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2 个结果
  • 简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们曾一再听到西方学者关于“艺术的死亡”和“艺术的终结”的惊呼。这些令人不安的辞令既有来自当代哲学家(阿瑟·丹托)的思辩性的结论,也有来自当代先锋派艺术家(莱因哈特、D·贾德、H·菲舍尔)具体艺术实践所产生的经验之谈。当纯观念艺术出现后,当代艺术确实宣称艺术的历史已不再向前发展了;同样,艺术史学科也不再能提出解决历史问题的有效途径。德国当代艺术史家慕尼黑大学教授汉斯·贝尔廷考察了自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瓦萨利以来所提出的不断进步的艺术史观及其发展模式和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瓦萨利根据高地文艺复兴发展的不同阶段总结出艺术向着某种预先假定的古典理想美的规范的不断趋进,因而艺术史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进步的历程。而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观只是将艺术看作人类精神进程中的一个短暂的历史阶段。艺术的发展从象征型到古典型,再到浪漫型,并最终向纯精神状态演化,于是乎,艺术的死亡和艺术的终结就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逻辑。正是根据这种先验的历史决定论的理念和艺术进化论的发展模式,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艺术家开创了一条在观念和形式上不断求新的现代艺术发展之路。艺术中...

  • 标签: 再认识 哲学文选 学科再
  • 简介:能看得懂倪宽书法创作的人,可能对倪宽都会有一个共同的评价:有想法,气息不一般.同时可能还会去琢磨:他怎么会这样写?是怎么写出来的?确实,倪宽的作品中,经常透出大部分书家笔下没有的奇崛而古穆、静逸又峻劲的风神意态,很容易将你拉进一种情境之中诱你细嚼慢品,而后沁人心脾,而后也就让你从内心冒出“高人”的赞叹.

  • 标签: 书法作品 风神 书法创作
  • 简介:在《观念之后:艺术与批评》(湖南美术出版2006年版)一书中,我是用“批评性艺术”来讨论“当代艺术”的,这种“当代艺术”首先是对前卫艺术负面性的克服,同时是重新找回前卫艺术所以能成为艺术的理由。

  • 标签: 当代艺术 艺术史 概念 前卫艺术 美术出版 批评性
  • 简介:书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现存的资料看书法的历史不会晚于殷商的甲骨文.至今最少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近代科学研究体系建立以后,对于书法的研究一直在不断地进行。

  • 标签: 中国书法史 科学研究体系 书法艺术 历史 甲骨文
  • 简介:王岑伯和祝嘉的《書學》是二十世紀上半葉刊行的現代意義上的書法著作。將王岑伯《書學》與後出的祝嘉《書學》對照,可以看出兩者在内容結構上有着驚人的相似。由于缺乏相應的學術梳理,民國書學研究的很多實績爲歷塵封,長期不爲學界所知。發掘那些有價值的書人物和書學文獻,并表而出之,將是民國書學學術史研究的起點。

  • 标签: 王岑伯 祝嘉 《書學史》
  • 简介:古代笔记小说是指杂录志怪、传奇、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庞杂,包罗万象,其中有不少书相关的资料.近来读此类著述,发现三个小问题,或可以校正当代著述,或可校正古代书家之言,或可考证人物名实之来由,现裒录于此,略加考证,以飨读者。

  • 标签: 笔记小说 书史 校补 文人 宋元 古代
  • 简介:哈罗德·罗森伯格在论述“革命和美的观念”的文章中曾经写到:“艺术中的革命并不在于毁灭的意愿,而是在于揭示已经被毁灭的事物。艺术只能消灭已经死亡的东西。”【1】正象他所陈述的那样,在艺术的范围内“确实是否有革命性通常是不足取的”。“描绘天使或制作彩色玻...

  • 标签: 艺术史 西方绘画 维特拉 寓意画 博物馆 维米尔
  • 简介:一谈及艺术史观的问题,我们知道柏拉图国家学说中的历史循环论,经过亚里士多德之手用于描述悲剧的发展,至于其他古代作家对艺术历史的看法,我们只能通过普林尼的得到一点线索.然而普林尼的描述常常使我们无法将他本人的观点与所记载的他人的观点区别开来.

  • 标签: 艺术史 学科特征 艺术特征 文物学 艺术欣赏 考古学
  • 简介:13世纪阿富汗、土耳其穆斯林入侵印度,促成了伊斯兰艺术与印度传统艺术的融合,出现了印度伊斯兰艺术。莫卧儿王朝时代(1526-1858年)印度伊斯兰艺术发展到极致。莫卧儿王朝第三代皇帝阿克巴(1556-1605年在位)奉行伊斯兰教与印度教文化融合的政策.阿克巴时代的艺术也正是这两种异质文化融合的产物,被称作“折衷风格”。阿克巴时代的建筑以红砂石为主,风格雄浑崇高,刚健粗豪;阿克巴时

