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前列腺癌患者采用核磁共振增强扫描进行诊断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6月到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30例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诊断得到确诊。术前对患者分别采用核磁共振增强扫描与CT技术检查,统计对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核磁共振增强扫描的诊断准确率高于CT检查(P<0.05)。结论 对前列腺癌患者采用核磁共振增强扫描进行诊断,能够获取对患者更为准确的诊断结果,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前列腺癌 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CT 诊断效果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护理干预在垂体微腺瘤磁共振增强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2月—2017年5月在我院确诊为垂体微腺瘤的患者共52例,将患者分为干预组(28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磁共振增强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对照组患者不给予任何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是否顺利完成检查,有无造影剂渗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未出现造影剂渗漏的情况,对照组患者中有5例患者未完成检查,有6例患者出现造影剂渗漏的情况;干预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总例数为2例,不良反应率为7.14%,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总例数为8例,不良反应率为33.33%,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在垂体微腺瘤磁共振动态增强中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较好,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检查,并且造影剂渗漏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减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 垂体微腺瘤共振态增强 应用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乳腺疾病诊断中磁共振增强检查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70例采用磁共振增强检查技术诊断乳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诊断结果、动态增强磁共振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对所有患者采用磁共振增强检查技术,数据显示,31例乳腺癌患者,39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其特异性、敏感性以及准确性分别为75.6%(31/41)、86.2%(25/29)、80%(56/70),其在初期病灶增强、皮下脂肪间隙清晰、临近血管、同侧腋窝淋巴结表现以及医学影像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P

  • 标签: 乳腺疾病 磁共振 动态增强检查技术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乳腺疾病诊断中磁共振增强检查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70例采用磁共振增强检查技术诊断乳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诊断结果、动态增强磁共振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对所有患者采用磁共振增强检查技术,数据显示,31例乳腺癌患者,39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其特异性、敏感性以及准确性分别为75.6%(31/41)、86.2%(25/29)、80%(56/70),其在初期病灶增强、皮下脂肪间隙清晰、临近血管、同侧腋窝淋巴结表现以及医学影像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P

  • 标签: 乳腺疾病 磁共振 动态增强检查技术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将核磁共振增强诊断方式应用于早起乳腺癌患者中的作用。方法本次研究选择40例可疑为早期乳腺癌患者,患者入选时间段是2018年01月份-12月份,全部患者都采取超声与核磁共振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有效性。结果40例患者均是单侧乳腺的病变,24例为中局部的穿刺活检,9例为全乳切除并周围的淋巴结清除术,7例为局部乳腺的切除术。经病理确诊32例患者是早期乳腺癌,8例是良性的乳腺病变;彩超诊断准确率是65.63%,核磁共振诊断准确率为96.88%,核磁共振诊断的准确率明显比彩超诊断的准确率高,对比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将核磁共振增强诊断方式应用于早起乳腺癌患者中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乳腺癌 核磁共振 动态增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核磁共振增强成像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方法针对我医院从2011年8月到2012年8月收治60例接受肝纤维化治疗的患者,对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且每组都有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在临床治疗采取常规血清学方法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结果在两组患者中,试验组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方式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肝纤维化治疗的患者中,采用核磁共振增强成像技术去评价患者的纤维化程度,不仅可以发现患者的MSI、MSD以及TIC都和自身的肝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TTP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还可以反映出患者的肝纤维化血液流变学变化,是新型的影像学无创肝纤维化程度评价方法,安全性高,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 价值 肝纤维化 临床效果
  • 简介: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DCE-MRI)增强定量参数用于测评克罗恩病(CD)的活动度。 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1月前来我院就诊的95例CD患者,均采用MRI、DCE-MRI 扫描及检测容积转运常数(Ktans)值,采集入选患者的CD内镜评分(CDEIS)及弥散系数(ADC)等资料,参照CDEIS评分将患者分为静止组、轻-中度活动组与重度活动组,分别30例、37例、23例,比较3组患者ADC、Ktans检出值,解读活动期与慢性期CD患者MRI特征性表现及MRI、ADC、Ktans值的关系。结果静止组、轻-中度活动组与重度活动组ADC 依次为(2.83±0.43)×10-3、(1.45±0.22)×10-3、(1.16±0.17)×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8.13,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究于颞下颌关节盘移位诊断期间应用磁共振扫描技术取得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本科室接受检查的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58例作为研究主体,在研究期间分别应用螺旋CT扫描以及磁共振扫描技术,对比评估检查结果。结果:和CT诊断比较,磁共振扫描后关节盘移位检出率、诊断准确率较高P0.05。结论:于颞下颌关节盘移位诊断期间磁共振扫描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准确观察关节盘移位情况,对于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可借鉴推广。

