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介绍用低、高内阻电压表测得的管/土电位,可求出准确的管/土电位,用内阻100kΩ/V的仪表测管/土电位误差大。用在原电池电路中接入低电阻,原电池的阴极、阳极是线性极化的观点,加原电池在开路状态下的输出电流为0的原理,解决了测原池在短路条件下的输出电流和内阻的方法。

  • 标签: 参比电极 原电池 开路电位差 线性极化 牺牲阳极
  • 简介:本文分析了航空发动机用铝合金叶轮在加工后荧光检测发现的线性缺陷。结果表明,这种加工后出现的线性缺陷并非裂纹,而是卷入铸件的氧化膜受外力作用后在叶片表面的显现。同时,分析认为这种氧化膜的形成与金属炉料、铸造辅料的洁净度不够以及熔炼、浇注不合理有关。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采用高纯度、高洁净度的金属炉料和铸造辅料,合理熔炼,充分精炼,设计合理的浇注系统和浇注参数等措施可以预防该类缺陷。

  • 标签: 线性缺陷 氧化膜 铝合金叶轮
  • 简介:超声非线性测试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材料非线性系数测量的可靠性。在非线性系统中,相对于基频信号幅值而言,谐频幅值通常很小,难以观察。本研究对如何在所搭建的测试系统中提取需要的二次谐波信号进行了分析,并研制了相对应的滤波系统,给出高阶有源滤波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对该系统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证实:所研制的滤波系统实现了从大振幅信号中提取小振幅信号的功能,同时抑制了仪器自身所产生的部分非线性因素。

  • 标签: 超声非线性 测试系统因素 滤波系统
  • 简介:材质为2Cr13的汽轮机动叶片在调质处理后发现动叶片榫头表面网状裂纹。通过金相检测、宏观断口观察、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测试以及扫描电镜分析等一系列的理化试验,分析了动叶片榫头表面裂纹的性质及形成原因。试验结果表明:该汽轮机动叶片榫头表面网状裂纹是由于该部位短时过热过烧所造成的锻造裂纹。本研究对研究汽轮机动叶片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出现的裂纹等质量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动叶片 网状裂纹 锻造裂纹 沿晶断口 2Cr13
  • 简介:开发了一套在材料疲劳实验机上直接在线测量超声非线性系数的实验系统。利用该系统进行3组不同加载应力下的镁合金试件疲劳在线非线性超声检测,同时,利用光学显微镜对镁合金材料随着疲劳周数增大的微观结构变化进行原位观察。结果表明,在疲劳寿命的55%之前,随着疲劳周数的增加,位错滑移产生的驻留滑移带增多,微裂纹萌生扩展,超声非线性系数随之增大;在疲劳寿命的55%之后,宏观裂纹的出现使超声衰减系数增大,超声非线性系数有减小趋势。微观观察结果可以很好地验证超声实验结果。另外,高周和低周疲劳以及拉-拉和拉-压等疲劳模式的变化对实验结果没有明显的影响。

  • 标签: 非线性超声 AZ31镁合金 疲劳损伤 驻留滑移带
  • 简介:边裂是热轧钢带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边部缺陷。通过对边裂的统计分析、粗轧坯低倍缺陷分析、边裂的三维向显微组织的分析,对其形成原因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钢坯缺陷使钢的致密性降低,使氧易于渗透并发生氧化,这是热轧带出现边裂的主因;强宽展及不均变形等轧制条件促使粗轧坯内部缺陷的扩展、氧化,这是边裂产生的外因;提出加强钢水中气体含量的管控、钢坯边部均匀冷却变形、规范粗轧机宽展操作等措施,边裂得到了明显的控制。

  • 标签: 热轧带 边裂 钢坯缺陷 不均匀变形
  • 简介:由七0四厂弋陕西华电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究所承担研制的“HBT-200固态脉冲形成线”项目是为用户单位研制的新型储能器材。该项目利用高介电常数陶瓷聚合物复合材料作为储能介质制作脉冲形成线,具有储能密度高、无泄漏,可简化系统结构等特点。该项目的创新开发了一种介质均匀、

  • 标签: 脉冲形成线 固态 聚合物复合材料 鉴定 储能密度 高介电常数
  • 简介:直升机发动机滑油系统中,磁性屑末信号检测器末端插座搭铁片银铅焊料表面发现带有异味的灰色生成物,采用红外光谱(FT-IR)、荧光光谱(XRV)、能谱(EDS)以及裂解气象色谱直谱联用(PGC-Ms)分析等方法,对生成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成物的主要成分为酰胺类和酯类物质,酰胺类物质含量达13.70%(质量分数),导致异常气味的产生。其形成原因为航空滑油进入检测器,与插座银铅焊料反应形成络合物。

