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随着临床上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病率的增加,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有效的防治措施.目前,已就此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而动物实验研究的基础和起点是建立一种可严格控制的生理指标,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同时能与人脑梗死相似的脑缺血动物模型,这直接关系到动物实验研究的科学和指导意义.由于大脑中动脉(MCA)是临床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易患部位,因此,国内外学者对大鼠由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所致的脑缺血动物模型进行了大量研究,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大鼠MCAO模型的建立已经逐渐成熟,作者就几种大鼠MCAO常用模型建立的原理、方法、用途及其优缺点作一综述.

  • 标签: 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动物实验研究 缺血性脑血管病 大鼠 发病机制 防治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结节增生的CT和MRI表现,评价肝结节增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经病理证实的16个肝结节增生病灶的CT及MRI影像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CT检查3例,MRI检查5例,同时做了CT及MRI检查8例。16例均为单发病灶,CT及MRI均检出病灶,7例伴有中央瘢痕。CT平扫低密度10例,等密度1例,2例可见更低密度瘢痕。MRI平扫10例T1WI呈稍低信号,3例T1WI呈等信号,13例T2Wl均呈高或稍高信号,5例可见T1WI低信号、T2Wl高信号瘢痕。所有病灶实质区动脉期均明显强化,4例瘢痕延迟强化。结论CT及MRI对肝结节增生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肝脏 局灶性结节增生 磁共振成像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筛板一直被认为是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轴突发生损伤的初始部位,观察筛板的形态学改变有助于认识青光眼的病理机制。以往研究结果显示筛板缺损与青光眼进展相关,但两者的因果关系和作用机制并不清楚。本文指出相干光层析成像术发展,首次揭示了青光眼筛板缺损可以平衡跨筛板压力梯度,从而起到延缓或终止青光眼视神经损伤进展的作用,该发现为跨筛板压力梯度学说在青光眼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了直接的临床依据,深化了临床对局筛板缺损与青光眼进展的认识,从另一角度阐述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为该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华眼科杂志,2020,56:17-20)

  • 标签: 青光眼,开角型 视盘 视神经疾病 眼内压 颅内压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肝脏结节增生,对其的价值评价主要是通过CT和MRI简称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我们通过实际的回顾以往的这方面的临床病例。通过实际的检查CT和MRI的临床表现。然后在根据其主要的临床影像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其中根据影响资料显示其中19例病灶呈现分叶状肿块,具体的表现在直径在2-10厘米,平均在3.5厘米。CT在进行扫描其中有9例是等密度,7例是低密度。增强扫描主要是用于动脉,进而病灶明显加强。其中密度比较高的有7例,等密度的有9例。高密度的有5例。MRI在进行实际的扫描其中10例呈现T1比T2信号大,同时在增强动脉呈现比较大的强化。另外的4个病灶中央伤疤也进行延时强化。结论对于FNH的影响学主要的表现为动脉期的均匀强化,门脉期以及实质呈现高密度或者是等密度,延迟强化有助于与肝细胞癌、肝腺瘤及肝血管瘤鉴别。

  • 标签: 局灶性 结节性增生 CT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肝结节增生的螺旋CT表现和价值。方法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切片证实为肝结节增生,术前经螺旋CT平扫与动态增强扫描病人13例。结果13例病人病灶呈多叶状或单发结节状肿块。肿块直径2.0-7.5cm,平均4.85cm,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其中9例,病灶中部有星芒状更低的密度区,4例炳直径大于5.2cm。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9例病灶强化明显,密度高过肝实质,4例轻度强化。病灶中央更低密度区都无强化。静脉期病灶密度稍有下降。9例略高于或等肝实质。4例低于肝实质。延迟期病灶密度进一步降低,6例略高或等于肝实质。6例低于肝实质,6例显示中央瘢痕,6例延迟强化。结论本病典型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描以“快进慢出”为其特点。它的中央星状斑痕为其重要影特点。螺旋CT增强显示中央班痕征是诊断本病重要依据。

  • 标签: 肝局灶结节性增生 螺旋CT增强扫描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研究肝脏结节增生,对其的价值评价主要是通过 CT 和 MRI 简称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 方法: 我们通过实际的回顾以往的这方面的临床病例。通过实际的检查 CT 和 MRI 的临床表现。然后在根据其主要的临床影像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其中根据影响资料显示其中 19 例病灶呈现分叶状肿块,具体的表现在直径在 2-10 厘米,平均在 3.5 厘米。 CT 在进行扫描其中有 9 例是等密度, 7 例是低密度。增强扫描主要是用于动脉,进而病灶明显加强。其中密度比较高的有 7 例,等密度的有 9 例。高密度的有 5 例。 MRI 在进行实际的扫描其中 10 例呈现 T1 比 T2 信号大,同时在增强动脉呈现比较大的强化。另外的 4 个病灶中央伤疤也进行延时强化。 结论: 对于 FNH 的影响学主要的表现为动脉期的均匀强化,门脉期以及实质呈现高密度或者是等密度,延迟强化有助于与肝细胞癌、肝腺瘤及肝 血管瘤鉴别。

