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笔者根据多年的下乡蹲点管理基地的实践经验,针对基地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要建设高产优质、安全稳产的基地,应做到合理选址、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改善生产设施、规范桑园管理、加强防“微”意识、规范饲养技术等。

  • 标签: 原蚕基地 建设 管理
  • 简介:冬消即全年养蚕结束后一次全面彻底的消毒工作。基地经过一年的蚕桑生产,各种病原物堆积,加之蚕沙乱堆乱放,环境严重污染。为彻底消灭病原,营造良好的养蚕环境,保证一代杂交种的繁育质量,冬消工作很有必要,且对来年的生产和防微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消毒工作 原蚕区 冬季 养蚕环境 蚕桑生产 一代杂交种
  • 简介:从2008年夏至2009年晚晚秋,我县在河口镇进行了夏、正秋、晚晚秋共3季蚕农饲养,涉及30个村,200户,共饲养“两广二号”100130张,产茧3.8万千克,摸索出一些品种特性及饲养经验,现就试验示范结果简单介绍如下:

  • 标签: 饲养试验 两广二号 蚕品种 晚秋蚕 饲养经验 品种特性
  • 简介:玉林地区夏秋饲养量在逐年增多,但夏秋期气候条件恶劣、叶质较春季差、夏秋易暴发病,因此,要养好夏秋必须根据夏秋饲养特点,抓住关键点,掌握恶劣环境条件对体生长发育影响的规律性,把握时机,创造条件,认真细致地处理好各个技术环节,才能夺取夏秋的稳产和高产。

  • 标签: 玉林市 夏秋蚕 饲养技术
  • 简介:防微工作是蚕种生产过程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蚕种场提高产品质量的首要课题,其好坏直接影响种场的兴衰成败。而作为“蚕种生产第一车间”的农村基地在防微控微方面又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种场因区微毒侵染而造成蚕种超毒烧种甚至停产停业的现象已司空见惯。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经验,认为区防微工作必须在抓好消毒的同时,重点落实“三件事”,即区桑园防微治虫工作、蚕沙规范处理工作及冬消和冬季清园工作,才会取得实效。现就区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浅谈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 标签: 微粒子病防治 原蚕区 家蚕 防微工作 蚕种场 生产过程
  • 简介:区种茧生产为依托,生产繁育一代杂交种是现有蚕种场普通种生产的主要途径。凉山州蚕种场年生产普通种40多万张,全部来自于农村区收茧制种。从目前蚕种的生产状况看,区的种茧生产水平,完全决定了蚕种生产的质量高低和经营效益。当前,在农村蚕桑经营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蚕种生产经营者必须考虑面对蚕茧市场的变化,从经营管理、资金投入、利益分配等方面加强基地建设,以提高原蚕种茧质量,促进蚕种生产的持续稳定。为此,作者就加强基地建设,提高原区经营管理水平作如下分析:

  • 标签: 原蚕基地建设 种茧 质量 农村原蚕区 生产状况 蚕种生产
  • 简介:西里蚕种场是重庆市最大的普种生产场.普种质量好与否对全市蚕种生产和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影响普种生产质量的主要因素:一是气象环境,二是微生物环境,三是饲料环境.多年来,西里员工树立"质量第一"的生产目标,加强管理,全面贯彻执行重庆市蚕种繁育质量标准.为了保证普种质量,在满足儿生长发育所需的气象环境,搞好消毒防病的基础上,狠抓基地桑树树体管理,保证蚕食下营养丰富、无病原污染的桑叶.具体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桑树病、虫害防治.二是合理施肥.三是桑园抽样检查,防上桑园、桑叶污染.四是加大投入,更新改造老化、低产桑树.

  • 标签: 蚕种质量 桑树管理 原蚕 气象环境 蚕种生产 微生物环境
  • 简介:近几年来,我公司(由原阳山县蚕种场于2002年改制重组成立)在广东丝源业有限公司董事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抓、抓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从2002年生产蚕种80674种,销售78600张,病毒淘汰率0.5%;到2003年生产蚕种98328张,销售94032张,病毒淘汰率0.19%;到2004年生产128290张,销售133220张,病毒淘汰率0.07%.

  • 标签: 抓管理 抓蚕 效益步步高
  • 简介:不同桑品种的桑叶内在质量优否,直接影响家蚕的饲养成绩.近年来,随着家蚕多丝量新品种和桑树新品种的育成推广,过去对桑树品种育成推广的资料以产茧、茧质和丝质成绩介绍报道较多,而对制种产卵成绩的报道较少,作为蚕种场是以制种产卵为主,对不同桑品种在制种产卵生产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仅从蚕种生产的角度,对我场目前广泛使用的现行几个桑树品种进行制种产卵成绩调查分析,供蚕种生产过程中参考.

