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布司他治疗老年痛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间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痛风患者为对象展开研究。将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划分成各40例的参考组与研究组,分别为患者提供别嘌醇与布司他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尿酸水平、症状评分无差异,治疗1疗程后、3疗程后,均血尿酸水平显著低于参考,且各症状评分也明显更低,P

  • 标签: 非布司他 老年痛风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肌瘤保守治疗中不同剂量米司酮的效果。方法于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选取本院收集的40例子宫肌瘤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选择25mg米司酮治疗,实验组选择12.5mg米司酮治疗。对比两组子宫大小、肌瘤大小、血清促卵泡素、雌二醇、黄体生成素与孕激素。结果治疗后两组子宫大小与肌瘤大小、血清促卵泡素、雌二醇、血清促卵泡素与雌二醇比治疗前小,且观察组治疗后子宫大小与肌瘤大小、血清促卵泡素、雌二醇、血清促卵泡素与雌二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米非司酮 子宫肌瘤 保守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药治疗炎性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共计炎性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60例患者,研究年限在2019年4月至2021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艾滋病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为临床及早识别该类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科收治的40例艾滋病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艾滋病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不同程度的发热、头疼、呕吐及脑膜刺激征,同时均有多种合并症,HIV相关指标如下所示:CD4+水平是2-591,平均值是(231.12±12.45);CD4+/CD8+水平是0.03-1.99,平均值是(1.01±0.23),不具特异性。脑脊液检查4例为结核菌X-PERT快速检测阳性,其中有1例利福平突变基因阳性;3例为BAC(培养):分枝杆菌培养阳性;5例为结核菌X-PERT快速检测阳性及BAC(培养):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结论艾滋病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病情进展快,预后差,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行脑脊液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多采用个体化抗结核联合激素治疗,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艾滋病 结核性脑膜炎 临床特征 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强迫性神经症病人的心理特征、制定针对性心理护理。方法: 选取我院精神科收治166例强迫性神经症病患者为观察对象,病例筛查时间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予以患者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患者心理状况,以全国常规为参照,分析心理特征,结果: 强迫性神经症病患者阳性均分、躯体功能、人际关系、强迫、焦虑、敌对、抑郁、精神病性等维度评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显著(P

  • 标签: 强迫性神经症病 心理特征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调查发现,染色体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它是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染色体数目,或者是其构异常的总称,更是一类非常严重的遗传病,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诊断和治疗,会对患者的多个器官系统形态和功能带来影响,严重情况下还要造成胚胎死亡等情况。在目前我国医学研究中,临床上还没有无染色体疾病有效治疗方法,所以在产前诊断本病是预防这种症状的有效手段。特别是无创染色体整倍体基因检测技术在产前胎儿染色体疾病诊断中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了诊断效率,还减少了胎儿畸形等问题的发生。基于此,本文对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胎儿染色体整倍体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内容进行了分析。

  • 标签: 无创产前 基因检测胎儿染色体 非整倍体技术 临床进展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补液盐Ⅲ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6月到我院就诊的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7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前者进行益生菌联合补液盐Ⅲ治疗,后者进行常规治疗,将两组疗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治疗结果相比,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数据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利用益生菌联合补液盐Ⅲ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能提高患儿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益生菌 补液盐Ⅲ 小儿急性非感染性腹泻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米司酮+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效果与安全性。 方法 将我院妇产科收治的60例异位妊娠患者纳入本研究中,患者就诊时间为2018年12月至2021年7月,信封法随机分组。两组患者均接受了甲氨蝶呤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应用米司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包块消失时间、黄体酮恢复时间、包块直径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患者包块消失时间、黄体酮恢复时间更短,疗程结束时包块直径更小,与对照组差异显著,经过统计学检验(P0.05)。 结论 米司酮+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疗效确切,用药安全性较高,值得应用。

  • 标签: 异位妊娠 米非司酮 甲氨蝶呤
  • 简介:摘要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又称为 Kikuchi淋巴结炎,多发生于年轻女性,类似病毒感染的临床表型,淋巴结以灶性坏死,富含组织细胞与核碎片为特征的自限性淋巴结病。该病于1972年有日本Kikuchi和Fujimoto首先报告。有认为坏死的机制是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凋亡所致。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的文献学习,结合HNL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做一个总结,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开展心脏超声检查的特征。方法:研究组是100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对照组是100例高血压患者,两组患者均开展心脏超声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超声特征。结果:对比对照组,研究组左心房内径明显更高,研究组E/A比值明显更高,P<0.05;对比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内隔/左室后壁,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开展心脏超声检查,发现高血压可改变患者心脏形态结构,改变患者生理状态,左心房扩大形态学重构情况存在。