  • 标签: 航空滑油 银铅焊料 络合 酰胺
  • 简介:采用原位电阻法、选区电子衍射(SADPs)、透射电镜(TEM)和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一种Al-Zn-Mg-Cu合金从固溶温度经不同非线性冷却条件冷却至室温的组织性能演变规律,引入相对电阻的概念描述不同非线性冷却中的相变过程。结果表明:在高温条件下,随着冷却速率的降低,合金的显微组织演变由Zn、Mg原子的定向扩散转变为S相的析出。在中温区间内,在较快的冷却条件下,η相首先在Al3Zr弥散粒子和晶界上形核,在较慢的冷却条件下,S相析出,异质形核产生的粗大第二相粒子会导致合金的力学性能恶化。在低温区间,GP区、η′和η相都有可能均匀地析出。

  • 标签: AL-ZN-MG-CU合金 组织演变 非线性冷却 电阻率 力学性能
  • 简介:以碰摩故障为研究对象,将非线性输出频率响应函数(NOFRF)引入到含有碰摩的转子系统故障诊断中。对比分析在转子与定子不同间隙下的转子系统NOFRF值的变化情况,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故障转子系统的NOFRF值对转子与定子不同间隙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可以利用转子系统的NOFRF值对碰摩故障的敏感性,不仅可以有效地区分转子系统中的碰摩故障,而且还可以有效地识别转子系统中的碰摩故障的严重程度。

  • 标签: 非线性输出频率响应函数 碰摩 故障诊断 转子系统
  • 简介:采用GARCH(1,1).M及EGARCH(1,1)-M模型研究投资基金投机交易、套利交易与国际期铜价格波动的关系,并分别给出引入基金投机持仓、套利持仓后的期铜价格波动信息冲击曲线,其描述结果与实际研究结论的表现一致。结果表明:投资基金不是引起期铜价格波动的原因,基金投机交易能够减小期铜价格波动;期铜价格波动对负面消息的影响更敏感,基金投机持仓能够减缓期铜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效应,而基金套利持仓对此影响较小。

  • 标签: 商品投资基金 投机 套利 铜价泡沫 GARCH族模型
  • 简介:采用铜模吸铸法制备不同直径的Fe71Mo5-xNbxP12C10B2(x=1~5)合金棒。利用X射线衍射、差热分析和压缩测试等手段分别研究Nb替换Mo对Fe71Mo5P12C10B2合金的结构、热稳定性及室温力学性能的作用。结果表明:随着Nb含量的增加,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有所降低,而断裂强度逐步增加;Fe71Mo2Nb3P12C10B2金属玻璃的断裂强度高达4.0GPa,且具有1%的室温压缩塑性。Fe-P-C基块体金属玻璃断裂的强度提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Nb替换Mo有利于形成似网格状结构且增强原子间结合力。

  • 标签: Fe-(P C)基块体金属玻璃 形成能力 力学性能
  • 简介:用化学方法在AZ91镁合金表面沉积二水磷酸氢钙涂层以提高镁合金在模拟体液中的生物降解能力。运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对该涂层在模拟体液中浸泡前、后的显微组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预钙化过程中形成的二水磷酸氢钙涂层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貌。预钙化过程中钙化溶液的滴定速度强烈地影响预钙化涂层的形貌。随着钙化涂层在模拟体液中浸泡时间的延长,二水磷酸氢钙的衍射峰逐渐消失,羟基磷灰石在基底表面析出,表明二水磷酸氢钙在浸泡过程中发生溶解。详细讨论了二水磷酸氢钙涂层的结构以及羟基磷灰石涂层的形成机制。更多还原

  • 标签: 镁合金 Ca-P涂层 显微组织 模拟体液
  • 简介:发动机涡轮增压器用镍基铸造高温合金K418C铸锭经快速感应重熔浇铸零件时发生开裂。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探针微束分析仪(EPMA)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断裂铸锭表面进行了宏观形貌及显微组织分析,并对断裂原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断口附近的显微组织异常,黑色块状析出相分布于基体上,伴有穿晶裂纹,电子衍射分析表明黑色块状组织为β-NiAl,铸锭局部Al偏高使得铸锭在凝固时析出脆性相,再次快速加热产生的热应力使得裂纹在β-NiAl相与基体之间萌生并快速扩展贯穿整个铸锭,导致瞬间断裂。