  • 标签: 磁共振动态扫描技术 颞下颌关节盘移位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磁共振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优势和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对磁共振乳腺检查的新进展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乳腺磁共振灌注成像、乳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乳腺磁共振波谱分析。结果在一些方面磁共振检查拥有明显优势,如可有效地鉴别乳腺良、恶性疾病,无放射损伤,可进行三维成象,对于钼靶X线摄片无法检查的患者,如乳房根部病变,腋窝部病变,尤其是病变接近乳房深部胸壁时,磁共振均可显示。结论近几年,磁共振成像质量有了很大的改进,能够显示较小的损害,并能显示乳腺的细微结构,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乳腺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磁共振增强扫描成像中钆对比剂的应用和护理。方法:对 2017年 6月至 2020年 5月来我院进行动态增强磁共振扫描成像的 58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使用钆对比剂,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总结不良反应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本课题 58例患者中, 3例患者不满意, 17例患者较满意, 38例患者很满意,护理总满意度是 94.83%。有 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1例患者是中度变态反应,经注射多巴胺、吸氧后逐渐缓解; 1例患者是非变态反应,休息片刻后症状自行缓解。结论:于磁共振增强扫描成像中,钆对比剂的应用效果确切,安全性好,但是在注射前、检查中以及检查后要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 标签: 磁共振 动态增强扫描成像 钆对比剂 应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联合高场磁共振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安阳市中医院收治的疑似小肝癌患者143例,根据穿刺活检检测结果,其中无小肝癌者95例,确诊小肝癌者48例。所有疑似患者均给予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高场磁共振检测,分析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高场磁共振检测以及两者联合检测对小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CT多期增强扫描平扫的检出率为68.75%(33/48),门静脉期检出率为62.50%(30/48),动脉期检出率为83.33%(40/48),延迟期检出率为81.25%(39/48)。高场磁共振T1加权像的检出率为72.92%(35/48),T2加权像检出率为81.25%(39/48),门静脉期检出率为64.58%(31/48),动脉期检出率87.50%(42/48),延迟期检出率68.75%(33/48)。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高场磁共振检测发现,门静脉期检出率为89.58%(43/48),动脉期为95.83%(46/48)、延迟期为83.33%(40/48)。结论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高场磁共振检查对小肝癌均有着一定的诊断价值,两者联合检测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较高。

  • 标签: 小肝癌 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 高场磁共振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肝脏三维容积超快速LAVA(LiverAcquisitionwithVolumeAcceleration,LAVA)序列对女性盆腔内血管进行动态增强扫描显示,评估对盆腔病变诊断的意义。方法使用GE公司3.0超导磁共振对40例女性患者行盆腔动态增强检查并作成像质量评价。结果患者行盆腔动态增强效果满意,血管清晰,病灶明确。其中26例患者经手术证实病变与LAVA增强检查结果完全符合,15例患者与磁共振常规增强扫描诊断符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VA序列动态增强能良好地显示女性盆腔内各血管及其与盆腔病灶的关系,并且对临床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盆腔血管 动态增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3.0T磁共振腹部动态增强扫描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筛选2017年6月到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3.0T磁共振腹部动态增强扫描的150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患者焦虑程度和检查成功率。结果干预组患者产生焦虑情绪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干预组检查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图像结果质量较对照组更好。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帮助3.0T磁共振腹部动态增强扫描患者改善紧张焦虑情绪,减少对检查结果的影响,有利于提高检查成功率和成像质量。

  • 标签: 3.0T磁共振 腹部增强扫描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形态学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对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39例患者(48个病灶)乳腺MRI平扫和增强检查,分析病变形态学、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各项参数。结果肿块状中良性病变多表现为圆形或分叶状,边界光滑,均匀强化或分隔未见强化,峰值时间多出现在3分钟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可表现为Ⅰ或Ⅱ型曲线,恶性多表现为不规则形、毛刺、边缘强化,峰值时间出现在3分钟前,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可表现为Ⅱ或Ⅲ型曲线。良恶性病灶早期增强率之间无差异性。结论肿块状的病变形态学表现在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占很重要价值。峰值时间、曲线类型对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有较大意义,但Ⅱ型曲线在良恶性病灶有重叠,造成MR特异性减低。早期增强率对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疾病意义较低。