  • 标签: 局灶性 结节性增生 CT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研究肝脏结节增生,对其的价值评价主要是通过 CT 和 MRI 简称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 方法: 我们通过实际的回顾以往的这方面的临床病例。通过实际的检查 CT 和 MRI 的临床表现。然后在根据其主要的临床影像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其中根据影响资料显示其中 19 例病灶呈现分叶状肿块,具体的表现在直径在 2-10 厘米,平均在 3.5 厘米。 CT 在进行扫描其中有 9 例是等密度, 7 例是低密度。增强扫描主要是用于动脉,进而病灶明显加强。其中密度比较高的有 7 例,等密度的有 9 例。高密度的有 5 例。 MRI 在进行实际的扫描其中 10 例呈现 T1 比 T2 信号大,同时在增强动脉呈现比较大的强化。另外的 4 个病灶中央伤疤也进行延时强化。 结论: 对于 FNH 的影响学主要的表现为动脉期的均匀强化,门脉期以及实质呈现高密度或者是等密度,延迟强化有助于与肝细胞癌、肝腺瘤及肝 血管瘤鉴别。

  • 标签: 局灶性 结节性增生 CT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结节增生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学表现,以提高CT诊断的准确。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8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9例肝脏结节增生的患者,其中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3例由超声引导下穿刺证实。结果CT平扫呈略低密度7例,呈等密度2例;CT增强扫描结果显示,动脉期病灶均明显强化,5例为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的强化程度下降,2例患者与肝实质密度相等,7例患者则略高于肝实质密度;其中4例患者延迟期出现中央瘢痕轻度强化。结论CT平扫以及增强扫描能够诊断肝脏结节增生,在临床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CT影像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脏结节增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在我院经超声造影检查发现并经病理证实的肝脏结节增生患者20例,对其超声造影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动脉期18例病灶呈“轮辐状”增强,2例病灶呈整体增强;延迟期17例病灶中央或偏心出现瘢痕的征象,3例病灶边缘见包膜样强化征象。结论肝脏结节增生在超声造影检查中具有特征表现,诊断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造影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 简介:目的探讨老龄大鼠脑缺血周围DNA损伤特点.方法应用HE染色、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标记、原位分子杂交、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分别对缺血4、24h和5d组大鼠脑组织中坏死细胞、凋亡细胞、p53mR.NA、p53蛋白阳性细胞密度及空间分布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不同时间点病灶周围每高倍视野TUNEL、p53蛋白、p53mRNA的阳性细胞数分别为4h:8.0±1.5、25.1±2.6、10.3±1.9;24h:20.5±2.4、60.0±4.8、22.0±1.8;5d:2.1±0.4、3.6±1.4、3.5±0.8.p53基因主要在形态完整和可逆损伤细胞中表达、分布范围较TUNEL细胞广泛.结论脑缺血后,缺血周围DNA损伤区大于凋亡区,p53基因表达范围可能代表病理意义上的半暗带;p53主要发挥DNA修复作用.

  • 标签: 脑缺血 DNA损伤 P53基因 半暗带 HE染色法 原位末端标记法
  • 简介:目的:评价伸爪试验是否为一种客观评价小鼠脑缺血后慢性神经功能变化的方法。方法:在伸爪试验盒内,训练小鼠通过0.5cm窄缝用左侧前肢抓取食物;3周后,以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诱导脑缺血,继续观察4周内伸爪抓取食物的成功率,并与经典的转角试验、神经症状评分和斜板试验比较。实验结束后,观察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元密度。结果:小鼠脑缺血后,抓取食物的成功率下降,转角试验的右转百分率增加,神经症状评分增加.斜板滞留角下降.斜板滞留角在脑缺血后5天恢复,其他3个指标在4周内都有娩著变化。脑缺血4周的脑梗死体积增加,皮层、海马CA1区以及纹状体神经元密度下降。结论:伸爪试验是一种客观、稳定的指标,可用于评价小鼠脑缺血后慢性神经功能变化。

  • 标签: 小鼠 局灶性脑缺血 慢性损伤 症状 神经功能 伸爪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化性肺炎的CT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0例机化性肺炎的CT特点。结果30例皆位于胸膜下,16例相应胸膜异常,4例类圆形,26例不规则形,30例密度不均,6例有小支气管像,4例有小空洞,12例边缘模糊,14例周围毛刺或索条,16例支气管血管束异常,8例病灶内低密度,8例肺间质改变,8例纵隔淋巴结肿大,2例有卫星。结论机化性肺炎CT有一定的特点,不典型机化性肺炎与周围型肺癌,肺结核鉴别有一定困难,需病理诊断支持。

