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3 个结果
  • 简介:陶弘景是南朝著名的道士,又是博学多艺的学者。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年),丹阳秣陵人,其家为世家旺族,其祖父为南朝宋南中郎参军事,其父为司徒建安王国侍郎,他从小就很聪明,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又刻苦好学,一事不知,深以为耻。他十岁时得葛洪《神仙传》研读,就有养生之志。

  • 标签: 陶弘景 医术 济世 医德 南朝 孝武帝
  • 简介:弗洛伊是被人们研究最多的一位心理学家,也是一位对西方文化有着极为广泛影响的哲学家。在他的精神分析的思想体系中,渗透着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观。弗洛伊对于人类本性及文化本质的非理性主义的分析,是让我们进一步认识自身的阴暗面,将其置于理性的控制之下。

  • 标签: 弗洛伊德思想 非理性精神 心理学家 哲学家 精神分析 人类本性
  • 简介:弗洛伊认为宗教助长了人的神经症,它为自我逃避提供了幻觉的温室,使其与现实隔离开,从而得不到真正的力量与成长;弗洛伊就此对宗教是批判与否定的。然而在弗洛伊的精神分析治疗室里,所面对处理的正是人心所渴望的无条件的爱以及求而不得所积下的各种症状;精神分析里至为关键的移情与反移情也正是围绕此展开;在治疗联盟里治疗关系的建立也涉及这种人心深为渴望的爱。本文尝试阐述,弗洛伊虽力排宗教对人的自我成长产生的阻碍,在态度上否定宗教,但在他的治疗实践中却围绕着宗教爱问题并且治疗本身也借助于此而展开。

  • 标签: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神经症 移情 宗教爱
  • 简介:"比于玉"的相关说法见于《礼记·聘义》、《荀子·法行》、《孔子家语·问玉》。关于"比"多见于美学的讨论中,就"比"出现的文本语境来看,"比"原本不是一个文学的话题,而是一个伦理学的话题。"比"也不仅仅是一个文学比喻的手法,而是一个伦理学的方法,是一个说明美德的方法。"比"的方法具有伦理学上的自然主义的某种特征。"

  • 标签: 比德 “子曰” 君子 文献 文学比喻 伦理学
  • 简介:18世纪90年代初期,存在着关于在康德摧毁古典形而上学以后能否建立一种基础哲学的争论。荷尔林反对建立这种基础哲学,他从费希特的主体问题出发,认为费希特作为哲学原则的"我是我"不过是被描述成区分的意识。在对费希特的"绝对自我"的批判中,他揭示出:意识只有通过"我"与自我的区分才可能,而主体和对象的区分不是最原初的,因为它的前提是一个既先于主体也先于客体的"统一体"——"存在";自我意识不能再被看作哲学推论的原则,"存在"也永远不能被意识所领会。荷尔林通过对判断与自我意识的批判试着在一切思考关系以外设定一个"存在"。

  • 标签: 荷尔德林 费希特 德国唯心主义 绝对自我 《判断与存在》
  • 简介:车文博教授几十年如一日,长期致力于弗洛伊主义在中国的文献翻译、学术研究、人才教育和知识传播工作,始终投身于中国理论心理学的辛勤探索和耕耘。在人们思想观念还较为保守封闭的年代,车教授就敢为人先、勇于面对学术“禁区”,在中国最早研究弗洛伊

  • 标签: 弗洛伊德主义 中国 主编 学术研究 理论心理学 文献翻译
  • 简介:作为运气均等主义理论——当代平等理论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最为著名的代表,罗纳德·沃金将运气分为“原生运气”与“选项运气”,并认为可以通过虚拟保险市场这种思想试验将原生运气转化为选项运气。实际上,沃金对选项运气与原生运气的区分是不合理的,同时沃金通过虚拟保险市场将原生运气转化为选项运气的努力亦是不成功的。虽然如此,原生运气和选项运气仍是运气均等主义理论的重要分析概念。

  • 标签: 资源平等 运气均等主义 原生运气 选项运气 虚拟保险市场
  • 简介:党中央提出要全面推进以法治国,同时也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古代儒家的社会治理思想包括道德引导、礼乐约束、法律治理三方面,这种体系性的社会治理观念,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思想借鉴。