  • 标签: 桑品种 原蚕制种 质量 制种产卵
  • 简介:蚕种生产是蚕桑丝绸产业的源头工程。构建稳定生产基地对蚕种场来说十分重要。2000年以来,我们场在南通地区建立了几个相对稳定的基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让利于蚕农的原则,建立“种场-地方政府-蚕农”合作制种体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 标签: 相对稳定 合作关系 原蚕 蚕种生产 生产基地 南通地区
  • 简介:蚕座隔沙防病育具有“省(省时、省力、省投资)、防(预防病)、简(制作简单)、廉(成本低廉)”等特点,从而达到单产、质量、效益“三提高”之目的。据初步试验,该技术具有隔沙防病作用,能提高养蚕单产,大大减轻劳动强度,节省除沙时间,节省投资。形式灵活,空间利用合理。因此,是一种养蚕实用新技术。

  • 标签: 养蚕新技术 隔沙防病 省力化养蚕
  • 简介:以7·湘和9·芙2个原种作为研究对象,五龄期蜕皮激素添食时间分为五日添食区、见熟5%添食区,以不添食区为对照,探讨添食蜕皮激素对及其杂种一代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早添食蜕皮激素对的熟体重、上茧量、死笼率、产卵量有不良影响,越后添食蜕皮激素,对儿的各项生理功能影响越少;添食蜕皮激素对其杂种一代的养蚕成绩没有显著影响。7·湘五日添食区的熟体重、上茧量比不添食区分别低11.56%、38.78%,9·芙分别低9.46%,10.00%;7·湘和9·芙五日添食区的死笼率比不添食区分别高38.78%和60.37%;单蛾产卵量五日添食区显著低于不添食区,7·湘×9·芙低16.18%、9·芙×7·湘低8.74%;而见熟5%添食区和不添食区之间,除9·芙×7·湘的单蛾产卵量比不添食区低3.89%,其余指标均无显著差异。

  • 标签: 家蚕 蜕皮激素 原蚕 制种
  • 简介:种茧期是变为蛹进而转变为蛾的过渡时期,整个蛹期发育可分三个阶段,即上族至化蛹为前期,化蛹至蛹复眼着色为中期,复眼着色至羽化为后期。这三个阶段从外形上看无多大变化,但体内进行着旧器官解离和新器官产生这一重大的生理变化过程,同时体内卵细胞急速成长以至完...

  • 标签: 原蚕区 种茧保护 上蔟场地 花蔟 基础设施
  • 简介:笔者这几年负责点的技术指导工作,对农村养蚕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养蚕户基本都是多种经营,除了养蚕外还养猪,种水稻、玉米、花生、香蕉等作物,工种比较复杂,生产经营方式比较粗放,养蚕的一般是中老年人,年轻的基本都去做生意或打工。而养蚕尤其是养又特别需要饲养技术,需要精心饲养,细心管理,科学对待,这就给饲养提出了难题。怎样才能做好点的技术指导工作呢?下面是本人在点技术指导工作中的一些体会:

  • 标签: 饲养技术 原蚕点 农村养蚕 生产经营方式 多种经营 中老年人
  • 简介:在我区蚕桑生产发展中,农村生产是扩大蚕种生产,保证蚕种供应的主要途径;农村生产有利于蚕桑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有利于增加农民种桑养蚕的收入;有利于提高蚕种场生产的效益。建议农村生产要加强做好防“微”工作,加强农村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桑园管理,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确保我区蚕桑生产蚕种的供应,促进我区蚕桑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 标签: 农村原蚕 作用 持续发展
  • 简介:纵观全国的一代杂交蚕种生产,依靠饲养制种的占绝大部分,而利用自有桑园养蚕制种的愈来愈少。因此,区的稳定、安全和生产水平等直接制约着种场的生存与发展,基地建设情况关系着种业的兴衰与成败。加强基地建设,已成为蚕种生产单位的共识。

  • 标签: 原蚕基地建设 种业 健康 蚕种生产 一代杂交 生产单位
  • 简介:的主要生理特点是生长发育较快、对高温多湿的适应性强。小期的饲养温湿度应控制在26-28℃、相对湿度在85%-95%。由于自然温湿度不能达到小生长发育的要求,需要给予人工加温补湿。传统加温主要有火炉、地火龙、天火龙、靠壁灶等加温方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现在加温方法渐渐向省力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主要有空调、电子自动加温器等。

  • 标签: 小蚕饲养 温补 电子 应用 设备 生长发育
  • 简介:区是蚕种生产的第一车间。我省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基本采用区收茧制种方式,其特点是成本低、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加强区管理,控制桑园病虫害,降低虫口叶密度,规范桑叶消毒,搞好小共育,强化常规消毒,才能提高蚕种质量,生产出优质高产的合格蚕种。现将多年从事区收茧制种工作的体会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 标签: 蚕种生产 精细管理 原蚕区 合格率 桑蚕一代杂交种 桑园病虫害
  • 简介:点养蚕,收购种茧回本站制种,这是我站历年来采取的办法,由于过去对点的管理措施和养蚕技术要求不一,收购回来的种茧质量有好有坏,以致我们制出的蚕种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很难保证蚕种的质量。针对这一问题,本科室制定出一系列规范点种桑养蚕的技术措施,来确保点蚕农养蚕获得高质量的蚕茧。实践证明,通过规范点的管理和统一技术措施,我科室今年制的蚕种产量和质量比过去明显的提高,请看表1点实施规范前和规范后管理,蚕种生产成绩的对比。

  • 标签: 原蚕点管理 蚕种产量 家蚕 蚕种质量 制种 桑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