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在基层医院开展无痛单人大肠镜检查的临床可行性,为推广此项检查在基层医院的开展提供支持;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大肠镜检查术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观察组,对患者行无痛大肠镜单人操作及单人普通操作,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通过临床疗效的对比发现,无痛单人操作的成功率为99.4%,回盲部未到达率为0.6%,平均操作时间为(3.7±5.1)min,无相关并发症;单人普通操作的成功率为74.8%,回盲部未到达率为11.2%,平均操作时间为(12.4±5.9)min,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8.6%,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层医院开展大肠镜无痛单人操作是可行的,安全性高,并发症小,可以在基层医院进行推广。

  • 标签: 大肠镜 无痛单人操作 单人普通操作 基层医院
  • 简介:一直以来,肿瘤患者一旦出现腹膜转移均被视为预后很差的因素。大肠癌进展往往易发生腹膜转移。有研究报道,8%-15%的大肠癌患者在诊断时已发生腹膜转移,超过50%的患者在根治性手术后出现腹膜转移。腹腔热灌注化疗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胸腹部恶性肿瘤的治疗。科室自2014年5月以来,对大肠癌腹膜转移患者在实施减瘤术后开展腹腔热灌注化疗,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

  • 标签: 大肠癌腹膜转移 热灌注化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肠癌手术中意外出血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大肠癌手术中意外出血患者62例,根据具体情况对他们进行止血治疗,观察治疗后止血的效果。结果62例患者中,骶前静脉丛出血的有22例,肿瘤局限而造成分离不当或病情复杂出血的16例,凝血功能障碍出血的13例,脾脏裂伤出血的11例。经过治疗,所有患者均成功止血,成功率为100%。结论大肠癌患者手术中意外出血因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止血方式。

  • 标签: 大肠癌 意外出血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讨论实施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作用,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门诊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将200例患者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针对对照组患者,于临床实施常规治疗;针对观察组患者,于临床实施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经过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0%,比较差异显著,临床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实施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后,能够帮助患者迅速缓解症状。建议在日后的临床治疗中,将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方法推广应用。

  • 标签: 消化不良 功能性 幽门螺杆菌 根除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于幽门螺杆菌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间收治的幽门螺杆菌阳性功能性消化的不良患者68例,按照随机分组对照原则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有病例3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个体化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以及总积分变化情况。结果经过各自治疗后患者的上腹部疼痛、餐后饱胀不适感以及上腹部灼烧感等症状均有所改善,相比而言,研究组改善效果更加显著,且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幽门螺杆菌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症状,其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功能性消化不良 根治 效果分析
  • 简介:大豆卷叶螟是豆科作物尤其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为验证短稳杆菌杀虫剂对大豆卷叶螟的防控效果,分别用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300、600、900倍液对大豆卷叶螟2、3、4龄幼虫进行室内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300、600倍液对大豆卷叶螟有很好的杀虫效果,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短稳杆菌 大豆卷叶螟 杀虫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依赖利福平结核杆菌治疗肺结核的临床效果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新疆库尔勒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患有肺结核疾病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与诊断结果均接受回顾性分析法进行分析,并以表格的形式将结果统计出来。结果通过影像观察,多数患者的肺部双侧都有结核,而且两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变,只有极个别的患者是单侧结合和单侧病变。从影像中可以观察到普遍患者的病情都处于严重的状态,推测跟患者的年龄有着直接的关系。患者对利福平存在较强的依赖性。结论对利福平结核杆菌依赖的患者需要早确诊、早治疗,并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按时服用药物,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 标签: 依赖利福平 结核杆菌 治疗特点
  • 简介:目的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综合治疗经验。方法通过对我院收治58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护理、治疗情况进行总结。结果患者均能心情愉快接受治疗,治疗效果好,所有患者均治愈并满意出院。

