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汤姆叔叔的小屋》和《铜太阳》都是以黑人奴隶制为主题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引起了极大的社会效应,而这部小说至今也属黑奴小说的经典之作。《铜太阳》是美国当代青少年文学一部优秀作品,作者用八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部作品,2007年获得了美国斯科特国王奖,这是一部倾注心血的作品。这两部优秀作品在主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有其各自突出特点,本文将两部作品的主题和典型人物进行对比,并对其宗教和文学艺术价值进行探讨。

  • 标签: 奴隶制 黑奴 宗教 文学艺术价值
  • 简介:叙述是语言的实践形式之一,欧洲叙述学研究发现了"自由间接引语"这一语言现象。经典叙述学探究了现代小说中运用这一语法现象所表达的双重主体关系,后经典叙述学则把整部小说都视作隐含作者转述的一段巨大引语。以此宏大叙述观之,一部影片就是导演转述的一段巨大引语,而作者电影,则是自由间接引语式的影片,导演主体性在影片中与人物的主体性争夺发言权。

  • 标签: 言语 主体性 叙述 自由间接引语
  • 简介:本文以静电场的高斯定理为基础,利用矢量分析的有关知识对电位移矢量的一般形式作一些理论分析,并给出电位移矢量D仅与自由电荷有关的条件.

  • 标签: 电位移矢量 自由电荷 极化电荷 条件
  • 简介:“敞开者”/“敞开”(DasOffene)在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当里尔克将“敞开”这一在世状态赋予缺乏意识的沉郁的动物时,海德格尔则在动物的封闭中看到了其“贫乏于世”的属性。阿甘本在他的著作《敞开:人与动物》中对“敞开”概念进行了新的思考,以终结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的“人类学机器”,为理解人与动物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标签: 敞开 动物 人类学机器
  • 简介:在当代文坛上,林白当之无愧是女性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内容上多关注女性独特的内心体验,形式上采取个人化写作方式,素以反拨传统写法见长。不论是九十年代的《一个人的战争》、《说吧,房间》,或是新世纪的《万物花开》,总是带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创新感。长篇新作《致一九七五》也不例外,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上丝毫不亚于此前的作品,并力图有所超越。《致一九七五》以林白亲身经历的知青生活为蓝本,主要记叙了女知青李飘扬1975年下乡的生活,小说中虽然有故事性的对知青生活的叙述,但更多的是主人公自我内心的幻想。

  • 标签: 知青生活 小说创作 林白 《一个人的战争》 独语 想象
  • 简介:民歌是最早的诗。早期的“民”泛指一般意义上的“人”,民歌即是人群中随处可闻的歌唱。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化进程的加快.“民”的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民歌”也有了新的内涵.最为突出的一点.是随着读书人阶层的形成和壮大.“民歌”的“民”被补充限定为缺少教育的人群.这样.民歌便与所谓的精英文化,拉开长长的距离。民歌起源于《诗经》.发展于汉魏六朝乐府.兴盛于明代。它的盛行为明代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更重要的是它在张扬人性的情感时表现的审美特征.完全、生动地体现了明代文学“咏情”的审美思潮。本文就以这一视角对明代民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集《桂枝儿》(明代通俗文学家冯梦龙整理、编辑、出版).其中的最为有名的《泥人》的真人真情、自然生趣、俚俗易懂的审美特点.作一粗浅的剖析.旨在对明代文学的审美倾向有个更深刻的认识。

  • 标签: 明代文学 民歌 审美魅力 人类社会 精英文化 汉魏六朝
  • 简介:从后殖民生态批评视角诠释《毒木圣经》展示出两种田园想象:西方帝国主义者通过掠夺非洲资源、施加物质暴力与精神暴力实现殖民伊甸园的田园梦想;帝国内部心存良知的人们在拯救自我的过程中构建和平、和谐、平等的新田园世界。前者在摧毁他者家园以扩大稳固西方帝国势力的同时,也催生了建设性的、符合后殖民生态伦理的新田园想象,这种新田园想象瓦解了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关系,肯定了消声的自然与黑人的创造力,从而成为从帝国内部颠覆西方帝国的重要力量之一。

  • 标签: 《毒木圣经》 后殖民生态批评 帝国 田园
  • 简介:托尔斯泰的童话《七颗钻石》谋篇布局、遗词造句耐人寻味。一般教师教学中往往不能于解读分析中细细体味,因此学生难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陈剑峰老师的'文本细读',让学生于浅显中咀滋味,于想象中悟匠心。他在教学中紧紧扣住作品的语言,设计一个又一个语言品味的活动,让孩子接受语言大师的滋养。

  • 标签: 语言 语文味 品读 感悟 想象
  • 简介:想象和思维不可分离,想象参与思维,思维参与想象想象推进思维,深化思维,想象与思维是互相依赖与互相促进的,因而没有想象就没有思维(只不过思维领域比想象更宽广与深刻)。公文写作是写作行为,是一种复杂心理活动和思维过程,公文写作不能没有心理和思维的活动,因此没有想象就没有思维,没有想象公文写作也就不存在。公文写作过程必然要伴随着想象。长期以来,一提到公文写作要想象则被认为是违反公文写作规律,

