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弥散加权成像在新生儿早期白质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6月至2012年11月有围生期窒息病史患儿110例,同时选取颅脑磁共振及基础指标相同的正常新生儿110例作为对照,所有患儿均进行颅脑磁共振及DWI检查,对两组患者DWI相同位置异常高信号带进行ADC数值比较。结果HIBD灶状和弥漫性病灶ADC均值为(0.975±0.042)×10-3mm2/s、(0.948±0.038)×10-3mm2/s;HIE灶状病变及弥漫性病变平均ADC数值分别为(0.638±0.105)×10-3mm2/s、(0.623±0.113)×10-3mm2/s,实验组病灶平均ADC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磁共振及DWI技术能明显提高新生儿早期白质损伤的临床诊断率,为患儿提供早期防治措施提供条件,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新生儿 脑白质损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损伤后肢体功能康复状况及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48例脑损伤患者,均给予肢体、语言、吞咽及药物等综合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肢体功能(FMA)评分、语言功能(CRRCAE)评分、吞咽功能(SSA)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干预后FMA评分、CRRCAE评分高于干预前,SSA评分低于干预前,SF-36评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损伤患者采取肢体、语言、吞咽及药物等方面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肢体功能、语言功能、吞咽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脑损伤 肢体功能 康复状况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尿微量白蛋白、血清胱抑素c水平对早期肾功能损伤的临床检验效果,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在我院自2011年l2月至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100例早期肾功能损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即高血压组,阳性对照组;糖尿病组及阴性对照组,每组有患者50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在检查当天早晨患者禁食8小时后,静脉抽取血3m1分离血清,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胱抑素C;采用酶法检测患者Urea和Scr指标。结果高血压组及糖尿病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血清胱抑素c水平均显示高于对照组患者;高血压组及糖尿病组患者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尿微量白蛋白和血清胱抑素C检出率明显偏高于阴性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尿微量白蛋白和血清胱抑素C水平是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早期指标,这种检测方法能够提高临床检出率值得推广。

  • 标签: 肾功能 损伤 检出率 尿微量白蛋白 血清胱抑素C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苷肌肽注射液辅助治疗脑卒中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3.05-2014.12本院收治的92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对症支持治疗,采取降压、脱水或口服阿司匹林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14d。观察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MSE评分。结果治疗14d后,两组患者MMS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认识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苷肌肽注射液辅助治疗脑卒中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脑苷肌肽 脑卒中 认知功能障碍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梗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按照住院病例号随机抽取104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2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其余52名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结果均衡性检验结果显示,p>0.05.说明两组研究对象的人口学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肌力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功能独立性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完善的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

  • 标签: 护理 脑梗 肢体功能 效果
  • 简介:摘要近红外功能成像技术(fNIRS)是一种新兴的功能检测手段,因其对人体组织的良好穿透性,已被广泛应用于脑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和临床检测中。本文从近红外功能成像的原理,临床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来阐述近红外功能成像技术在精神科领域的应用。

  • 标签: 近红外光谱 脑功能成像 氧合血红蛋白 脱氧血红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损伤后运动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脑损伤手术治疗后有运动功能障碍同时需要行颅骨修补的患者2例,在颅骨修补的同时打开硬脑膜,将患者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体外诱导培养生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到受损的组织特定区域并行颅骨修补,术后对患者进行肌力、肌张力测定和头颅MRI检查。结果接受治疗的2例患者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都得到好转,尤其是偏瘫肢体肌张力增高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行干细胞移植患者颅脑MRI图像也提示软化灶有缩小,未见干细胞移植区有细胞“成瘤”样征象。结论自体干细胞移植是安全、有效的。但是,本组病例还存在标本数较小、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改善不能排除由于颅骨修补后颅腔物理环境稳定对恢复的有益作用和移植入脑损伤区的自体神经干细胞存活后与周围组织形成的关系无法提供组织学依据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 标签: 脑损伤 运动障碍 自体干细胞 脑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颅脑超声,探讨它们对白质损伤早产儿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观察组为白质损伤早产儿35例,对照组为正常早产儿36例。分别于生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行颅脑超声检查。结果观察组第1天颅脑超声异常率97.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第7天颅脑超声异常率86.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第14天颅脑超声异常率83.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颅脑超声可作为早产儿白质损伤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有力的依据。

