体重、体温下降。②死亡情况:小鼠在接毒后第1天即出现死亡,死亡的高峰期集中在接毒后第3~6天。五个品系小鼠死亡率存在差异,BALB/c为70%,ICR为50%,NIHSwiss为40%,C57BL/6为25%,KMSwiss为10%;③病毒分离:各组接毒小鼠在死亡后均进行了病毒分离,死亡小鼠的肺脏均分离到病毒,其他脏器未分离到病毒。④病理变化:实验期间五个品系死亡小鼠肺脏病理改变相近。大体观:死亡小鼠肺部淤血,呈暗红色,体积增大,局部肺组织实变。镜下观:死亡小鼠的共同病理改变为间质性肺炎,具体表现为肺泡腔及间质出血、炎性细胞浸润;间质增生,肺泡隔增宽;肺泡腔中见纤维素性渗出,透明膜形成。⑤免疫组化结果:在死亡小鼠的气管上皮细胞和肺巨噬细胞可观察到H5N1禽流感病毒阳性表达。结论小鼠作为H5N1禽流感病毒模型具有普适性,不同品系小鼠感染鹅源H5N1禽流感病毒的临床症状、病程和病理变化与人禽流感病例相似。不同品系小鼠的死亡比例有明显差别,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不同品系的小鼠制作H

  • 标签: H5N1禽流感病毒 动物模型 小鼠
  • 简介:目的测定SPF级C1型尼曼-匹克病小鼠(Npc1-/-小鼠)的生长繁殖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为开展NPC1病人的研究提供理论性的基础资料。方法(1)选取077日龄Npc1-/-、Npc1+/-和Npc1+/+小鼠雌雄各40只,定期称重并绘制生长曲线;(2)Npc1-/-小鼠由Npc1+/-小鼠交配繁殖产生,统计Npc1+/-小鼠连续4代的繁殖数据;(3)检测60日龄Npc1-/-和Npc1+/+小鼠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1)Npc1-/-小鼠的体重在7周前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加,7周后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减少,直至11周左右死亡。Npc1+/+和Npc1+/-小鼠的体重均随着日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两者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别。4周后雄性比雌性体重增加明显比雌性小鼠快;(2)Npc1+/-小鼠不同代内交配分娩间隔、窝产仔数、离乳仔数、离乳仔数中雌雄数量及阳性数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第2代的离乳率明显大于第1代(P〈0.05);(3)Npc1-/-和Npc1+/+小鼠血液生理指标中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和平均过氧化物酶指数(MPXI)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差异无显著性(P〉0.05)。生化指标中尿素(UREA)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葡萄糖(GLU)、乳酸脱氢酶(LDH)、钾(K)和铜(Cu)等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Npc1-/-、Npc1+/-和Npc1+/+小鼠的生长曲线因基因型和性别的不同而存在差异;(2)Npc1+/-小鼠不同代的繁殖能力差异无显著性;(3)Npc1-/-和Npc1+/+小鼠的部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差异有显著性。

  • 标签: C1型尼曼-匹克病 小鼠 生长曲线 繁殖 血液参数
  • 简介:目的探讨猪TCR基因分子结构的复杂性及其与人类的相似性。方法以公开的猪TCRα链基因为参考序列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用RT-PCR法从合作小型猪外周血、淋巴结和脾脏的淋巴细胞中克隆了93个猪TCRα基因(简称STA)。结果测序分析表明,克隆的猪TCRα链的基因均含有可变的信号肽区和V区、高变的J区和恒定的C区的基因片段,但基因间的核苷酸序列组成都不完全相同,且具有十分复杂的多态性和多样性,基因间的同源性在68.4%-98.7%,这与TCRα链的基本基因结构特征相一致。依据TCRα基因的同源性对其分子结构、遗传演化关系和归类分析发现,在其信号肽区、FR1区和CDR1区、FR2区和CDR2区以及FR3区和CDR3区都存在一些变异集中点和变异热点区。用IMGT/V-QUEST分析方法可将合作小型猪TCRαV区(STAV)、J区(STAJ)基因片段与人类的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合作小型猪TCRα与人类的遗传演化关系较近,每个序列都能找到与人类对应的TRAV、TRAJ基因片段,甚至V区的相似性可达92%以上。结论近交培育的合作小型猪在正常状态具有应对外界复杂微生物等环境的TCR遗传多样性分子基础,且适合作为人类免疫学及疾病研究的动物模型。

  • 标签: 合作小型猪 TCRα基因 生物信息学 多样性
  • 简介:目的检测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iNOS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肢体缺血-再灌注(I-R)组、肢体单纯缺血(I)组及正常对照(N)组,通过夹闭腹主动脉末端4?h,或/和开放2~24?h,复制I、I-R组动物模型,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脑组织iNOSmRNA表达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法观测脑组织内iNOS及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的硝基化产物硝基酪氨酸(NT)的生成与分布.结果N组脑组织iNOSmRNA未检出,I组及I-R组脑组织iNOSmRNA均有表达,再灌注2?h,iNOS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vsN组),再灌注6?h达到高峰,随后下降,24?h仍有少量表达;I及I-R组脑组织均有iNOS阳性细胞,I-R组见于大脑皮层各区、海马、尾状核,I组仅见于皮层后肢区及尾状核.I-R组脑组织可见弥散分布的NT阳性神经元,I组偶见NT阳性神经元.结论大鼠肢体缺血-再灌后脑组织iNOS基因表达显著增强,且有时相变化特征.

