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经中央宣传领导小组批准,广播电影电视部将于建国40周年前夕,举办首届中国节。中国节是中国龟影界的盛会。目前,世界各国举办的各种电影节达数百个之多,而中国这个泱泱大国却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大型的电影节。近两年来,我们已有了中国展,国际旅游、动画和科教电影节等活动,为中国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这些活动的规模较小,还未在国内外广大观众中形成更大的影响。举办电影节是发展中国事业和宣传改革成就的重要步骤。举办这样大型、集中性的活动来介绍并弘扬中国,有利于宣传中国的成就,有利于形成推动电影事业发展的舆论和条件,有

  • 标签: 中国电影 电影事业 广播电影电视部 国际旅游 集中性 于建国
  • 简介:赵军(以下简称赵):这话题的引起应该是跟最近所谓的中美电影新政有关,因为中国同意美国今年还可以把14部分账大片引进到中国市场来,主要是以高技术含量为主(3D和IMAX),这种影片目前在中国市场的杀伤力是很大的,大家也觉得有一种空前的挑战。中国市场的空间是否会收窄,引起了很多媒体的关注。围绕着这点,我觉得还有第二个原因,就是去年拍的很多所谓的国产大片,不管票房如何,

  • 标签: 中国电影市场 对话 高技术含量 中国市场 国产大片 杀伤力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09-09-07
  • 简介:电影盗版问题可以看到中国事业仍有没有考虑到的方面,中国未必就是没有观众,对电影法规的疑惑主要针对创作的审查

  • 标签: 中国电影 跨世纪中国 文化眼光
  • 简介:创意经济时代.国家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上.文化影响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进步与否的重要指标。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支柱性产业.其作用表现在社会和经济两个效益上。2010年我国城市影院票房收入突破百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长了10倍。增长速度之快超过目前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产业化水平也登上了新台阶。

  • 标签: 票房收入 中国电影业 产业化发展 国家进步 经济时代 文化影响力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09-09-07
  • 简介:文化意义上的英雄疲软是中国在娱乐时代的表现,一、艺术表现探究走向百年门槛的中国,其次是艺术表现精神的情感表现

  • 标签: 中国电影 跨世纪中国 现象解读
  • 简介:中国理论发展演变的百年经历是中国对自身现代性不断追问,一再改写答案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受到现代性的策动,对电影本性——“电影性”不断探寻,促使电影理论不断获得自主性,走向自身,走向开放、多元与对话的过程。这一进程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是理论的外来移植与民族内在追求的统一。二是理论的“他律”与“自律”相互胶着与互动。三是探寻路径从单一属性的界定到多元动态的认识。

  • 标签: 中国电影理论 电影性 现代性 路径
  • 简介:中国人看到电影,或说电影进入中国,并不比最早的电影生产国晚许久.大概在1896年后,中国就开始放映电影,而我国生产电影,特别是独立生产影片,摄影师自己独立拍摄影片确比其它国家晚许多年.约在1905年,丰泰照相馆的照相师刘仲伦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一片.是中国第一部电影.刘仲伦是中国第一位摄影师.之后,中国许多电影都是由外侨摄影师拍摄的.

  • 标签: 中国 电影艺术门类 电影摄影发展史 1905—1949年 《定军山》 谭鑫培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09-09-07
  • 简介:在还没有这样环境的中国市场中谈论电影评论,因为电影评论是商业电影环境下的产物,那么出问题的一定是现在的电影评论

  • 标签: 中国电影 产业反思 娱乐艺术
  • 简介:陈小蝶与早期中国的关系可反映出鸳鸯蝴蝶派文人与中国的深厚渊源。观影成为陈小蝶与其他鸳鸯蝴蝶派文人的交往方式。陈小蝶的编剧观主要为编剧要简洁、编剧要“焦煎”,编剧本土化与重剧情构思。陈小蝶的电影音乐观也启迪着后来的电影音乐人。

  • 标签: 中国电影 早期 鸳鸯蝴蝶派 交往方式 编剧 本土化
  • 简介:窗外,瑞雪纷飞,室内,春意盎然.又临近岁末,该是盘点一年工作的时候了.翻开报纸,<××报>上竟有一篇文章标题为的文章,竟然还被一份隶属于中央级大报的文摘刊物作了转载.

