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青少年发作性睡病夜间睡眠、多导睡眠监测状况。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接收的30例青少年发作性睡病患者为研究目标,将其应用多导睡眠监测,分析患者夜间睡眠状况。结果:夜间睡眠多梦80%、睡眠浅90%、醒后难以入睡73.33%、睡眠中存在异常行为96.67%。多导睡眠监测睡眠效率下降100%、睡眠潜伏期缩短90%、入睡后觉醒时间增多83.33%、入睡后异常行为93.33%。结论:通过多导睡眠监测发现青少年发作性睡病夜间睡眠紊乱,并且整晚睡眠浅、易醒,容易合并异常行为、呼吸暂停等症状

  • 标签: 发作性睡病 多导睡眠监测 夜间睡眠 分析
  • 简介:摘要肺癌是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占肿瘤死因第一位。肺癌在早期并没有什么特殊症状,仅有一般呼吸系统疾病所共有的症状,如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低热、胸痛等。本例患者半年前有胸闷、憋喘症状,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治疗半年效果不理想,后诊断为肺癌。因此对于无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咳嗽、憋喘持续三周以上,应警惕肺癌可能,建议行肺部CT检查,以明确诊断。

  • 标签: 哮喘 肺癌 误诊
  • 简介:摘要探讨1例动脉瘤伴症状性癫痫患者的护理,通过对该患者动脉瘤夹闭术后护理,预防和控制癫痫发作,同时配合药物治疗及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最后原发病得以及时治疗和癫痫症状得到很好的控制。

  • 标签: 动脉瘤 癫痫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额叶癫痫发作临床症状特点及视频脑电图诊断效能。方法 选择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额叶癫痫发作患者90例作为对象,均符合额叶癫痫发作诊断标准,对患临床表现、具体发作类型、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对入组患者给予视频脑电图监测、头颅MRI监测,给予常规简易智能精神量表(MMSE)测定;绘制ROC曲线,分析视频脑电图在额叶癫痫发作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90例额叶癫痫发作患者临床症状前三位的分别为:原发或快速继发全面性发作、偏转性强直发作发作前或发作时伴有发声;视频脑电图中84例监测异常(占93.33%),其中双侧放电47例,单侧放电28例,全导棘慢波6例,非额区放电3例;异常部位位于额叶60例(54.0%),异常患者主要以脑外伤、额叶异常信号及额叶软化灶为主;MMSE测定81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9例中度认知功能障碍;ROC曲线结果表明:视频脑电图联合头颅MRI用于额叶癫痫发作患者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单一视频脑电图和头颅MRI(P<0.05)。结论  额叶癫痫发作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是具有特征性,发作期加强患者视频脑电图监测能提高定位阳性率,获得较高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

  • 标签: 额叶癫痫 临床症状 视频脑电图 简易智能精神量表 头颅MRI ROC曲线 诊断效能
  • 简介:摘要综合60年来与脑血管病相关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结合文献分析思考,提出:脑卒中有一个疾病形成过程。至今的一级、二级预防,基本上是针对患病基础、高危及促发因素,忽视了易卒中状态和卒中发。为此,笔者将后两者合称为“脑卒中发”,提出应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寻找生物学指标,采用针对性强的干预手段,以达到对疾病全程的预防。树立脑卒中发的预防之理念,可能会有更多新发现,促发创新思维,获得更好的效益。

  • 标签: 卒中 生物学标记 寒冷 易卒中状态
  •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讨长程视频脑电监测中痫性或非痫性发作性事件的识别与处理策略。方法 选择 2018年 1月至 6月西京医院脑电生理监测中心拟诊为癫痫或可疑癫痫的连续性非选择性患者 156例,对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发作性事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56例患者中 35例 (22.4%)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到临床发作,总发作次数达 109次,其中 34例可见发作时同步痫样放电而确诊为癫痫, 1例发作期无同步痫样放电而诊断为非癫痫发作, 14例根据视频脑电监测结果修正了发作类型的诊断。结论 长程视频脑电监测中发性事件的正确识别对癫痫的诊断及分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有助于鉴别痫性与非痫性发作,尤其应重视对脑电图的各项监测指标进行科学、综合的判读。

  • 标签: [ ] 癫痫 视频脑电图 发作性事件 癫痫样放电
  • 简介:【摘要】目的:对精细护理模式在小儿腹泻护理中的运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纳入2023年6月-2024年3月于我院进行诊疗的90例腹泻患儿进行研究,以随机数表法分组(实验组、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普通护理,实验组予以精细护理,比较2个组不同护理结果(症状改善时间、睡眠情况)。结果:实验组症状改善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且p<0.05;实验组睡眠情况比对照组优,且p<0.05。结论:给腹泻患儿采取精细护理,可促进其临床症状尽快改善,提高睡眠质量,效果佳,建议推崇运用。

