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调查重庆市区人群的皮肤光型(又称日光反应性分型),以及最小红斑量(MED)和最小持续黑化量(MPPD)的范围。方法按照Fitzpatrick分型问卷调查皮肤类型,GS2004/2006多波段日光模拟器测定受试者的MED和MPPD。结果200名受试者的Ⅱ型、Ⅲ型、Ⅳ型皮肤分别占15.0%、73.5%、11.5%,未见Ⅰ、Ⅴ、Ⅵ型皮肤。Ⅱ、Ⅲ、Ⅳ型皮肤MED均值分别为(63.21±18.22)mJ/cm2、(70.23±17.01)mJ/cm2、(78.45±20.11)mJ/cm2,MPPD均值分别为:(12.52±3.41)J/cm2、(10.22±3.09)J/cm2、(8.43±2.51)J/cm2,从Ⅱ型~Ⅳ型皮肤,MED值逐渐增加,而MPPD值逐渐减小,在不同皮肤类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皮肤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人群皮肤类型分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所调查的重庆市人群中皮肤类型以Ⅲ型为主,其MED、MPPD平均值分别(70.23±17.01)mJ/cm2、(10.22±3.09)J/cm2,重庆市人群皮肤类型与国内其他几所大城市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而紫外线MED、MPPD值范围与国内其他地区有一定差异。

  • 标签: 皮肤类型 最小红斑量 最小持续黑化量 重庆市
  • 简介:报告1例棘层松解型光线性角化病。患者男,80岁,因左颢部皮肤斑块伴疼痛1年余就诊。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增生,角化过度,棘层松解,基底层不典型细胞向真皮上部生长。免疫组化检查示.CK(+)、P63(+),ki67约20%(+)。诊断为棘层松解型光线性角化病。

  • 标签: 光线性角化病 病理 免疫组化
  • 简介:背景:目前,很少应用局限性腋部皮肤切除和邻近皮肤选择性汗腺切除术(Shelley术式)治疗多汗症。目的:研究该技术是否为一种永久性减少腋汗的好方法。方法:这是一项在某大学皮肤科进行的前瞻性、开放、非随机治疗性试验。从出汗最多区域的中央切除一小块椭圆形的与皮纹平行的皮肤。沿切口边缘向下潜行分离至出汗最多位置,然后翻起皮肤。用剪刀剪去邻近皮肤下面容易辨认的大汗腺。作者治疗了8例腋汗症患者的15处腋部皮损。通过患者白行估计手术后出汗减少的百分率来评估出汗减少的程度。并由外科医生对瘢痕外观进行分级。5例患者8处腋部皮损的HE染色切片用于组织学上评估汗腺组织的大小、位置和深度。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均有效:平均汗液减少程度是65%(极差40%~90%)。平均随访1.3年(极差0.1~6)且此间汗液减少程度一直维持。5例患者的组织学分析:汗腺较毛囊位置略深。在5mm厚的皮片中汗腺组织平均厚3.5mm。顶泌汗腺小叶较外泌汗腺的小叶更多、更大。两种汗腺紧密相邻,在皮肤内的深度无明显不同。结论:局限性腋部皮肤切除和选择性汗腺切除的局部外科手术仍是永久性减少腋汗的最安全方法之一。

  • 标签: 治疗性试验 组织学分析 皮肤切除 腺切除术 腋汗症 回顾性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白芍总苷(TGP)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增生及分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影响,探讨可能涉及的信号传导通路。方法用500U/ml干扰素(IFN)-γ诱导HaCaT细胞,不同浓度TGP(0.5~312.5μg/ml)作用于HaCaT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观察TGP对HaCaT细胞增生活性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荧光免疫组化法检测HaCaT细胞表达ICAM-1的水平。结果TGP在低浓度(0.5~25.0μg/ml)时对HaCaT细胞增生活性有促进作用,在高浓度(62.5~125.0μg/ml)时对HaCaT细胞增生活性呈抑制作用。0.5~25.0μg/mlTGP可显著降低HaCaT细胞表达ICAM-1的水平(P<0.05,P<0.01)。结论TGP对IFN-γ上调HaCaT细胞分泌ICAM-1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能是TGP抗炎作用机制之一。