  • 标签: 莫卧儿王朝 伊斯兰艺术 阿克巴 外国美术史 文化融合 异质文化
  • 简介:版画是手工与绘画的结合体.因为新材料的不断出现.新的版种也不断诞生。苯板水印版画是我在版画课堂的新尝试,它经济简便,非常适合在低年级少儿中推广。这组苯板水印版画作品来自北京市朝阳实验小学和国美家园小学版画兴趣班。

  • 标签: 水印版画 北京市 少儿 欣赏 大美
  • 简介:在无闻师逝世七周年之际,由西泠印社编辑出版的《徐无闻印》几经波折终于问世了。刘江、韩天衡先生为此书作序,受业李伟鹏、陈道义作跋,为此集增色不少。深切的怀念,由衷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读之令人感慨万分。书前附先生论印书法四幅,字字珠玑,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无闻师的印艺和印学思想。

  • 标签: 《徐无闻印存》 印风 印学思想 印艺 艺术创作 艺术风格
  • 简介:国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画师,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师;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美国核关大学客座教授,深圳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无锡工艺学院教授。擅长国画、速写、陶艺、雕塑和造型设计。先后在台湾、马来西亚、韩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和陶艺作品收藏展。作品和传略收入数十部大型辞书。《人民日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画界》、《国画家》、《新民晚报》、《扬子晚报》、《人民政协报》、马来西亚《南洋商报》、《光华日报》、《光明日报》、美国《世界日报》、《中外美术研究》、韩国《国际陶艺家》、泰国《亚洲日报》、台湾《紫玉金砂》、《墨海壶天》、《砂陶艺术》、《世界论坛报》、香港《大公报》等对其均有专题介绍。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获"当代山水画杰出成就奖";出版个人作品集多部。

  • 标签: 山水画 国富 中国艺术研究院 《人民日报》 《世界日报》 工艺美术师
  • 简介:三九九年己亥东晋隆安三年后秦姚兴弘始元年后燕慕容盛长乐元年西秦太初十二年北魏天兴二年后凉吕纂咸宁元年北凉段业天玺元年南凉太初三年南燕慕容德二年三月,北魏拓跋珪"令五经群书各置博士,增国子太学生员三千人"。

  • 标签: 北魏道武帝 东晋 后秦 北凉 十三年 南燕
  • 简介:“表现主义”一词是由德国柏林《风暴》杂志的编辑海尔沃特·瓦尔登最先提出的,它与印象主义相对立,泛指1910—1920年来绘画上一切革命行为(其中包括立体主义和抽象潮流)。表现主义已经成为美术及美术批评的专用术语,它可以泛指一种思潮,也可以专指特定的...

  • 标签: 德国表现主义 恩索尔 美术史 立体主义 蒙克 作品
  • 简介:克孜尔石窟——中国最早的佛教造像六、克孜尔壁画中的佛教徒众们2、佛陀的非人类弟子:严格地讲,前面章节中,所述及的菩萨,应该不属于人类,因为,早期佛教,或说原始佛教时期,菩萨一名虽时有出现,但多指释迦牟尼成道前的状态,甚至特指释迦牟尼前世在兜率天宫时的身份,在经典中,接替释迦牟尼,继续在兜率天宫为众生说法的弥勒菩萨,亦是以天人的身份出现。

  • 标签: 佛教造像 中国 克孜尔石窟 佛祖 释迦牟尼 弥勒菩萨
  • 简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市场化概念的普及,逐渐步入商业化社会。从技术层面来看,也是一个网络化的社会形态。很多思想概念需要依据经济样式和技术更新来加以重新调整。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现实中充斥着各类传媒,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者说,媒体已经是生活本身。整个社会不断地“势利化”,

  • 标签: 媒体 责任 书法 社会经历 思想概念 日常生活
  • 简介:克孜尔石窟-中国最早的佛教造像五、克孜尔壁画中的菩萨们菩萨一词为佛教术语,在早期经典中,菩萨有两个特指的对象,一是指成道前的释迦牟尼本人,也就是说,截止到四十九日树下禅定证道之前,释迦牟尼均以菩萨的面目出现;另一个特指的对象就是弥勒,弥勒菩萨被认为是继释迦牟尼之后的下一位佛教导师,也就是继承者,因此,释迦牟尼为现代佛,而弥勒将是未来佛。到了后来,

  • 标签: 佛教造像 中国 弥勒菩萨 克孜尔石窟 释迦牟尼 佛祖
  • 简介:克孜尔石窟——中国最早的佛教造像时隔两个多世纪后,中亚的龟兹古国开始了克孜尔石窟的修建,克孜尔石窟,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开凿最早的佛教石窟,这里呈现着最早的佛教造像,包括了大量壁画与少量雕像。克孜尔石窟,位于现今新疆拜城县,这里曾属于古代龟兹国。这里的建筑、雕塑、绘画,在佛教艺术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标签: 佛教造像 中国 克孜尔石窟 佛祖 佛教石窟 拜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