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4 个结果
  • 简介:2006年1月12—14日,由中国传媒大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共同主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教席北京国际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来自保加利亚、摩洛哥、阿联酋、哈萨克斯坦、德国、芬兰6个国家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信息传播领域和性别研究领域的教席主持人及国内12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与媒体业界精英共襄盛会。60余位与会者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在促进教席合作、推动媒介和女性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热烈探讨。

  • 标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北京办事处 中国传媒 女性发展 国际论坛 媒介
  • 简介:媒介的发展进步不断超越人类的想象力,呈现出持续的爆发态势。未来的媒介如何发展,智能社会如何建立与运行,知识形态的转他与媒介发展的异化,社会结构的变革与传播权利的配置,量子通讯技术的开发运用,等等,都在不同程度地挑战人类的幻想力。为此,剖析媒介发展的历史脉络,揭示人类传媒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梳理人类文明与媒介文明的关系,展望未来媒介的发展,无疑特有助于把控人类艾明的发展形态与动向。

  • 标签: 媒介文明 传播权利 规律与趋势
  • 简介:共青团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充当青年与其他社会要素之间形成和谐关系的媒介,主要包括执政党与青年之间的媒介、青年人群互相之间的媒介、青年与社会之间的媒介、以及青年与和谐社会合格主体之间角色转换的媒介.

  • 标签: 共青团 青年 和谐社会 媒介作用
  • 简介: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了一系列新的伦理问题,如人际疏离、道德冷漠、隐私威胁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等。引发这些新的伦理威胁的根源当然包含新媒介技术自身的特点,但更多的是作为技术主体的人自身的问题,如何建立新媒介时代的新道德,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本文认为,媒介的终极目的是服务于人类和社会,新的媒介道德必须能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

  • 标签: 媒介技术 新媒介 道德 伦理
  • 简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碎片化对大学生媒介素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前信息碎片化在传播平台和传播内容上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控制能力和运用能力方面表现出严重不足。因此,高校应该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构建有效的评价机制,从而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

  • 标签: 信息碎片化 大学生 媒介素养教育
  • 简介:信息化时代媒介深刻影响着未成年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因此,提高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已成为全社会的一种责任。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推行电视、游戏分级制度,借鉴国外媒介素养学校教育成熟模式,加强对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的引导等路径来实现未成年人媒介素养的提高。

  • 标签: 未成年人 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 实施路径
  • 简介:本文所关注的问题是美国司法和学术界如何在大众传播时代思考和保护言论自由。通过对RedLion案和Tornillio案判决以及学界相关讨论的分析与梳理,本文指出美国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言论自由思考模式:“街头发言者”模式和“基于媒介”模式。这两种模式之间最根本的分歧在于对大众媒体身份的认定:究竟是将其视作一个特殊的“发言者”还是人们交流与传播的“媒介”?面对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本文通过时RedLion案后一系列涉及广播、有线电视和互联网(因特网)的判决的分析,指出“基于媒介”模式最终成为最高法院的选择。在这一模式下,无论是广播、有线电视还是新兴的互联网,其身份都首先被认定为“媒介”而非“发言者”。在此基础之上,最高法院在具体个案中采取了“基于媒介”的分析进路,即主张应根据不同媒介的属性来适用不同的言论自由标准和原则。最后,本文试图勾勒出言论自由在网络时代可能的发展趋势。在“基于媒介”模式下,由于互联网所具有的高度“可规制性”,言论自由斗争的中心和战场会逐渐转向作为媒介和技术情境的互联网上,对言论媒介的规制和控制将会日益影响甚至主宰言论自由的未来。

  • 标签: 言论自由 大众传播 基于媒介
  • 简介:在美国司法部决定起诉微软之后,人们关心的大都是微软的命运,或至多是微软案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意义。联邦法院的一审判决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但人们很少注意地区法院的法官在审理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而正是这些行为给判决在上诉时带来很大的麻烦。托马斯·杰克逊(J.Jackson)是一位很有个性的法官。但可能是因为求名心切,他在审理过程中秘密接受了大量媒体采访,表达了他个人对微软案件的看法。在这些采访被刊登后.虽然杰克逊法官成了新闻人物,但他的判决却受到了华盛顿特区上诉法院的责难。杰克逊法官的行为可能在我们看来是无关紧要的——至少没有证据表明他接受了贿赂或和当事人有任何“人情”关系.但它们受到了美国司法界非常认真的对待,因为它们直接影响了个案的司法公正。如何实现司法公正和对法官个人的公正?如何处理法官、媒介和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法官不宜成为“包公”式的新闻人物?对于这些问题,上诉法院的以下判决为我们提供了美国的经验与启示。

  • 标签: 美国 《合众国法官行为准则》 法官 司法不端行为 司法公正
  • 简介:陈晓洁在《齐鲁学刊》2012年第2期撰文认为,文学与媒介的关系是文艺学研究的学科增长点,也是文学与传播学交叉融合的突破口。引入媒介的维度使文学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存在,把文学从线性循环的二维平面结构提升为三维立体式的交互结构。从静态分析来看,文学传播媒介并非单一的、固定的所指,