  • 标签: 脑组织 INOS基因 再灌注 肢体缺血 表达 大鼠
  • 简介:目的通过显微注射吗啡啉修饰的反义寡核苷酸(MO)阻抑视黄醛脱氢酶2(raldh2)基因表达,探讨raldh2基因阻抑对斑马鱼胚胎心脏发育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根据斑马鱼raldh2基因起始密码区域序列设计合成吗啡啉修饰的反义寡核苷酸,采用显微注射方法阻抑斑马鱼胚胎raldh2基因表达。构建raldh2-EG-FP重组质粒进一步验证MO的特异性和有效性。分析raldh2基因阻抑后对胚胎发育,尤其心脏表型和功能的影响。通过胚胎整体原位杂交,分析心脏相关nppa和tbx20基因表达模式以及raldh2阻抑后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显微注射raldh2-MO能有效地特异地阻抑斑马鱼胚胎raldh2基因表达,raldh2-MO对胚胎发育影响呈剂量依赖性。raldh2基因阻抑可导致胚胎心脏发育畸形,干扰正常的房室分化和向右环化,导致房室瓣血液反流。与野生型胚胎比较,raldh2基因阻抑组胚胎心率和心室收缩分数降低(P〈0.05),心功能受损。整体原位杂交结果显示raldh2基因阻抑后nppa基因表达改变,心室部位nppa表达清晰,而心房部位表达减弱。tbx20基因在心脏、运动神经元、顶盖及视网膜表达,raldh2基因阻抑后,tbx20表达下调,在心脏表达减弱,以心房和流出道部位更显著。结论raldh2基因在心脏早期发育的多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影响房室分化、心管环化和心肌收缩等。在心脏发育过程中nppa和tbx20基因表达受到raldh2基因调控,可能参与RA信号缺乏导致心脏畸形的潜在分子机制。

  • 标签: 视黄醛脱氢酶2 基因阻抑 斑马鱼 心脏发育
  • 简介:目的在血管内皮细胞建立时空表达可控的转基因动物模型调控体系.方法培育两个配套的转基因动物品系,利用组织专一性启动子确保转基因表达的空间专一性,利用四环素诱导系统对转基因表达在时间上实施调控.结果将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的VE-cadherin基因启动子与人工融合的转录因子tTA基因连接,建立转基因小鼠品系VE-cadherin:tTA;将tetoperon的启动子与myrAktl连接,建立转基因小鼠品系TET:myrAktl.两系鼠杂交的子代,筛选的阳性纯合子,能可控性地在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目的基因Akt1/PKB.结论利用V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和tet-off诱导表达系统,可以达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能人为控制目的基因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特异性表达的目的.

  • 标签: 转基因动物模型 调控体系 时空表达 血管内皮细胞 特异性表达 转基因表达
  • 简介:目的:筛选豚鼠基因组的多态性微卫星标记,为豚鼠遗传质量控制及基因定位等工作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磁珠富集法和豚鼠基因组数据库筛选法获取微卫星位点序列,通过分析和初步筛选,挑选部分候选位点,根据其序列设计引物,对5种不同来源的豚鼠基因组DNA标本进行PCR扩增,以期获得多态性分子标记。结果本实验采用磁珠富集法共获得微卫星序列304个,设计引物125对,最终获得多态性位点1个,暂未发现多态性的特异性位点17个;用数据库筛选法共获得微卫星序列292个,设计并合成相应引物178对,最终发现多态性位点25个,暂未发现多态性的特异性位点28个。结论本实验获得26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45个潜在的候选标记,为微卫星标记在豚鼠遗传质量监测及突变基因定位等工作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豚鼠 微卫星 多态性标记 筛选
  • 简介: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简称狼疮)TC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与抗dsDNA抗体之间的关系。方法ELISA法检测狼疮TC小鼠血清抗dsDNA抗体,然后分别收集dsDNA阳性组和阴性组的小鼠粪便,利用IlluminaHiSeq2500高通量测序,进行粪便样本16S测序,比较两组之间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与抗dsDNA抗体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通过ELISA检测抗体结果和小鼠粪便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dsDNA阳性组TC小鼠的物种群落多样性显著低于dsDNA阴性组;同时,两组TC小鼠肠道微生物分别在门水平Chloroflexi(绿弯菌门);纲水平Beta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δ变形菌纲)和Ktedonobacteria(纤线杆菌纲);目水平Burkholderiales(伯克氏菌目)、Desulfovibrionales(脱硫弧菌目)和Ktedonobacterales(纤线杆菌目);科水平Alcaligenaceae(产碱菌科)和Desulfovibrionaceae(脱硫弧菌科);属水平Parasutterella(副萨特氏菌属)和Desulfovibrio(脱硫弧菌属)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狼疮TC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与抗dsDNA抗体高度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肠道微生物菌群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关系提供依据。【关键词】┣┣(中)关键词┫┫

  • 标签: 肠道微生物菌群 系统性红斑狼疮 抗DSDNA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