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当王安忆在好几个场合要和张爱玲“划清界线”的时候,我们最先想到的是美国新批评第三代人物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在王安忆那里存在吗?或许是的,因为对于任何一个热爱市俗生活的小说家而言,张爱玲那精致细腻的笔触是她们的噩梦。

  • 标签: 王安忆 张爱玲 小说 现代主义 浪漫主义
  • 简介:许子东在《读书》2011年第12期上刊登同题文章,文章认为,作者之所以研究张爱玲,就是关注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探讨张爱玲与二十世纪中文文学发展的关系。过去二十年。两岸三地对张爱玲的评论,看似十分热闹,

  • 标签: 文学史意义 张爱玲 《读书》 文学发展 二十世纪 两岸三地
  • 简介:张爱玲和电影的渊源众所皆知,她与戏剧——尤其是传统戏剧——的关系其实一样耐人寻味。在绍兴戏《华丽缘》伧俗的舞台上,她看出男女相悦的素朴真情;乱世的《倾城之恋》,不过像是胡琴的几个过门,拉来拉去又回到了人间原本的调门。而在文明陷落后,只有蹦蹦戏花旦凄厉高亢的声腔,依然回荡在宇宙洪荒之间。

  • 标签: 张爱玲 《金锁记》 京剧 京戏 《倾城之恋》 传统戏剧
  • 简介:根据张爱玲小说《金锁记》、《怨女》改编的京剧《金锁记》即将公演。笔者有缘先行拜读剧本以及剧场设计文案。从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怨女》中的柴银娣再到京剧中的曹七巧,固然三者各有独立自足的形象及生命意涵,然而由小说、剧本彼此“文本互涉”的关系观之,三者皆以怀具多重幽恨的“怨女”形象为核心,由张爱玲的创作(《金锁记》中、英文版)、改写(《怨女》英、中文版),直至王安祈教授、赵雪君同学两位编剧重构情节人物、转换艺术手法,从《金锁记》“前世”迤逦以至京剧中“今生”,此一创作之链似可视为“怨女”的三阶段书写及展演,是七巧形象的再现与重塑。

  • 标签: 张爱玲小说 书写 《金锁记》 《怨女》 曹七巧 艺术手法
  • 简介:香港话剧团《倾城之恋》曾巡演多处.包括2006年5月演出于北京首都剧场、2005年10月演出于上海话剧芝术中心艺术剧院。该剧由毛俊辉导演.梁家辉、苏玉华、刘雅丽主演。主演梁家辉以剧中范柳原一角.获得2006年第十六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本刊特转载两文以飧读者。

  • 标签: 《倾城之恋》 张爱玲 戏剧表演艺术 话剧团 演出
  • 简介:<正>本世纪上半叶的上海,无论从时间上、空间上看,都处于一个历史的交汇点上。在历史的纵向座标上:封建文化和现代文化在这里交战、并存、更替;在时代的横座标上:中国的民族文化和西方的外来文化在这里碰撞、竞争、渗合。纵横座标上的这两个点,通过本世纪上半叶这个特定时间与上海这个特定空间,又重合在一起。

  • 标签: 张爱玲小说 民族文化 现代文化 封建文化 外来文化 座标
  • 简介:如果说张爱玲屡屡提及的威尔斯的预言为其提供了一个世界末日的荒凉前景,那么,蹦蹦戏使她感受到的则是人类从初民时代起就已深藏的苍凉底蕴。从张氏自称的"到底是中国人"的角度来说,世代沿袭的传统戏曲层层累积的苍凉意绪对她的影响更为浃髓沦肌。张爱玲不仅"反现代性",也"反传统性",正是对人类文明的整体性失望,才使她不对任何理想化的说教抱以希望,才使她"只从现实中得救",抓紧时间享受现世的快乐。因而《传奇再版的话》真正的寓言性在于本土资源——传统戏曲如蹦蹦戏的苍凉意蕴所构成的作家小说创作的"思想背景"、消解戏剧化思维重新定义的花旦内涵以及这种"花旦"的原型特征及其乱世意义。

  • 标签: 张爱玲 蹦蹦戏 寓言性 思想背景 花旦原型
  • 简介:文华电影公司成立于1946年8月底,在抗战时期其中大部分电影人留守上海,他们也经历了抗战但却并不是抗战的主体.与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不同,文华电影公司所崇尚的电影语言并不具有革命性,也没有激情口号的呐喊,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也纷纷摈弃宏大叙事,转而关注都市中的“庸人俗世”.

  • 标签: 中国电影 女性主体意识 公司合作 张爱玲 觉醒 抗战时期
  • 简介:《黄金时代》是电影作者——许鞍华第三部以民国为背景的作品。作家、民国、电影这三个因素在许鞍华身上发生了浓烈的艺术反应。张爱玲笔下的“双城”对许鞍华造成了极大地影响,为她的民国梦铸造了根基。之前两部民国电影《倾城之恋》、《半生缘》皆改编自张爱玲的作品。在《许鞍华说许鞍华》中,她慢慢道出与张爱玲的际遇,描画出民国影像何以完形。

  • 标签: 许鞍华 张爱玲 文学 小说 批评 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