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3 个结果
  • 简介: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人类前所的未有的物质文明,特别是二十世纪高科技的发展,更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人类的物质文明已达到了空前的发达水平。与此同时,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空前强大起来,人类过分的自信与片面的发展观使得自己在物质财富涌入、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付出了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的惨重代价。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人类一次次无情的惩罚,例如: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水资源状况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毒害物质污染等,让大家感受

  • 标签: 道德责任 惨重代价 生态危机 水资源状况 全球变暖 毒害物质
  • 简介:道教继承道家的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原,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生成的。《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因此,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道乃是所有价值的创生之源。宇宙万物都是“道生之、德畜之”的,是道的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而具有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 标签: 道教 自然价值 道家思想 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伦理 环境伦理学
  • 简介:严复以来,论者皆以为卢梭与庄子“回归自然”的思想类似或接近,本文认为相同的命题之中蕴含着截然相反的内涵。卢梭要回归的是主动、感性的自然人性,指归在重建文明;庄子要回归的是被动、无情的自然人性,指归在“绝圣弃知。最后本文分析认为,卢梭与庄子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

  • 标签: “回归自然” 庄子 卢梭 自然人性 社会文明 社会契约论
  • 简介:解读自然的视域具有多重维度。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运演来看,在人类通过五官涉及并且按照自然规律、利用自然的物质条件、按自己的需要建造自然的时候,人与自然就结成了关系共同体,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自然与人构成伦理关系。由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人与自然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伦理关系之一。

  • 标签: 自然 伦理关系 和谐社会 伦理向度
  • 简介:在先秦著作中,同、一样,每篇都有明确的主题思想,并通过简洁的篇名昭示读者.所不同的是,没有如、那种专门探讨天人哲学的篇章,它的自然哲学思想散布在不同的篇章中,需要我们细心地发掘和梳理.通过对自然哲学的分析,可以看出的自然哲学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是先秦到汉代的思想转折进程的重要环节.

  • 标签: 自然哲学 《吕氏春秋》 天志 墨子 荀子 先秦
  • 简介:道教的自然观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人与自然万物是同生共运的浑然一体,强调自然、生命、和谐,反映道、天、地、人之问的自然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自然观的总纲,它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是生命系统与自然生存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和谐共生的形式。

  • 标签: 自然观 和谐 共生 道教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 简介:这是一封儿子写给父亲的信。爸爸:您好!以前,只要看到您下班回来的身影,我总要高兴地迎上去,甜甜地叫声“爸爸”。可现在,我却要躲到小房问里。因为,我怕,怕您又带回练习巷。自从我上了六年级,您手中总少不了几张卷子,或是语文,或是数学。您把卷子给我,吩咐我做,自己便到外边逗小花猫。而我,不完成这额外任务。休想看到您的笑容。于是,我只得拿起卷子苦苦地做起来。星期天,您也是如此。我拿起笔在纸上乱画着,心里烦躁极了。

  • 标签: 大自然 孩子 六年级 星期天 父亲 练习
  • 简介:《精神现象学》中译本下卷阐述了精神在意识和自我意识两个阶段的发展,前者结束于良心,后者结束于绝对知。良心作为第一阶段的结果呈现为自我意识的无内容的形式,它与宗教的绝对内容的统一具体呈现为绝对知。于此概念成为此在的因素,同时精神在其对象性中达到概念的形态。在意识中整体性经验走在分析性契机的前面,在概念中则相反。然而意识的完整运动才造就了诸契机的认识内容,因此,概念的科学以意识经验的科学为先导,进而与经验内容或者现象相区分。黑格尔哲学体系完善了近代哲学的原则。

  • 标签: 自我意识 概念科学 整体 契机
  • 简介:在我们的常识中,书籍是语言和符号的一种重要载体,且毫无疑问出自于某一位作者的创造。但道教有一种奇特的说法,与我们的常识完全相反。它认为道教的经书没有作者,是自然创生的。如《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称:“《九天生神章》,乃三洞飞之罴,三合成音,结成灵文,混合百神隐韵内名,生罴结形,自然之章”。