  • 标签: 精细护理模式 小儿腹泻 症状改善 睡眠影响
  • 简介:摘要探讨对偏头痛患者在症状发作时,施以舒适护理,观察治疗效果,从而尽早减轻缓解患者的痛苦。通过对照治疗效果,查看一般药物治疗和施行舒适护理的效果比较分析。得出患者在偏头痛患者在症状发作的时候,施以舒适护理,可以更快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痛苦,促进病情的好转。

  • 标签: 偏头痛 舒适护理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舒适护理对偏头疼症状发作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总结护理经验。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间我院接受诊治的60例偏头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均分为治疗组和参照组,每组30例患者。其中对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而观察组则在参照组基础上进行舒适护理,观察两组病人的头痛症状恢复情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通过对比结果显示,对偏头疼患者进行舒适护理后,病人的头痛症状恢复方面的情况较参照组患者具有明显改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舒适护理能够缓解偏头疼患者的头痛症状,降低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这种方法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偏头疼 舒适护理 疗效观察
  • 简介:由于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具有流动、变化、多元的性质,其差别较多,本文通过分析因情感障碍而诱发狂犬病症状病例,反观躯体症状部分由情感障碍所诱发,而心理干预治疗有利于缓解消除症状,因此临床上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结合可取得更好效果。

  • 标签: 诱发 情感障碍 狂犬病 发作 病症 心理干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舒适护理应用于偏头疼患者症状发作时的效果进行评估。方法抽选2013年3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偏头疼患者68例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所接受的护理措施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另一组为观察组,患者进行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各时间段的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24小时疼痛评分、48小时疼痛评分及72小时疼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低,P<0.05。结论偏头疼患者症状发作时实施舒适护理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实施。

  • 标签: 偏头疼 症状发作 舒适护理
  • 简介:目的比较单一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奋乃静)或心境稳定剂(碳酸锂)合并小剂量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奋乃静)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影响患者近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1)将符合入组标准的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患者70例随机分为甲组34例和乙组36例两组进行为期6周治疗。甲组为单一中至大剂量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奋乃静)治疗;乙组为心境稳定剂(碳酸锂)合并中至小剂量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奋乃静)治疗。以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和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定患者的疗效,以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患者的副反应;(2)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探讨影响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患者近期疗效的主要因素。结果(1)在治疗第6周末,甲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38.2%,有效率94.1%(33/34);乙组的临床治愈率63.9%,有效率100%(36/36),乙组在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上均显著性优于甲组(P〈0.05);(2)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患者的近期疗效好,影响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患者近期疗效的主要因素为患者的起病年龄、病前社会功能、病程特点及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与心境的协调性,以急性起病、病前社会功能良好、间歇性病程及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与患者心境相协调者的近期疗效为佳。结论(1)心境稳定剂合并小剂量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时,临床疗效优于单一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且副反应相对少;(2)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患者的近期疗效好,患者的近期疗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 标签: 躁狂发作 精神病性症状 近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偏头痛患者症状发作时应用舒适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2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舒适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护理1d内、2d内和3d内的缓解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满意程度情况看,观察组的96.77%相比对照组的74.19%更佳,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结论对偏头痛患者采用舒适护理有效缓解患者头痛症状,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偏头痛 舒适护理 满意度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全身麻醉和睡眠在表型、脑电生理、脑功能影像以及神经网络调节机制等诸多方面均有相似的表现,但其机制尚不清楚。P2X7受体(P2X7 receptor, P2X7R)存在于睡眠觉醒环路某些神经元群体中,并影响睡眠觉醒状态,因此探讨P2X7R在全身麻醉引起意识消失发挥的作用。文章总结了P2X7R在睡眠觉醒环路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是通过Panx-ATP-P2X7R-睡眠调节物质(sleep regulatory substances, SRS)通路实现的,为未来研究P2X7R在全身麻醉引起意识消失的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 标签: P2X7受体 睡眠觉醒环路 麻醉 睡眠调节物质
  • 简介:“健康来自睡眠”是医学研究人员根据近年来对睡眠研究的最新结果所提出的新观点。人一生的时间中有1/3是在睡眠中度过,睡眠障碍是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的因素之一,世界医学发现与睡眠相关的各类疾病高达70-80多种,睡眠时间的长短及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身心健康的发展,它绝不是单纯的心理因素造成的。而重要的事实是,睡眠的质量关系着生命的健康与质量。睡眠不好会使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严重时会加重原来的疾病,更甚者还能诱发其他疾病。睡眠时间不足及严重的睡眠障碍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的生长发育,还会引起各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生,造成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损害。笔者对某校大学生的健康普查档案随机抽查3600份(其中,男生1560人,女生2040人,大一新生1800人,大二学生860人,大三学生500人,大四学生440人)。

  • 标签: 睡眠障碍 大学生 抑郁症状 人体健康 焦虑 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