  • 标签: 公文写作 想象 中共中央 思维参与 文件 心理活动
  • 简介:在《自由的恶作剧者》中,杰拉德.维兹诺开篇传达了对美国白人政府颁发的道斯法案强行的侵占印第安人的土地来挤压生存空间以及后续的同化政策极度不满。作者通过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借助印第安传统中独特的"恶作剧者"形象和他们的反叛精神,戏讽和打破常规品质,反抗了主流社会(白人群体)对边缘社会(印第安民族)的压迫。恶作剧者们分别从狂欢化的反教条主义,反二元对立,和反排他性三方面提升了民族的社会地位,同时完成了印第安民族文化传统的保留和重塑,保证了未来的发展。

  • 标签: 杰拉德·维兹诺 《自由的恶作剧者》 狂欢化
  • 简介:霍夫曼斯塔尔早期作品体现的颓废美学是以世纪末的现代性反思为重要背景的。这些作品中与自我相连的空间隐喻是其重要表征之一。本文通过重建这些空间形象在世纪末的思想关联,指出霍夫曼斯塔尔是在尼采和马赫为代表的现代自我的危机话语语境中来表达新的主体意识的。另一方面,本文也强调霍夫曼斯塔尔以自我的空无本质为出发点进行的美学创造展示出了新的存在思考和体验诗学。霍夫曼斯塔尔因而并没有陷入虚无主义而是提供了一种新的主体想象和文学理解。

  • 标签: 世纪末 空间 主体 霍夫曼斯塔尔
  • 简介:小说《围城》中出现了大量的人物自由直接话语形式的心理描写,小说的英译者采取不同的形式来处理这类自由直接话语的翻译。本文尝试从叙事话语的角度来评析这部小说自由直接话语的英译。本文认为,在翻译中,若是将自由直接话语形式通过斜体形式保留,虽减弱了小说的叙事流畅程度却基本保留了小说的原样式,依然能够充分表现出各人物的性格特点;若是将自由直接话语形式转换为自由间接话语形式,在提高了小说的叙事流畅度的同时却降低了小说人物的心理言说功能,叙事者干预的程度变高,而第三人称的运用以及客观的叙事语气甚而使读者难以分辨小说各人物独特的性格特点。

  • 标签: 自由直接话语 自由间接话语 心理描写 叙事特征
  • 简介:歌德诗剧《浮士德》中,作为现代无神论者的主人公浮士德"翻译"《圣经》"约翰福音",其目的就是试图弃绝神性-自然秩序,否定此在涵义,意欲建立一个人本-自由世界,即人本主义的世界。从"夜"场开始对此在境况的抱怨,对传统和权威的彻底否定,到"书斋"中对黑色精灵的主动吁求,试图将神性特征"翻译"到人本层面上来,都是现代人浮士德的主体性诉求,这一主题在戏剧情节结构、诗剧的韵律、节奏中得以彰显。浮士德挪迻《圣经》的行为全喻了现代人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

  • 标签: 歌德 浮士德 《圣经》 挪迻 自然秩序 人本自由
  • 简介:针对职校学生厌学现象和传统语文教学轻视学生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了中职语文'主体性自由阅读'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查—读—赏—悟—写'的阅读导学模式,基于学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传统课堂中的教师讲堂变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 标签: 中职语文 主体性自由阅读 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
  • 简介:马尔克斯的《苦妓回忆录》、瓦尔泽的《恋爱中的男人》和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均涉及忘年恋这一题材。比较之下,我们发现不同背景下的主人公们都面时着孤独、美、文化的束缚,但他们或挣扎其间,或冲破束缚。而冲破束缚的力量绝不来自于欲望肆意,失去标准,而是来自于富含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生命力——孤独中的爱,爱中对美的包容,对自然情感的尊重。

  • 标签: 忘年恋 束缚 《苦妓回忆录》 《恋爱中的男人》 《洛丽塔》
  • 简介:3月27日,格鲁吉亚第比利斯自由大学孔子学院举办汉语教师培训会暨汉语教学成果展示会。孔子学院中外方院长、全体汉语教师及学生代表参加此次活动。会上,16名中格汉语教师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精彩的汉语教学片段,涉及饮料、颜色、数字及身体部位等教学主题,重温了直接法、游戏教学、全身反应法等经典教学法。

  • 标签: 海外 华文教育 文化交流 汉语教学
  • 简介:美国翻译理论家伯顿·拉尔夫(BurtonRaftel)在1988年撰写的《诗歌翻译的艺术》一书中,对与诗歌翻译相关的问题作了比较细致的阐述,他指出诗歌翻译的艺术就是选择的艺术。本文一方面介绍拉尔夫对诗歌翻译的一些观点,一方面结合他的观点简要评析裴多菲的诗“自由·爱情”的四个中文译本,最后得出结论,诗歌翻译的艺术就是选择的艺术,只要译者能考虑到时代、文化、读者等的要求及正确选择翻译的文学种类,就能翻译出好的作品。

  • 标签: 怕顿·拉尔夫 翻译选择 翻译类型 英语 文学翻译 诗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