  • 标签: 动态磁共振 乳腺疾病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增强检查(DCE-MRI)对宫颈癌及其临床分期的诊断效能。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61例,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CE-MRI检查,以病理检查证实临床分期为"金标准",对比MRI、DCE-MRI诊断宫颈癌的符合率,比较不同临床分期和不同分化程度患者的DCE-MRI参数[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速率常数(Kep)、容量转移常数(Ktrans)],分析DCE-MRI定量参数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61例宫颈癌患者中,病理检查证实临床分期Ⅰb期11例,Ⅱa期12例,Ⅱb期23例,Ⅲa期9例,Ⅲb期4例,Ⅳa期2例;采用MRI诊断出Ⅰb期8例,Ⅱa期9例,Ⅱb期20例,Ⅲa期6例,Ⅲb期2例,Ⅳa期1例;采用DCE-MRI诊断出Ⅰb期10例,Ⅱa期11例,Ⅱb期23例,Ⅲa期8例,Ⅲb期4例,Ⅳa期2例。DCE-MRI诊断符合率(95.08%,46/61)高于MRI(75.41%,58/61),P<0.05。与临床分期相比,DCE-MRI分期的Kappa指数为0.935(95%CI 0.805~1.066,P<0.001),高于MRI分期的0.675(95%CI 0.544~0.806,P<0.001)。Ⅲa~Ⅳa期宫颈癌患者Ve、Kep、Ktrans参数高于Ⅰb期、Ⅱa期、Ⅱb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宫颈癌患者Ve、Kep、Ktrans参数高于中分化及高分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Ve(r=0.598)、Kep(r=0.612)、Ktrans(r=0.571)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Ve(r=-0.618)、Kep(r=-0.641)、Ktrans(r=-0.594)和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DCE-MRI诊断宫颈癌可提高诊断符合率,与临床分期一致性高,且DCE-MRI定量参数和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显著相关,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信息支持。

  • 标签: 宫颈癌 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 符合率 定量参数 临床分期 分化程度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增强成像(DCE-MRI)对卵巢肿瘤血管生成及侵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患者术前且未经治疗的DCE-MEI影像资料,据药物动力学模型获得病灶的对比剂容积转移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Ve)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卵巢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并对DCE-MRI参数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VEGF与MMP-2表达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0.05);卵巢恶性肿瘤Ktrans与Ve均值亦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Ve与VEGF、MMP-2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DCE-MRI能够无创在体评价卵巢肿瘤血管生成及侵袭情况,对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磁共振动态增强 卵巢肿瘤 血管生成 侵袭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2
  • 简介: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增强对乳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2例乳腺癌患者的MRI资料,分析病灶MRI信号、形态、邻近结构改变、强化方式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指标。结果本组32例T1W1、T2W1图像分别是低信号、低信号或混杂高信号;22例(68.8%)肿块呈现不规则,10例(31.3%)呈类圆形状;边缘有"毛刺征"者25例(78.1%),累及Cooper韧带者18例(56.3%),病灶可见砂粒样钙化者17例(53.1%),累及局部皮肤导致增厚者14例(43.8%),另乳头塌陷者6例(18.8%);所有病灶均不均匀强化,其中24个呈环形强化,8个见对比剂填充征;22个病灶呈Ⅲ型曲线(为快进快出型),9个病灶呈Ⅱ型曲线(为平台型),1个呈Ⅰ型曲线(为缓慢上升型)。结论磁共振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结合肿瘤环行强化特点及毛刺征改变,进行多参数综合评估,可作为诊断乳腺癌的重要参考因素,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乳腺肿瘤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磁共振增强扫描在颅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MRI(0.15T)对50例颅脑疾病(均经病理或临床证实,肿瘤性病变40例,非肿瘤性病变10例)做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全部病例均注射了Gd-DTPA顺磁造影剂,通过增强前后MR的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增强扫描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肿瘤性病变中明显强化占82.5%(33/40),轻度强化占7.5%(3/40),无强化占10%(4/40)。非肿瘤性病变中无一例明显强化,轻度强化占30%(3/10),无强化占70%(7/10)。经卡方检验,肿瘤性病变强化明显,与非肿瘤性病变者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磁共振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及肿瘤的定性诊断,有助于显示肿瘤病灶大小、形态和数目,有助于鉴别肿瘤有无术后复发或残留,是MRI检查颅脑疾病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颅脑疾病 增强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