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部骨折患者的护理方法,分析其护理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近两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9例部骨折患者进行分析,进行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等护理干预方法,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通过护理干预,89例部骨折患者优55例,良23例,可9例,差2例,优良率为87.6%。结论对部骨折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术前与术后等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患者部的早日康复。

  • 标签: 踝部骨折 临床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本文从跟腱断裂、踝关节骨折、跟骨骨折、创伤性关节炎、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等目前临床足部创伤研究热点出发,了解临床诊疗上的共识与争议,以便加强认识,吸取更多足部创伤诊疗的成功经验。

  • 标签: 足踝部创伤 临床研究进展 研究热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含隐神经的内上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和足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9月至2020年2月,采用携带隐神经的内上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和足部软组织缺损共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17~73岁,平均54岁。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5 cm×3.5 cm~4.0 cm×10.0 cm,切取皮瓣面积:3.0 cm×5.0 cm~5.0 cm×11.0 cm。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者取同侧股内侧中厚皮片移植修复。术后所有患者均采取门诊随访,观察患肢的功能恢复和皮瓣愈合情况。结果18例皮瓣均成活。1例皮瓣远端出现小面积坏死,清创后行游离植皮修复;1例皮瓣移植术后远端血运不佳,予以间断拆除部分缝线后,皮瓣血运改善并顺利成活。随访3~24(平均13)个月,皮瓣成活良好,质地柔软,外形不臃肿,踝关节功能良好,患足负重、行走无明显受限,功能恢复满意。结论采用携带隐神经的内上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和足部软组织缺损,血供可靠,不损失肢体主干血管,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内踝上穿支皮瓣 隐神经 足踝部 修复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研究心血管指数(CAVI)、臂指数(ABI)与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的相关性及这些指标在体检筛查动脉硬化上的应用。方法对481例体检人员进行CAVI、ABI、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结果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相对于ABI,CAVI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相关度更高(r=0.437,P=0.001),超声检出颈动脉斑块与未检出斑块的人群CAVI、ABI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AVI正常与异常人群比较,ABI无显著性差异,而IMT、颈动脉斑块阳性率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AVI和ABI与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均有相关性,针对不同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给出CAVI的正常值范围对于早期诊断动脉硬化更为敏感,但各个指标之间不能相互替代,需要进行综合判断。

  • 标签: 心踝血管指数 踝臂指数 颈动脉超声 内中膜厚度 动脉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实施改良微创正中入路踝关节融合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20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46例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n=23)与研究组(n=23),对23例常规组患者实行开放性踝关节融合术,对23例研究组患者实行改良微创正中入路踝关节融合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与康复情况、并发症率。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术后住院时间、关节融合时间为(59.39±4.45)、(120.38±5.36)、(7.89±1.25)、(9.45±2.88),常规组为(97.49±4.41)、(145.71±9.02)、(10.49±1.64)、(13.21±2.17),两组数据相比差别较大,研究组更优(p<0.05)。结论:实施改良微创正中入路踝关节融合手术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具有效果显著的优势,还可以缩短患者手术时间,避免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踝关节功能快速恢复,提升生活质量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 标签: 创伤性踝关节炎 改良微创 前踝正中入路踝关节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足部皮肤缺损患者的治疗中,胫后动脉内上穿支皮瓣修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0例足部皮肤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胫后动脉内上穿支皮瓣修复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20例患者接受治疗后全部存活,2例患者的皮瓣出现远端坏死,在接受治疗后得以愈合,1例患者出现张力性水泡,经过处理后得到恢复,其余患者的皮瓣存活情况均较好。对患者接受治疗后一年情况进行随访,有2例患者的皮瓣出现臃肿现象,接受修复治疗后愈合,患者的皮瓣血液循环等情况均较好。结论在足部皮肤缺损患者的治疗中,胫后动脉内上穿支皮瓣修复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 标签: 足踝部皮肤缺损 胫后动脉 内踝上穿支皮瓣修复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带神经股外侧皮瓣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足部软组织损伤修复中的效果,为临床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显微外科修复重建中心收治的以皮瓣修复的足部软组织损伤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带神经股外侧皮瓣组(A组)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组(B组)。统计2组皮瓣的一期存活率;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将皮瓣按评分设为优、良、可3个等级,计算优良率;统计2组皮瓣供区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 26.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用均值±标准差表示,分类变量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38例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A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龄42.1岁,缺损面积4 cm× 6 cm~11 cm×16 cm,术后平均随访12.3个月;B组17例,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45.3岁,缺损面积5 cm×5 cm~10 cm×14 cm,术后平均随访11.3个月。2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原因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皮瓣切取面积分别为(53.0±12.2) cm2和(46.4±9.62) cm2,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24,P=0.076)。2组皮瓣均成活,其中A组术后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后期处理后愈合;B组皮瓣1例术后发生血管危象,探查减压后皮瓣存活。A组皮瓣一期存活率90.5%(19/21),B组皮瓣一期存活率94.1%(16/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A组皮瓣优10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81.0%(17/21);B组皮瓣优3例,良3例,可11例,优良率35.3%(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A组皮瓣供区愈合良好,无相关并发症出现,B组2例(11.8%)皮瓣供区术后出现瘢痕挛缩畸形,影响小腿功能,二期瘢痕松解后功能恢复,2组供区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3)。结论带神经的股外侧皮瓣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均能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成活率高,但带神经股外侧皮瓣较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优良率高,对供区影响更小。

  • 标签: 外科皮瓣 股前外侧皮瓣 腓肠神经营养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部骨折用骨片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踝骨骨折的病人,采用骨片钉治疗。结果经过3个月~1年随访复查,患肢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骨折愈合好,尚未发现因骨片钉内固定所致的并发症。结论部骨折用骨片钉固定可靠,有利于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手术简单,创伤小。

  • 标签: 骨片钉 治疗 踝部骨折 并发症 骨折愈合 患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上骨折患者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之间收治的25例肱骨上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本组收治的25例肱骨上骨折患者经治疗后,显效者17例,有效者7例,无效者1例,故总有效率为96.00%。结论对肱骨上骨折患者行手法复位及尺骨鹰嘴骨牵引,可得到满意疗效,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肱骨踝上骨折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足部组织缺损显微外科修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带血管蒂(肌)皮瓣、骨瓣等组织瓣移植修复足部组织缺损的11告床资料。结果本组共78例,其中吻合血管(肌)皮瓣移植术21例,带血管蒂(肌)皮瓣移位术53例,吻合血管骨瓣移植术4例。组织瓣全部成活,随访3月~1年,骨愈合时间8~10周,足部大部分恢复保护性感觉,行走正常。结论足部组织缺损应用带血管蒂(肌)皮瓣、骨瓣移植、移位术修复效果好。

  • 标签: 足踝部组织缺损 显微外科 修复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正骨手法加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部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3例部骨折、脱位患者采用中医正骨手法加小夹板外固定及结合早期功能锻炼治疗。结果疗效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拟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定,优36例、良11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达88.6%。结论该疗法对于部骨折、脱位有较独到的疗效,且因操作简便、损伤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踝部骨折 脱位 治疗 中医正骨手法加夹板固定 早期练功 临床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