  • 标签: 肺炎 CT影像
  • 简介:摘要节段肾小球硬化(FSGS)以节段分布的肾小球硬化及足细胞的足突融合为特征,是儿童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已在FSGS患者中定位超过30个致病基因,为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在其发病机制中提供了证据。现将FSGS的常见致病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致病基因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 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脑损伤后脑微循环障碍变化规律,为临床改善脑损伤后脑微循环障碍,治疗脑缺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1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9)和脑损伤组.损伤组按伤后不同观察时相点又分为8个亚组,每亚组9只。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急性脑挫裂伤模型。每组6只行内源过氧化物酶(EPOD)组织化学染色、脑含水量测定,并进行图像分析。余3只电镜观察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1)脑损伤后30min伤区可见出血.伤区内无血管染色.伤区周围存在微无血管区。微无血管区的存在持续至伤后3d。(21脑损伤后30min微血管面密度明显下降,伤后2d达到高峰,直到伤后7d才有所恢复.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3)脑损伤后30min微血管平均光密度明显下降,伤后24h、2d回升,3d再次下降,至7d仍未恢复正常。(4)脑损伤后30min,微血管内皮细胞有轻度受损迹象,伤后2h毛细血管腔内有微绒毛形成.伤后6h微绒毛增多。伤后12h~3d毛细血管腔明显狭窄。结论EPOD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能准确反应脑损伤后脑微循环的改变。脑损伤后即发生脑缺血改变,而脑缺血的发生源于脑损伤后脑微血管结构的破坏和微循环灌注不足。

  • 标签: 颅脑损伤 微循环 内源性过氧化物酶
  • 简介:目的通过对肺磨玻璃影(GGO)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外科治疗结果的分析,探讨肺GGO的最佳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表现为肺GGO病变35例。对肺GGO的cT影像、手术方式、病理、手术时机的选择进行分析。结果接受手术治疗23例,局部肺切除7例,肺叶切除16例,均无淋巴结转移。手术病例中恶性病变占74%(17/23),〈2个月手术和≥2个月手术病例恶性病变发生率分别为60%(9/15)和100%(8/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未手术病例中,7例坚持抗炎治疗直至病变吸收、消失,最长1例治疗6周。2例未经继续治疗,CT随诊发现病灶消失。2例病灶无变化继续随诊,1例病灶增大家属拒绝手术探查。手术病例随诊6个月至5年,无复发或转移。结论单纯型癌GGO可行肺局部切除或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探查,混合型GGO需考虑行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

  • 标签: 肺肿瘤 诊断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脏急性梗死的临床发病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例肾脏急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持续腰腹痛、或伴有呕吐,行泌尿系彩超检查及腹部增强CT检查。结果2例患者双肾彩超均未发现异常,血常规提示WBC不同程度增高,行腹部增强CT检查见肾脏不增强,可确诊。结论肾脏急性梗死临床发病率低,缺乏临床特异性体征,容易误诊,及时行腹部增强CT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

  • 标签: 肾脏,局灶性梗死,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结节增生的CT和DSA诊断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肝脏结节增生患者的CT和DSA资料,共5例患者,对患者进行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使用双臂DSA进行肝动脉造影检查。分析CT和DSA检查结果特征。结果CT平扫时影像密度略低,CT值为62-69Hu,边界清晰,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时,动脉期强化明显(CT值为110-113Hu),强化程度不均,病灶影像呈条状或者放射状。门脉期密度改变(CT值为95-141Hu)。延迟扫描可见阴影低密度,强化。DSA显示均由肝动脉供血,表现为血供丰富的特点。动脉期肝动脉显示粗、曲状,规则分布,放射状,无血湖。实质期病灶染色均匀,中心呈放射状,无分隔阴影,边界清晰。静脉期病灶染色均匀,延迟排空明显,引流静脉阴影清晰,无动静脉瘘。结论肝脏结节增生的CT和DSA表现特征明显,二者联合检查肝脏结节增生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建议采取MRI或者核素检查辅助诊断。

  • 标签: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CT检查 DSA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肾梗塞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总结2例急性肾梗塞的临床诊治经验,并结合文献对急性肾梗塞的临床疗法疗效进行分析.结果经解痉止痛和经静脉抗凝治疗,2例患者疼痛缓解,随访复查局部肾梗塞仍存.结论急性肾梗塞的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临床诊断中需提高对肾梗塞的认识.

  • 标签: 急性局灶性肾梗塞 丹参 低分子肝素 CT检查 肾血管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