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76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四联疗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替硝唑+枸橼酸铋钾)和对照组36例(标准三联疗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分别观察两组病人溃疡治愈率和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病人溃疡治愈率和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疗程短等优点。

  • 标签: 四联疗法 幽门螺杆菌阳性 消化性溃疡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埃索美拉唑和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86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埃索美拉唑)和对照组(奥美拉唑)各43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70%和Hp根除率86.05%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9.77%和Hp根除率74.42%(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根除幽门螺杆菌及溃疡愈合的效果优于奥美拉唑,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埃索美拉唑 奥美拉唑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Hp(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接受益生菌与序贯疗法联合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Hp相关性胃炎患者100例,时间为2016年3月20日-2016年8月21日,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分别给予序贯疗法和序贯疗法联合益生菌治疗,对比2组治疗结果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Hp相关性胃炎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几率(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几率(24.00%),P<0.05;2组Hp相关性胃炎患者Hp根除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Hp相关性胃炎患者接受益生菌与序贯疗法联合治疗,可以促进其症状的缓解,将Hp根除率提高,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应用。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益生菌 序贯疗法 胃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电休克治疗时对血常规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47例,均给予电休克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常规参数变化情况,并评价治疗前后阴性症状及阳性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均高于治疗前,阴性症状评分、阳性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血常规参数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电休克治疗时,会提高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考虑与治疗方式的应激反应相关,但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缓解患者病情。

  • 标签: 电休克治疗 精神分裂症 血常规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傅立叶域OCT测量正常青年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正常值。方法用RTvue100-2OCT的MM6扫描模式对18~40岁的正常人55例受试者双眼黄斑区进行检测。结果黄斑各区视网膜厚度与左右眼无关(P>0.05),男女黄斑各区比较除内环上方及内环颗侧有统计学意义,其它各区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视力水平密切相关,建立正常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标准值利于为黄斑疾病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相干光学断层扫描 ?黄斑 ?视网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理气和胃汤联合西医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观察组给予理气和胃汤联合西医三联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三联疗法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复发率好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西医三联疗法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理气和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溃疡的临床效果较好,并有助于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胃溃疡 理气和胃汤 幽门螺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加味六君子汤合三联疗法辨证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4年4月到2015年12月间接收的40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按照随机序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三联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加味六君子汤合三联疗法辨证治疗,观察两组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味六君子汤合三联疗法辨证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良好,对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因而值得我们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 标签: 加味六君子汤 三联疗法 辨证治疗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患者应用不同四联疗法治疗的疗效。方法我院2016年8月到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胶体果胶铋四联疗法治疗,试验组使用胃铋镁四联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治疗总有效率,并比较两组症状缓解时间。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试验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早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患者应用胃铋镁四联疗法治疗的效果较好,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胃溃疡 四联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讨肺炎患儿中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和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受检儿童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4ml,观察血小板参数和D-二聚体数值变化。结果(1)血小板参数变化中,肺炎急性期与对照组比较,除MPV外其他血小板参数,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2)D-二聚体数值变化中,肺炎急性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肺炎患儿血小板参数和D-二聚体数值的数据变化显示肺炎患儿存在血液粘度增高。

  • 标签: 肺炎患儿 血小板参数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到2015年9月间接收的40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的研究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对Hp不根除,观察组患者对于Hp根除,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根除Hp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高于不根除Hp的对照组65%,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除Hp对于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影响积极,对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根除幽门螺杆菌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临床疗效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应用四联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间收治的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患者120例,根据随机双盲试验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进行三联疗法,观察组患者进行四联疗法,参考世界卫生组织胃溃疡治疗效果进行疗效评价和幽门螺杆菌感染转阴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观察组幽门螺杆菌完全根除57例,根除率为95.0%,对照组幽门螺杆菌完全根除42例,根除率为70.0%,观察组的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60例患者痊愈21例,显效21例,无效2例,对照组60例患者痊愈11例,显效18例,无效12例,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0.0%,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患者采用四联疗法治疗,临床效果明显,可有效提高幽门螺杆菌的转阴率,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应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 标签: 四联疗法 幽门螺杆菌 胃溃疡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总结经验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将2014年7月—2016年7月我科收治的13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甲硝唑治疗,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及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均较满意,可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用药。