  • 标签: 镍基高温合金 铸锭 偏析 Β-NIAL 过载断裂
  • 简介:矽卡岩作为湖南柿竹园矿集区的主要蚀变岩石类型,对该区成矿作用以及找矿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对矽卡岩的岩石学、矿物学以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矿集区的矽卡岩以石榴子石矽卡岩为主,其次为硅灰石石榴子石矽卡岩、透闪石斜黝帘石矽卡岩,少量含白钨石榴子石矽卡岩、符山石石榴子石矽卡岩以及硅灰石矽卡岩等。矽卡岩通常具有粒状变晶结构、粒状片状变晶结构,且表现为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网脉状构造、梳状构造以及条带状构造等。岩石主要由石榴子石、萤石、绿泥石、角闪石、绿帘石、透闪石、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斜长石、石英、符山石以及方解石等组成。矽卡岩的主量成分主要包括SiO2、Al2O3、Fe2O3、MgO以及CaO等,微量以及稀土元素组成主要为Li、Be、V、Co、Zn、Ga、Rb、Sr、Y、Ce、Nd、Pb以及Bi等。轻、重稀土元素之间具有十分明显的分馏现象,且表现出南岭钨锡多金属矿床成矿花岗岩的典型特征。矽卡岩的主要原岩为沉积岩,包括灰岩、泥岩、泥质岩以及少量的泥质条带等,岩石成岩过程中主要受佘田桥组地层以及千里山花岗岩体的共同影响,且为强烈的还原环境。矽卡岩岩石产状与成矿作用和找矿预测密切联系,岩石形态突变部位常常更加有利于矿化富集。

  • 标签: 矽卡岩 岩石成因 地球化学 柿竹园钨多金属矿床 湘南地区
  • 简介:晋城市“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山西福川制铁有限公司,是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成果之一。该项目预计2012年完成全部投资后,将形成9~12万t/年铸造生产能力,年可实现销售收入8.4亿元,实现利税2.52亿元,安排劳动力就业1,400人。

  • 标签: 生产能力 铸造 劳动力就业 招商引资 销售收入
  • 简介: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和团簇类型指数法,对过冷液态和非晶态金属Pb在等温驰豫过程中bcc相的形成和演变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bcc相的形成和演变密切依赖等温驰豫过程的初始温度和初始结构,在过冷液态区,bcc相很容易形成并在模拟时间范围内保持稳定;而在非晶态区,bcc相先形成并随后部分转变为hcp相,当驰豫的初始温度在较低的153K和113K时,hcp和fcc相不经历亚稳bcc相而直接在非晶态结构中形成;这说明Ostwald的"步进原则"在过冷液态和非晶态Pb等温驰豫过程中是有效的,并且,亚稳bcc相起到重要的晶化前驱的作用。

  • 标签: 过冷液态 非晶态Pb 等温驰豫过程 bcc相转变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简介:采用纯Al片表面浸Zn后再电镀厚Cu层的方法制备Cu/Al层状复合材料。在473~673K温度范围内对该复合材料进行退火,研究退火过程中Cu/Al界面扩散与反应、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s)层的长大动力学以及Cu/Al层状复合材料电阻率。结果表明,经过473K、360h的退火处理,未观察到Cu.AlIMCs层,显示Zn中间层能有效抑制Cu/Al界面扩散。可是,当复合材料经573K及以上温度退火时,Zn层中的Zn原子主要向Cu中扩散,从Al侧到Cu侧形成CuAl2/CuAl/Cu9Al4三层结构的反应产物。IMC层遵循扩散控制的生长动力学,Cu/Al复合材料的电阻率随退火温度及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 标签: Cu.Al金属间化合物 层状复合材料 电镀 界面反应 生长动力学 电阻率
  • 简介: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以及X射线衍射仪对具有WC+β(β为钴基粘结相)两相结构的WC-11Co-0.71Cr3C2-0.06RE(RE为含La、Ce、Pr、Nd的混合稀土)硬质合金烧结体表面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在烧结过程中合金中的La、Ce、Pr、Nd通过定向迁移与烧结炉内气氛中的S、O等杂质元素结合,在合金烧结体表面形成RE2S3(主)和RE2O2S(少量)弥散相。从合金中Cr3C2的热力学稳定性、Cr在Co中的溶解度特性以及稀土原子激发等3个方面,对稀土迁移活性的激发机制和稀土原子的定向迁移机制进行分析与讨论。

  • 标签: RE2S3 硬质合金 烧结 稀土定向迁移 原子极化 RE2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