  • 标签: 传播媒介 平面结构 静态分析 交互式 文学 动态
  • 简介:《读书》杂志1999年第5期发表了张西明的文章《英国最有名的黑人是谁》。文章介绍了几年前一名黑人青年被几名白人残忍杀害后,英国新闻媒介对此事进行的调查分析,以及各大传媒借助此事对英国社会长期积淀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进行无情的揭露,对内阁、议会、法庭、警方、学校、社区管理等等进行的强烈抨击,在英国社会中掀起了一阵阵狂涛。作者认为:此事"整个过程折射出了当代英国新闻法治的全部精魂,那就

  • 标签: 新闻媒介 监督者 英国社会 预警 调查分析 文化问题
  • 简介: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由《萌芽》杂志主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引发“80后”文学现象后,经由媒体的不断报道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与讨论,“80后”现象进入人们的视野,“80后”这一群体被贴上了诸多负面的标签,而最近的汶川大地震后媒体上出现了很多对“80后”的表扬和赞美,“80后”的媒介形象经历了由大批判到盛赞的逆转,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认为加之于“80后”群体上的标签是一种刻板成见,是媒体和社会的倭化使然,不应以一个统一的框架去定义和概括他们。

  • 标签: “80后” 媒介形象 刻板成见 倭化
  • 简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推陈出新广为普及,网络信息的海量传播,使得大量社会负面信息便捷地充斥于新媒体,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展开带来了挑战。抵御新媒体负面信息所带来的副作用,需要提高全民的媒介素养。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一项新的庞大的系统工程。

  • 标签: 新媒体 负面信息 媒介素养教育 价值观 大学生
  • 简介:媒介素养是指“人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在中国有将近20年的研究历史。随着网络的出现,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新的情况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媒介素养理论在自媒体背景下,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特别是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且心智发育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他们是自媒体使用的主力军,尤其需要相关的媒介素养知识和教育。

  • 标签: 媒介素养 大学生 选择能力 自媒体 理解能力 质疑能力
  • 简介: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的纽带,是社会最为显著的一个文明标签。在现代社会,文化主要通过媒介加以传播扩散。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播媒介的出现和发展,传统文化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传统文化模因的叙事与传播在新媒体技术语境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表现为叙事主体的多元化调整、叙事方式的交互式转换、叙事符号的全觉式呈现等叙事特征。从跨媒介叙事入手,建构起跨媒介叙事的新传统文化形态、推动跨媒介叙事的移动新媒体场景入口建设、开发跨媒介叙事的核心文化资源,是有益于传统文化发展的新路径。

  • 标签: 传统文化 模因 新媒体 跨媒介叙事
  • 简介:自媒体作为典型的媒介传播正在以一种前所未见的技术力量深刻地塑造着后传统社会的生态与情境,并将人类带入了微政治的全新时代。微政治不是传统的阶级政治,它是以网络传媒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力量嵌入并塑造的社会;是将普通人的日常事务纳入政策关切,从而带来治理结构转型的一场政治社会运动。微政治也对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变迁提出了挑战。

  • 标签: 微政治 自媒体 媒介传播
  • 简介:本文从特点和趋势两个部分对国外媒介性内容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特点包括兼顾内容分析和影响研究;研究结论各有不同;所研究的媒介对象涉及广泛;研究方法完善且多样。其趋势包括针对青少年和女性的研究增多;在青少年影响研究中引入亲子交流的变量,探讨干预和矫正措施;有关性越轨行为的研究在增加。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国内在最主要的媒介性内容实证分析和影响研究方面还相对缺乏,这既是国内研究的不足,也是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 标签: 媒介性内容 青少年影响 研究趋势
  • 简介:2009年台湾"八八"水灾,数以万计的灾民沉浸在台风所带来的伤痛中。大陆同胞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同根同祖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超越了一切。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时,

  • 标签: 孙中山研究 媒介作用 学术交往 两岸 2009年 2008年
  • 简介:20世纪30年代,“摩登女郎”开始大量涌现,成为上海都市文化的符码之一。各类报刊刊载了数十篇关于“摩登女郎”的讨论文章,几乎众口一词地对其大加贬斥。而“摩登女性”是一个立体多维的概念体系,其形成原因并非30年代社会媒介所以为的“来源于英文modem的音译”这般简单,而是充满了丰盈复杂的内涵和外延,很有可能受到日本“摩登女”概念的影响。这数十篇文章,从家庭职能、传统妇德、两性关系、国民责任等方面展开对摩登女性的声讨和规训,发表各自对于理想的、“真正的”摩登女性的想象与期待。然而摩登女性的概念和实际状况都是复杂难言的,社会媒介对她们的期待和要求带有许多虚构成分,摩登女性自身则在社会媒介众声喧哗的裹挟下,近于湮没无声。

  • 标签: 摩登女性 日本“摩登女” 社会媒介 30年代 女性解放
  • 简介: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局限就是政治权力的普遍化能力不够。权力普遍化意味着权力可以借助媒介符号在不同处境中面临不同的模式时,坚持相同的意义,并可以得出相同或相似的结论,其结构条件包括:意义框架的普遍化与惩罚期待的普遍化。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央政府难以有效监管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极易扭曲中央政令与法令,造成社会不稳定。只有法治才能通过具有普遍可能性的司法救济提供信息支持,实现普遍化的惩罚期待,克服信息不对称。但权力在依赖法律结构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同时,也必须接受其意义框架的制约,为避免这种制约。权力对于法律采取一种欲拒还迎、割裂“合法一非法”二元规则化的工具性策略.致使法律也无法为权力提供功能支持。

  • 标签: 权力媒介 权力 暴力 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