  • 标签: 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 三联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序贯疗法与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予以分析和探讨。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幽门螺杆菌阳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6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三联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新序贯疗法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幽门螺杆菌阳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采取新序贯疗法效果十分显著,且不容易产生不良反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对于促进恢复患者的健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 标签: 新序贯疗法 三联疗法 幽门螺杆菌阳性萎缩性胃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将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予奥美拉唑20mg,每天2次,口服,阿莫西林1.0g,每天2次,甲硝唑0.4g,每天2次,观察组予埃索美拉唑20mg,每天2次,口服,克拉霉素0.5g,每天2次,左氧氟沙星0.2g,每天2次。连续治疗10d,停药4周后复查内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96.0%、对照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7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Hp根除率92.0%、对照组治疗后Hp根除率7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疼痛缓解率96.0%、对照组治疗后疼痛缓解率70.0%,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可以提高疗效,安全性好。

  • 标签: 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阳 埃索美拉唑 三联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艾普拉唑四联疗法初次治疗及补救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初次治疗和补救治疗分为对照组(补救)和试验组(初次)各10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艾普拉唑四联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且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结论艾普拉唑四联疗法初次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效果显著,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艾普拉唑四联疗法 初次治疗 补救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果胶铋与阿莫西林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10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根据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者单用阿莫西林治疗,研究组在其基础上联合应用果胶铋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幽门螺杆菌(Hp)清除率。结果治疗14d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48/52),Hp清除率为75.00%(39/52),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92%(40/52),Hp清除率为61.54%(32/52),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果胶铋与阿莫西林能有效提高Hp清除率,疗效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果胶铋 阿莫西林 幽门螺杆菌 慢性萎缩性胃炎 Hp清除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联用枳实消痞汤、西医三联方案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对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80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使用单盲法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三联方案进行治疗,研究组给予枳实消痞汤联合西医三联方案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幽门螺杆菌清除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幽门螺杆菌清除率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对比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用枳实消痞汤、西医三联方案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对临床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枳实消痞汤 西医三联方案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瑞巴派特与泮托拉唑对于幽门螺杆菌阴性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幽门螺杆菌阴性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瑞巴派特与硫糖铝治疗,研究组给予瑞巴派特与泮托拉唑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对幽门螺杆菌阴性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采用瑞巴派特与泮托拉唑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降低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瑞巴派特 泮托拉唑 幽门螺杆菌阴性 慢性糜烂性 胃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红细胞及血小板参数改变情况。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收治的82例OSAS老年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将其分为轻、中、重三组,选择健康的老年男性20例为对照组,比较RBC、RDW、Hct、PLT、PDW、MPV水平。结果RBC对照组低于其他三组,轻度组低于重度组;Hct中、重度组高于其他组,重度组高于中度组;四组RBW、PDW、MPV水平依次升高,重度组PLT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和血小板参数改变对预防OSAS患者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红细胞 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低管电流(17mAs)设置下,管电压及是否自动控制设置对低剂量胸部CT扫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行低剂量胸部CT检查的患者180例,根据检查时参数设置的不同分为4组。对所有扫描图像采用全模型迭代重建(IMR)。比较4组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结果4组肺窗、纵隔窗IMR图像评分,IMR图像的SNR及辐射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肺窗、纵隔窗IMR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C组,C组高于D组(P<0.05);A、B、C、D组IMR图像的SNR值依次降低,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辐射剂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最高,D组最低,与其余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电流17mAs时,采用管电压100kV、自动曝光控制扫描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且辐射剂量较低。

  • 标签: 多参数设置 低剂量胸部CT扫描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