  • 标签: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各序列成像在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2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45个非出血性病灶和32个出血性病灶),分别采用常规序列、场回波序列(FE)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扫描病灶,分析各序列对出血性病灶和非出血性病灶的检出情况及信号特点。结果各序列在非出血性病灶的信号差异较大,其中常规、FE和FLAIR序列分别为长T1长T2、略高及高信号,在出血性病灶上常规序列与FLAIR差别不大,但FE序列为环状或片状低信号。FLAIR序列非出血性病灶检出率高于其余两序列,FE序列出血性病灶检出率高于其余两序列,且常规序列出血性病灶检出率高于FLAIR序列,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各序列成像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价值信号有差异,建议根据病灶是否出血选择相应序列。

  • 标签: MR序列 成像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着重的探讨了尿道损伤后,实施尿道重建手术和性功能的密切关系。方法对我院泌尿外科从2014年1月到2015年6月收治的82名尿道损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前尿道损伤患者设为观察组,后尿道损伤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术前和术后在性功能方面的关系。结果前尿道损伤的患者在勃起方面术前和术后均优于后尿道损伤治疗,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尿道损伤与重建术与性功能障碍有密切的联系,部分尿道损伤患者术后远期勃起能恢复。

  • 标签: 尿道损伤 修复重建手术 性功能
  • 简介:摘要探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DILI的原因及防治策略。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并结合临床,分析抗结核治疗中发生DILI的原因及治疗后效果,评价慢性乙肝、丙肝、酒精肝、脂肪肝患者抗结核治疗时DILI防控策略,效果明显,实用性强。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DILI是常见的临床合并症,其中合并慢性病毒性肝炎是发生DILI的最常见原因,针对不太病毒感染及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分析原因实施相应的治疗和防控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肺结核 抗痨治疗 药物性肝损伤 防治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支原体肺炎合并多脏器功能损伤的临床情况。方法选择在我院诊治的重症支原体肺炎合并多脏器功能损伤患者46例,对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与转归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儿完成治疗,显效40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8%。治疗后患儿的cTnI、CK-MB、BUN、ALT、AST值都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支原体肺炎合并多脏器功能损伤比较常见,积极的综合对症治疗能有效改善预后,从而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目的。

  • 标签: 重症支原体肺炎 多脏器功能损伤 肺炎支原体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系统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影响。方法以2013年2月-2015年2月,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80例,据入院顺序、患者意愿,随机对照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入选对象40例,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系统性康复治疗,6个月评价功能改善情况,统计并发症。结果6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AMS、ADL、FIM评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并发症发生率23.8%(19/80),观察组1.3%(1/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系统康复治疗,可帮助患者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 标签: 脊髓损伤 神经功能 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膨出的预防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接收的57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出现急性膨出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发生急性膨出的原因、易致病因素以及预防方法进行总结。结果57例患者中,14例(24.56%)患者恢复良好,5例(8.77%)患者轻度残疾,10例(17.54%)患者重度残疾,9例(15.79%)患者植物生存,19例(33.34%)患者死亡。结论有效预防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发生急性膨出的方法是术前对其发生的原因及可能性进行有效预判,能够较好改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质量。