  • 标签: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道德引导 礼乐约束 法律治理
  • 简介: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学的核心。近代以来,许多学者用逻辑分析的方法解仁,把仁解释成全之名,这样的解释一方面把仁只作为道德日来看待,降低了仁与天人会通的精神品格;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仁之内涵的空泛,从而不能让人真正体认到仁的真精神。考诸先贤论仁之精要,依据《论语》之文本,可知孔子之仁实有体有用,其体本于性与天道,其用即同情之心、感通之心,必统其全体大用,乐行不息,始可识得仁之精义。

  • 标签: 全德之名 体用
  • 简介:"一画"属于易学哲学的专用范畴。布颜图、戴乾认为古代画理、画论都是从太极"一画"本体理论中发展而来。变易、神知、感而遂通之理为文学、诗赋、书画等艺术的审美创作体验提供了开放的审美心理依据。画家必须慎守《周易》的精诚之道,勤劳谦虚,专心积累,戒骄戒躁。

  • 标签: 画学 易道 一画 太极 变化 感而遂通
  • 简介:”字在先秦文献中有“性质”、“属性”义。传本《易传》除大量带有德性内涵的“”字外,还保留了“”的“性质”、“属性”义,如“蓍之”、“卦之”、“阴阳合”、“神明之”、“杂物撰”、“和顺于道德”等。准确理解《易传》上述命题的意蕴,应将“”之“性”义作为重要的参照。

  • 标签: 《易传》 神明
  • 简介:20世纪后半期,人类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摆脱人类生存的困境,走向具有生态持续性的文明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实践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试将孔子和泰·本顿的生态观加以比较,求同存异,发掘其中蕴含的积极因素。两者在对自然的解读上,强调自然的客观实在性,重视自然的内在价值和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阐发人与自然的息息相关性和密不可分性,强调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强调合理地支配和有限地利用自然,承认自然的极限。这些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标签: 生态观 适应自然 人与自然关系 自然资源的利用
  • 简介:儒家是要成的。儒家为什么要成?这就是儒家之所以为儒家的精神动力问题,从心理学看则是动机问题。儒家成的精神动力源于孔子“以配天”的天命思想。“以配天”的思想一方面为成找到了外在本原依据,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人的主体性。但面对天不应的现实,孔子虽然以盲目命来化解,但儒家的成内在合理性毕竟受到怀疑。先素儒家通过“时”来化解这种质疑。后儒则逐步从外在预设向个体内在、本然性方面转换,逐步形成了以张载为代表的人的内在本原成观。虽然如此,面对成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外在的盲目命思想一直保留下来。这样内在本然成动力和外在“际命”化解的思想从内外方面使儒家成动力得以维系和作用。

  • 标签: 儒家 成德 精神动力 心理学
  • 简介:庄子通过对畸人形象的塑造,提出了这样一个思想:外形不足贵,真正值得我们追求的应当是内在的大德,一个人只要有超出常人的大德,形体上的残缺和丑陋也会被人遗忘,甚至产生畸人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这就是所谓"形残全"的观念。庄子这一观念对于中国后来的文学与书法等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文学重在追求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还是书法艺术重在追求气韵生动和神采韵味,都可以看作是在庄子"形残全"观念影响下的产物。

  • 标签: 庄子 形残德全 言意关系 形神关系 艺术韵味
  • 简介:建筑设计与"民主"的联系,早在2500年前的古希腊城邦时代便可寻见。近代以来,美国下议院的设计呈现出一种非君主化的"平民"秩序;十八九世纪欧美国家议会建筑,正是其代议制民主政体通过建筑展现的政治宣言。20世纪由包豪斯掀起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高潮,也是其民主化追求的体现。"谟克拉西"的概念伴随着现代性而产生,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跳出概念束缚,展现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多义性,以致它在事实上开启了现代主义建筑的自我革新运动——新现代主义。

  • 标签: 建筑 民主 议会 舆论 现代主义
  • 简介:青岛式建筑的代表——总督官邸(现为青岛近代历史博物馆)在建筑风格上呈现出独特的技术美学特征,即折衷之美、材料之美、色彩之美、功能之美和生态之美。分析评述式建筑的美学表现,目的在于学习借鉴外来先进的设计理念,以增强民众的多元化审美能力,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的审美水平,并对建筑设计师的设计方向加以引导。

  • 标签: 总督府官邸 美学 德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