  • 标签: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综合治疗。
  • 简介:茶尺蠖是茶园主要害虫之一。为了验证短稳杆菌杀虫剂对茶园尺蠖的防控效果,确定最佳用药量和使用方法,以4.5%高效氯氰菊酯为对照,用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对茶尺蠖进行了2年4地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833.3~1500mL/hm^2剂量对茶尺蠖防控效果都较高,且对茶树及其他非靶标生物安全,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短稳杆菌 茶尺蠖 防控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脊柱布氏杆菌感染的临床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方法回顾分析60例脊柱布氏杆菌感染的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实验室的情况,并用利福平进行治疗查看治疗结果。结果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定时的高热、大汗以及腰背部疼痛等;影像学显示椎间隙的感染和邻近的椎体骨髓炎征象;实验室检查发现血沉和C反应蛋白均增高。给予利福平药物联合治疗后所有患者的腰背痛症状消失,血沉和C反应蛋白均降至正常。结论脊柱布氏杆菌感染后可以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等特点进行综合的诊断,用利福平联合四环素联合治疗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 标签: 脊柱 布氏杆菌 利福平
  • 简介:摘要幽门螺杆菌(Hp)是定植于胃黏膜表面及黏膜层的微需氧菌,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首次从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分离培养出该菌以来,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人们发现Hp与消化系统的许多疾病相关,目前已基本确定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原菌,是全球范围内高感染率的慢性感染性致病菌。目前,人们对Hp的诊断治疗中的许多问题逐渐形成了共识。

  • 标签: 慢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 治疗
  • 简介:摘要幽门螺杆菌是人胃、十二指肠等相关疾病的重要致病菌,但其诱导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分子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本文对Hp部分相关致病研究及其机制作一简要综述,旨在为Hp致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及疫苗研究和感染防治等提供一些理论资料。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致病因子 空泡毒素 cag致病岛
  • 简介:摘要本综述涉及幽门螺杆菌脂多糖(LPS)结构和生物合成的现有知识和分歧。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定植于人类胃黏膜上皮细胞的管腔面。脂质A构成改变阻碍TLR4诱导以及幽门螺杆菌LPS通过以Lewis抗原修饰O抗原来模仿宿主,都促进了免疫逃逸和慢性炎症。至今,尚未获得幽门螺杆菌LPS的完整结构,目前推荐的模型为一种线性结构,其内核由被定义为多聚己糖(Kdo-LD-Hep-LD-Hep-DD-Hep-Gal-Glc)的物质构成的,外核由保守的三糖(-GlcNAc-Fuc-DD-Hep-)组成,连接到由Lewis抗原修饰的多聚LacNAc构成的内核、葡聚糖、庚烷和一个可变O抗原的第三个庚糖上。虽然负责幽门螺杆菌O抗原链合成的糖基转移酶已经被识别和描述,但是在有关核心LPS的合成方面仍存在许多分歧。这些局限性保证了对该胃内细菌会有的足够的诱变和结构方面研究,从而获得其完整LPS结构和相关生物合成路径。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脂多糖结构 生物合成
  • 简介:禽巴氏杆菌病又称禽霍乱和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可感染各种禽类,是目前危害养禽业的主要疫病之一。急性病例表现为高致病性和高死亡率,表现为体内炎性出血和败血症。2014年4月份,新余市下村镇某养殖场鸭只突然发病,死亡率高,经过临床症状检查和病原的分离鉴定,最后确诊为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的巴氏杆菌病(禽霍乱)。

  • 标签: 巴氏杆菌病 出血性败血症 多杀性巴氏杆菌 急性病例 禽霍乱 炎性出血
  • 简介:目前结肠直肠癌是消化道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的影响和危及着患者的生命安全。据中华医学会在2014年所发布的统计学数据显示,近几年来其大肠癌患者的发病率在十万分之三十几左右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位居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行在前三名,虽然我们国家的大肠癌患者,其肿瘤病变的发生部位主要是在以直肠肛管的中下端较常见,但是由于经过外科手术治疗后所留置在患者腹部皮肤上的肠道造瘘口,会长期的影响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和心理,这让患者们长期着饱受痛苦、并感到苦不堪言,所以当前的临床外科医生们一直是把保留患者的肛门及其功能,作为未来大肠癌手术治疗的方向目标方向之一。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发病率 结直肠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对于不同类型大肠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到2015年5月收治的大肠息肉患者125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对比不同类型大肠息肉的疗效。结果不同类型的大肠息肉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各类大肠息肉患者的治愈率、并发症的差异不显著(P>0.05);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显著高于增生性、幼年性息肉,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各种大肠息肉患者采取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均具有显著疗效,对于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需要加强术后随访工作,降低复发率。

  • 标签: 内镜下高频电切术 不同类型 大肠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