  • 标签: 中国电影 国产电影 刊物 辨析 全球化
  • 简介:1979年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主要表现在电影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文革”时期的文艺专制变为文艺民主。与之相适应的电影理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变现为电影理论平台的建设和电影理论本体的创新。就电影本体而言,1979年的电影在题材范畴、主题表达、人物塑造和影像语言形式创新方面都有新的突破。1979年前后,中国的接受环境也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中国评奖、评价体系、对外交流和传播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因而,1979年是中国的革故鼎新之变,为新时期以后的中国开创了健康、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格局。

  • 标签: 1 979年 中国电影 文化生态 电影理论 电影本体
  • 简介:老庄哲学奉'拙'为最高智慧,中国传统艺术视'枯槁''荒寒'为至高追求。古代诗画中,以枯树为代表的'枯槁'形象备受青睐,形成'未许木叶胜枯槎'的美学认知。'枯槁'之美亦时常显影于中国,营造出冷寂苍古的东方意境。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四个代表性电影文本进行细读,分析战争遗迹、老木枯槎、拆迁废墟、寒山荒丘等枯槁形象在中国中的呈现方式,目的不在于揭示某种目的论式的线性发展脉络,而在于厘清枯槁形象在中国'荒寒'意境和西方'废墟'想象的双向维度上所生发出的诗性影像表达,及其背后的古典美学立场与社会批判价值。

  • 标签: 枯树 废墟 古典美学 中国电影诗性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09-09-07
  • 简介:游戏电影后现代性文化是商品经济的直接现实,后现代主义文化观念在中国中是与多种文化观念混杂在一起的,但中国中却已经表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消解性特征

  • 标签: 中国电影 后现代语境 电影文化
  • 简介: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美术和电影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必然的联系,美术中的内在规律对电影艺术设计规律的启发及影响,以及对美术中各种因子对电影艺术的微观作用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美术设计与电影艺术的完美结合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 标签: 美术 设计 电影
  • 简介:<正>电影文学是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而培育出来的一种新的品种,也是在电影开始意识到必须确立自身价值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新形式。任何艺术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电影文学同样也有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在谈电影文学规律的时候,我们想通过纵向分析,说明我国电影文学初期阶段的几种特殊形态,与传统文学的关系,及我国电影文学进步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并对电影文学的未来作一些探索和展望,从而为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勾画出一个粗略的轮廓。

  • 标签: 三十年代 电影文学 进步思想 阳翰笙 四十年代 建国后
  • 简介:谁是中国目前最受欢迎的导演?谁打败了美国的10个大片(除了《泰坦尼克》)赢得了几百万观众?张艺谋还是陈凯歌?还是比他们小的张元、贾张科、何毅?都不是,而是冯小刚。

  • 标签: 冯小刚 中国 电影艺术 导演 “贺岁片” 艺术作品
  • 简介:中国史研究中,沦陷时期的电影大概至今仍是一个相对贫瘠的研究领域,不仅是指对沦陷时期的电影创作的研究,也包括对其电影理论的研究。本文尝试以上海沦陷区为中心,对其表演理论予以考察和评析,以此接近沦陷时期中国理论之全貌、观照彼时电影表演艺术之实况、呈现中国表演理论流变之趋向,尤其是其在特定时代语境下所呈现出的种种传承与变奏,旨在拓展沦陷区电影(理论)史、中国理论史乃至中国史的研究视域。

  • 标签: 沦陷时期 电影 电影理论 电影演员 电影表演
  • 简介:“重建中国当代文艺精神性”的讨论先在地设置了樊篱——70后批评家。我们的初衷无非是想凸显70年以后出生的批评家的批评实绩与姿态,而不是有意摒除其他批评家。当“70后批评家:重建中国当代文艺的精神性”的讨论在第二期杂志上展开后,就有多位“70后”之外的批评家对此讨论颇感兴趣,也想加入讨论。我们觉得这未常不是一个好事情,将不同年代的批评家放在一起,既可能产生龃龉与碰撞,也可以沟通与交流。真正的学术就应该是在这样的场域和状态里展开与发展,我们的讨论自然也会因此而丰富多姿。是故,我们也诚意地欢迎“70后”之外的批评家参加这个讨论。对这些批评家我们将用“特邀”二字予以标识。

  • 标签: 中国电影 “70后” 批评家 当代文艺 精神性
  • 简介:在新时期电影表演美学发展过程中,演员表演也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中国国家表情的角色,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演员表演在其中也有着特殊的功能作用,成为了体现中国国家表情丰富多样的一种形象代言人。新世纪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表演美学,有着零度表演风格、神秘主义的表演形态和原生态表演等嬗变方向,也形成了极致的真实表演和极致的美感表演等不同的表演文化态度,表明了新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表演美学在政治、文化和产业方面的矛盾、妥协和竞合关系,对于国外观众了解中国文化"脾气"以及中国"脾气"是有益的。

  • 标签: 新世纪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表演美学 国家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