  • 标签: 特重型颅脑损伤 预防方法 急性脑膨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丙泊酚静脉麻醉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所起到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的94例进行了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术的患者病例,并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于干预组,我们给予其丙泊酚进行诱导麻醉,对照组则使用咪达唑仑为主要诱导麻醉,并仔细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氧分压变化、颅内压(LCP)、术后患者清醒时间和细胞炎性情况。结果在氧分压变化、颅内压(LCP),以及术后患者清醒时间等方面,干预组都或多或少的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术中用丙泊酚进行静脉麻醉可以起到十分显著的保护作用,且能抑制患者的炎性反应,使患者的预后情况得到改善,提高医院信誉度和患者满意度,使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术 丙泊酚静脉麻醉 脑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对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保护效果。方法将2015年6月到2017年1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颅脑损伤手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镇静药物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术后丙泊酚镇静处理,给予试验组术前右美托咪定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血气指标分析相比P>0.05,手术后72h时试验组患者的Da-jvO2和CERO2均高于对照组,数据相比P<0.05。手术前两组miRNA水平相比P>0.05,手术后72h试验组miR-20a和miR-195均低于对照组,数据相比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在颅脑损伤手术中的应用具有较好的镇静效果,并且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颅脑损伤手术 脑保护效果
  • 简介:摘要了解脑损伤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病因,发生规律,诊断及加强对肾功能的保护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6例急性重症脑损伤并发急性肾功衰竭(ARF)病人。本组死亡11例,占43.3%,其中缺血性卒中2例,出血性卒中9例,存活的15例在脑损伤症状控制,甘露醇停用或减量后肾功能逐渐恢复。结论是急性脑损伤并发ARF是中枢神经系统病损后的严重并发症,应密切关注其尿量变化,定时检测血、尿Cr,BUN指标,以求尽早发现,防止ARF,提高急性脑损伤的抢救成功率。

  • 标签: 急性重症脑损伤 肾功衰竭 中枢神经系统 血检 尿Cr BUN 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采用青光眼激光和手术的治疗方案对患者视功能损伤的临床分析。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2月到2011年2月入院治疗的78例青光眼患者作为治疗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青光眼治疗方案的观察组和青光眼治疗方案并结合药物治疗的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青光眼治疗方案采用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措施,对照组在只采用的眼部激光与手术治疗措施。二组患者住院后均采用激光与手术进行病情的控制,把患者青光眼IOP控制到正常范围以内。对照组结合手术与激光的手段以外,患者还进行长期的药物治疗。通过实验室检测与患者在治疗前后一至三周的视功能损伤程度,比较二组治疗手段的临床疗效。结果二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青光眼IOP均控制到正常值以内,但是观察组的患者实验室视力检测与患者的视力损伤值明显较对照组更好些。P值均<0.05,均具有统计判定意义。对比患者治疗三周之后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观察组疗效比对照组要好,二组治疗组疗效对比较为显著,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手术与药理结合的治疗手段对青光眼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值得用于更多的临床治疗之中。

  • 标签: 青光眼治疗方案 视功能损伤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不同排尿方式对脊髓损伤患者上尿路功能的影响。方法2009~2011年对112例脊髓损伤患者平均随访24个月,将排尿方式分为四组,对比分析耻骨上膀胱造瘘、经尿道留置尿管、清洁间歇导尿、自主排尿(包括腹压排尿、漏尿和可控排尿)这四种排尿方式对上尿路功能的影响。以血清肌酐值代表肾功能,泌尿系B超、CT或MRI评估上尿路形态。结果耻骨上膀胱造瘘、经尿道留置尿管、清洁间歇导尿、自主排尿(包括腹压排尿、漏尿和可控排尿)上尿路损害的发生率分别为87.5%(7/8)、78.9%(15/19)、20%(10/50)和65.7%(23/35),(P<0.001),膀胱造瘘组出现上尿路损害事件最多,清洁间歇导尿组最少。将排尿方式分为无尿管组(自主排尿+清洁间歇导尿)和留置尿管组(经尿道留置尿管+膀胱造瘘)进行两两比较,后者上尿路损害率显著高于前者(分别为38.3%和81.5%,P<0.001)。结论长期留置尿管和耻骨上膀胱造瘘可损害脊髓损伤患者的正常上尿路功能,清洁间歇导尿是理想的保护上尿路功能的排尿方式。

  • 标签: 脊髓损伤 上尿路功能 排尿方式 神经源性膀胱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晚期桡神经损伤功能重建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方法。方法收集54例不可逆桡神经损伤肌腱移位功能重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围手术期护理方法,采用国内通用评定标准进行术后随访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持续随访6~36个月,结果优50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达97.32%。无一例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合适的功能重建术和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晚期桡神经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

  • 标签: 桡神经损伤 功能重建 围手术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