  • 标签: 高血压 阵发性心房颤动 心脏超声检查 特征
  • 简介:摘要:静脉血栓栓塞(VTE)是指在静脉内形成血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严重者可引起肺栓塞。它是住院病人的一种潜在并发症,其中肿瘤病人发生VTE的风险增加4~7倍。研究表明,妇科肿瘤是最常见的VTE,高达20.6%。对在北京医院接受肿瘤手术10年并于术后90天内发生VTE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妇科肿瘤患者VTE发生率最高。妇科肿瘤患者由于年龄、灌肠液丢失、盆腔解剖的特殊性、术中取石位置等原因,发生DVT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妇科手术患者DVT发生率为9.2%,恶性肿瘤患者DVT发生率(27.03%)明显高于良性疾病患者(4.73%)。国外报道,在缺乏血栓预防措施的情况下,妇科手术患者DVT的发生率高达15%~40%。在我国,未采取预防措施的DVT发病率为9.2%-15.6%。DVT发生后,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DVT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

  • 标签: 妇科恶性肿瘤 术后深静脉血栓 非药物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为急性阑尾炎患者采用CT鉴别方法来诊断穿孔性阑尾炎和穿孔性阑尾炎,并其探究临床价值。方法:本次80例研究者,均是来自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治疗的急性阑尾炎病人,将所有的研究者以字母划分方式划分为相同人数的两组,甲组(穿孔性阑尾炎)与乙组(穿孔性阑尾炎),比较两组病人CT检查的结果。结果:甲组阑尾腔内粪石、阑尾腔外粪石、阑尾腔外有害气体、阑尾壁局限性强化缺损、阑尾周围瘘肿、盆腔炎症改变等数值明显高于乙组,P<0.05,表明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以上表述,将CT鉴别诊断应用于穿孔性阑尾炎与穿孔性阑尾炎中,快速、准确性高,对于阑尾炎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CT鉴别诊断 穿孔性阑尾炎 非穿孔性阑尾炎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整体护理干预在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和满意度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20年6月收治的102例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更有效果,患者的满意度更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整体护理干预 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 应用效果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基于血管性痴呆患者分析和探讨药物性护理干预对其激越行为的抑制作用。方法 随机从某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接收的血管性痴呆病例中筛选符合条件的90例用于实证研究,按照45例/组的标准随机分组,并根据拟定方案实施差异化的护理,即对照组采用一般性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采用本研究提出的药物性护理,并对两组在不同护理方案下的日常生活表现、精神变化以及激越问卷评分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 通过组间精神状态对比来看,观察组的表现显然更优;从组间的日常生活表现与激越得分来看,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0.05)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血管性痴呆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药物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提升自理生活能力,减少激越行为的发生,减轻照护者负担,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 标签: 血管性痴呆 护理干预 非药物性 激越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预防血液透析患者计划性下机应用前馈控制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0年6月-2020年12月期间应用常规护理干预的血液透析患者共182例作为对照组,并将2021年1月-2021年6月期间应用前馈控制护理干预的血液透析患者共195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与小于24h下机总数。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患者护理期间应用前馈护理干预,可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但由于前馈护理干预在临床应用研究较少,两组护理方案并不会影响计划性下机率。

  • 标签: 预防血液透析 非计划性下机 前馈控制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在预防胃肠检验患者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胃肠减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并分别制定护理方案,以此为基础开展小组对比。结果:开展循证护理后观察组计划性拔管更少(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循证护理在预防胃肠减压患者计划性拔管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 标签: 循证护理 胃肠减压 非计划性拔管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相关性卵巢癌(EAOC)和非子宫内膜异位相关性卵巢癌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为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31日入院治疗的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卵巢癌患者,其中EAOC组中有患者26例,EAOC组中有患者70例。收集同时对两组患者自身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其中包含了绝经年龄和病灶直径,体重指数(BMI)以及生殖史,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CA125水平。术后病理结果其中涵盖了FIGO分期,病理类型以及病变的具体位置等。结果和EAOC组进行对比,EAOC组妊娠和剖宫产产妇例数,绝经年龄以及病灶直径等都要超出EAOC组,其中主要的症状表现为阴道出血。EAOC组的淋巴结阳性率和CA125水平较高。症状以腹胀为主(P <0.05);以腹胀为主(P <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剖宫产史,病灶直径≥9 cm和阴道流血均与EAOC密切相关,危险度为:病灶直径≥9 cm(OR = 1.47),阴道流血( OR = 1.39),剖宫产史(OR = 1.17); EAOC组的病理类型主要为透明细胞癌和子宫内膜癌,而非-EAOC组主要为浆液性腺癌(P <0.01)。结论老年EAOC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术后病理特征EAOC患者不同,需要临床仔细筛查,应提高对EAOC早期诊断的认识,并根据其特点进行针对性治疗。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 老年患者 回顾性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追踪方法学在降低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通过个案追踪与系统追踪结合的方式:个案追踪对发生计划拔管事件进行分析,对日常工作导管护理质量实施质控个案追踪,找到计划拔管的原因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诊疗风险的控制;系统追踪的方式控制各环节和层面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改善对策,通过追踪方法学降低计划拔管的几率。结果:追踪方法学联合质控管理手段,可积极降低计划拔管的几率,实施前后的计划拔管率对比具有差异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实施前后计划拔管出现的症状进行对比,能够发现各种特征计划拔管都明显下降,因此实施追踪方法学实施计划拔管的改善有重要意义。结论:通过追踪方法学开展的导管管理,可降低计划拔管的几率,提高导管护理质量,保证患者机体安全,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追踪方法学 非计划拔管发生率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