  • 标签: 道教经书 自然 天生 为道 创生 常识
  • 简介:《晋阳学刊》1985年第5期)为了适应二十世纪以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对自然界的统一作进一步的说明,应该建立现代自然哲学。因为:一、现代自然科学在研究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中,发现了在比宏观更宏比微观更微

  • 标签: 现代自然哲学 现代自然科学 晋阳 协同学 宇宙学 哲学考察
  • 简介:2016年11月21—23日,“自然灾难·宗教·人文关怀国际学术会议”在成都举行。本次会议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主办,来自中国、日本、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的近30位学者出席了会议。受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盖建民所长委托,周冶副所长为本次会议致开幕辞。李刚教授、詹石窗教授、木村敏明教授、陈建明教授及高仓浩树教授依次作了主题演讲。会议围绕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讨论的主要议题及代表性观点大致如下:

  • 标签: 国际学术会议 宗教文化 自然灾难 人文关怀 综述 四川大学
  • 简介:20世纪英美哲学中自然主义的倾向始终占据主导,在意向性问题的研究上亦是如此。心灵哲学中涌现出了各种意向性自然化的方案,其中最为独特的当属塞尔(J.Searle)的生物自然主义理论,他通过对意向性的特殊定义及相关哲学概念的澄清和分析,试图将自然科学的权威性和心理学的合法性调合起来。这一理论的实质是突现论与多层次自然主义立场的结合,其中对于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存在不恰当的描述,但这也正是进一步发展生物自然主义理论的突破之处,那就是用依随突现论替代因果突现论完成意向性的自然化。

  • 标签: 意向性 自然主义 塞尔
  • 简介:李猛的《自然社会:自然法与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自2015年出版以来在学界受到广泛关注和评论。该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具体论题而言,该书讨论的是自然法与现代道德世界之形成的关系,但在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则涉及古今中西之辩。该书还集中讨论了现代人生活的本质特征,以及人们是如何走向这种生活的问题。同时,该书对于是否"回归古典"等当下热点话题做出了清晰回答,认为回归古典是需要慎重和商榷的。

  • 标签: 自然社会 孤独生活 回归古典
  • 简介:马克思承认自然价值,其自然价值观的核心是承认自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的有用性,这种有用性是人们劳动的基础,是财富的源泉之一。马克思还指出了实现自然价值的途径,即使自然人性化,实现自然向人性的复归,实现人与自然本质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回归马克思的自然价值观。

  • 标签: 马克思 实践 自然价值观 生态文明
  • 简介:文章简要论述了以“礼”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自然法思想。首先肯定“礼”是中国古代典型的自然法思想,并追溯了“礼”的起源,指出了礼的自然法特性:非绝对永恒性、与人定法的融合性以及与道德的交互性。最后说明了“礼”这一自然法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实践儒家治世方法的理论指导。而主张只有道家思想是自然法的观点,显然缺乏对于儒家礼思想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 标签: 儒家 自然法 礼刑
  • 简介:我们如果无法说明心灵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那么就不能为知识成立的条件提供合法性依据,由此在心灵如何认知与知识如何构成之间就会形成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可以回溯到笛卡尔哲学传统中,其实质问题是要去说明思想与世界如何联系、知识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如何确证。分析哲学在语言与世界的二分中曲折地表现出心灵与知识之间的张力。经验主义主张,经验是知识前提,要求反思经验在知识条件中各种角色的合法性。该问题源自心灵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接纳经验的问题。哲学家们愿意在科学主义、自然主义的先验哲学层面上追问心灵的属性,并为知识构成的经验基础的合理性作出说明。

  • 标签: 经验知识 自然主义 心灵 外部世界 哲学传统 实质问题
  • 简介:改造自然界不能缺失道德考量,但道德考量又不能仅仅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为基本准则,必须另辟蹊径。改造自然界是人的存在方式,其本质是不断超越现有而指向未来,直面人的理想价值追求,因而其道德属性不在于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实然性,而在于其本身内在蕴含的超越现实的人之为人的应然性。承认改造自然界实践活动的道德本质是人存在本质和价值理想追求的呈现及证明,才能真正担保改造自然界的道德合理性与生态正当性,既避免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不负责任,又防止人们对自然界的滥用。

  • 标签: 改造自然界 实践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