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张爱玲是在抗战时期的上海成长起来的成就卓著的女作家.她善于用参差对照的手法,截取平凡琐碎的生活场景,描绘出性格独特多变的人物形象.她笔下的人物既独立于政治社会之外,又都离不开所处的时代大背景,人物的命运在社会动荡的大背景中起伏、变化.她的散文视角独特,语言轻俏多讽,耐人回味.

  • 标签: 张爱玲 创作特色 语言 散文 艺术手法 小说
  • 简介: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张爱玲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均因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病态的社会文明使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爱情”成为人世间渴望而不可求的“奇迹”。读张爱玲的小说,联系小说作者的情感经历,令人感慨不已。

  • 标签: 张爱玲 爱情 男性的悲哀 女性处境悲惨
  • 简介: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两方面是对张爱玲的《秧歌》进行探讨一个视角。在历史不可复制的情况下,《秧歌》与四五十年代的土改小说进行对比中发现,《秧歌》思想倾向性上的"反共"是其被指责陷入虚假的主要原因;但思想的倾向性有别于艺术的真实性,《秧歌》通过对谭大娘、金根、月香、王同志、顾刚等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时代历史的大格局下凡常个体的生存境遇与真实的人情人性,做到了艺术的真实。

  • 标签: 张爱玲 《秧歌》 土改
  • 简介:张爱玲文本以华丽精彩的故事性填补了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坛故事普遍性缺席的局面;她以文化符号的个人主义姿态,迎合了当下受众最大程度与欲望相契合的生活方式;她用华丽苍凉的文本和诡谲、灵异而优雅的文字弥补了现代人在紧张、焦躁、黯淡的生活现场对“美丽”的咀嚼和憧憬;张爱玲的文本是世俗的,但是世俗得如此精致,使人们在她那里找到了一种寄托。这些或许就是她和她的作品频繁闪现在各种不同的话语语境中,演绎着时代的新性传奇的缘由之一。

  • 标签: 故事 浪漫缺失 激情淡出 情调
  • 简介:张爱玲的一生一如她的作品,充满了“传奇”与“流言”,而作家的生命体验总会在作品文本中以或隐或显的方式呈现。本文试图从作家感知世界的角度来谈战争对张爱玲的人生理念和创作影响。

  • 标签: 张爱玲 战争 生命体验 创作影响
  • 简介:张爱玲用嘲弄和批判的笔法,书写她作品中包括父亲在内的男性形象,他们由表及里的残缺情形,表达了她对男性世界的无情贬抑和彻底颠覆。被张爱玲放大了的男性的人性弱点与阴暗面书写,是建立在人与时代的命定结构关系之上的。这别有意味的男性世界重设,消解了张爱玲对现实与未来的荒凉感和悲剧感,是她荒原意识的另一种诉求。

  • 标签: 张爱玲 荒原意识 男性世界 贬抑
  • 简介: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萧红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来告诉我们,什么是悲剧。她的目光,一直在广大劳动人民身上,对底层人民的书写,是她悲剧意识的根本。张爱玲的目光,同样停留在下层人民身上。但她笔下的主角,不是麻木的、后知后觉的,而是因为过分的目的性带来悲剧。张爱玲永远以智者的眼光冷静客观的评论这些事件,高高在上的俯视芸芸众生。她笔下的悲剧,是小人物威力摆脱作为小人物的苦难,努力奔波,但终究还是沦入命运的车轮中。

  • 标签: 萧红 张爱玲 悲剧意识 比较
  • 简介:张爱玲在百年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通过对张爱玲性格的分析,可以发现,张爱玲的性格由三种特质构成,即:敏感、早熟;沉静,孤僻;悲观、冷漠。这种性格影响了其创作风格,使其创作风格“强烈的残酷”和“无奈的苍凉”,令她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 标签: 张爱玲 性格 创作风格
  • 简介:张爱玲的创作离不开婚恋和家庭.然而她笔下的家庭总是残缺的,没有父爱和母爱,子女是畸形的;她笔下的恋爱也没有真爱,走进婚姻城堡中的男女都是各有目的.这一切都是她生命缺失体验的结果.于是,残缺的,凄凉的月亮,易碎的、苍凉的玻璃便成了她最爱表现的意象.

  • 标签: 张爱玲 小说创作 缺失体验 残缺 意象
  • 简介:在众多的张爱玲传记著作中,余斌的《张爱玲传》之所以受到推崇,是因为作者能够"知人论文"地把握传主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创作特色,其学理的深度和分析的精细也为他人著作所不及,书中颇多前人对张爱玲创作所未见和未发的独到见解,对我们读解张爱玲富有启示.

  • 标签: 张爱玲 知人论文 通常的人生 创作特色
  • 简介:通俗小说因其通晓世俗人性,描写悲欢离合、男女之情而受到读者欢迎,其主题永恒而富有生命力,张爱玲深受通俗小说影响,其故事结构和小说人物有很深的通俗小说痕迹,但张爱玲的小说又有其独特性,一方面她对人物的行为和人性的思考超越了通俗小说,对作品的人物也不进行单一的道德批判,她惯于打破传统言情模式的窠臼,使故事给予读者深思。

  • 标签: 通俗小说 言情模式 才子佳人 张爱玲 写情模式
  • 简介:二十世纪上半叶,整个世界都处在动荡不安、旧毁新生中。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整个西方人意识到文明的脆弱、人性的丑恶、人生的荒诞,其原本占主导地位的理性价值观遭到空前的怀疑、质问以至毁灭。人们看到了理性的无能,于是有了后来的非理性主义哲学的盛行,如直觉主义、弗洛伊德学说等。一切传统价值观遭到消解。在此基础上,传统悲剧向现代悲剧转变。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这种消解和转变。

  • 标签: 传统价值观 张爱玲 文学作品 悲剧 现代精神
  • 简介:张爱玲对于生命和时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学理念,在具有失落者心态的出名情结的驱动下,她回避了“五四”的“宏大叙事”,有意识地迎合现代文学生产以及文学阅读的市场化要求,选择“传奇”作为自己小说叙事的基本模式,为现代都市文本写作确立了一个成功的范式。

  • 标签: 传奇 张爱玲 叙事选择 背景因素
  • 简介:张爱玲和李碧华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也是文学研究者不断研究的“传奇”,但长期以来研究者多侧重于两者共性的总结,而对其作品之间的差异却涉猎不足。有关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前者多写世俗生活中无奈地生,后者则写奇幻世界里惨烈地死;作家创作情感层面,前者趋冷,而后者趋热,等等。她们作品之间的诸多不同,其根源正在于两者在女性意识和宗教意识方面的差异。

  • 标签: 张爱玲 李碧华 女性意识 宗教意识
  • 简介:民国作家张爱玲的散文《爱》与当今作家扎西拉姆·多多的诗歌《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在情感上具有某些相同的特点,它们都洋溢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及淡淡惆怅,细细品味之下,在情感直观的叙述中却有着不同的特点,而从写作主体的对位阅读来看,两篇作品体现出两位作者的审美思维的巨大差距。张爱玲在《爱》中以明亮直观的形象和图画来刻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美,而扎西拉姆·多多在《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中则企图消弭这种距离来达到人与人之间坦诚无间的相处与亲近。一以情感距离为美,一以情感距离为憾。文本互读有助于全方位的理解张爱玲,也有助于增进对扎西拉姆·多多这位作家的了解。

  • 标签: 张爱玲 扎西拉姆·多多 《爱》 《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 情感直观 对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