  • 标签: 白芍总苷 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 细胞间黏附分子-1 Γ干扰素
  • 简介:目的研究传统中药活性成分黄芪甲甙对中波紫外线(UVB)损伤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30、60、90mJ/cm^2的UVB照射培养的人皮肤永生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加入黄芪甲甙进行干预处理,以MTT法检测细胞活性;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6的分泌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UVB照射可引起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损伤,单纯照光组细胞增殖活性可下降23%~43%,而黄芪甲甙预处理组照光后活性仅下降7%~20%;UVB照射后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分泌显著增加,A值分别为16.32~91.59及98.6~403.53,而黄芪甲甙预处理后其分泌量显著降低(P〈0.05);UVB辐射后在G1期前出现明显的亚二倍体峰(凋亡峰),而经黄芪甲甙处理的UVB组细胞凋亡率则明显下降(P〈0.05)。结论黄芪甲甙具有光保护性能,可减轻UVB对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损伤作用。

  • 标签: 黄芪甲甙 中波紫外线 角质形成细胞
  • 简介:目的:研究中波紫外线照射对永生化人角质形成细胞的影响。方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用不同剂量UVB(30、60、90mJ/cm2)照射永生化人角质形成细胞,用MTT方法测定UVB照射后细胞的增殖活性,用RT-PCR方法测定HaCaT细胞中MMP-1mRNA和TIMP-1mRNA的表达。结果:UVB照射后,HaCaT细胞的增殖活性受到抑制,MMP-1mRNA表达增强,TIMP-1mRNA表达下降,90mJ/cm2照光组与未照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UVB照射可诱导HaCaT细胞损伤和细胞凋亡,促使MMP-1mRNA表达增加,TIMP-1mRNA表达减少,二者比例失调,这可能与光老化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 标签: 中波紫外线 光老化 MMP-1 TIMP-1 永生化人角质形成细胞
  • 简介:本文就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传播途径、发病机制、细胞病变效应和包涵体侵入细胞过程进行了介绍.对血管内皮细胞脂质体的形成,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内包涵体类型,精液中生精细胞内检出的6种包涵体类型和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由病毒感染对精子运动的影响和生精细胞凋亡与男性不育,进行报道.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细胞病变效应 包涵体 多发性骨髓瘤 精子 生精细胞凋亡
  • 简介:红斑狼疮(LE)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的多系统疾病,以自身抗体和多器官组织损伤为特征。其中,皮疹是最早期、最常见、最具特征性的损害。本文将对狼疮各型特异性皮肤损害的临床意义、红斑狼疮出现的皮肤损害的机理及皮损的潜在治疗靶点的认识进行论述。

  • 标签: 红斑狼疮 皮肤损害
  • 简介: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水通道蛋白3(aquaporin3,AQP3)、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ribonucleicacid,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应用1、10、100μg/LIL-1α处理HaCaT,培养24h后,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及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assay)分析检测其AQP3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应用10μg/LIL-1α处理HaCaT,培养6、12、24h,检测其蛋白表达变化。采用单因素4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检验分析组间总体差异。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IL-1α下调HaCaT细胞AQP3mRNA的表达,且该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1μg/LIL-1α可以下调其表达,在100μg/L时,其作用更为明显(F=37.86,P〈0.0001)。随浓度增加,IL-1α对AQP3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亦增加,以100μg/L组最明显。10μg/L的IL-1α在处理后6h降低了HaCaT细胞AQP3蛋白的表达,但随时间延长,其表达又有上升。结论IL-1α可以下调HaCaT细胞AQP3mRNA及蛋白的表达,这一作用可能和皮肤光老化的发生相关。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Α 角质形成细胞 水通道蛋白3 调节
  • 简介:目的探讨茶多酚、芦荟甙对中波紫外线(UVB)辐射引起皮肤损伤的保护机理.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UVB辐射角质形成细胞(HaCaT)引起TNF-α及IL-1β的分泌量的变化;RT-PCR法检测TNF-α及IL-1β的mRNA表达.结果UVB辐射后,HaCaT细胞分泌TNF-α及IL-1β的量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而应用茶多酚、芦荟甙后,分泌量则均明显降低.TNF-α及IL-1β的mRNA表达在UVB照射后明显增加;应用茶多酚、芦荟甙处理后,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茶多酚、芦荟甙可以通过降低UVB引起的TNF-α和IL-1β分泌及其mRNA的表达减轻紫外线辐射引起的皮肤损伤.

  • 标签: 皮肤老化 光老化预防 护肤 茶多酚 芦荟甙 UVB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