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公文语言是进行公务管理和公务活动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人们在一切公务活动中利用公文语言进行思维,传递信息,完成公务活动。在依法行政和公务活动中,公文语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我们可以把这些因素分为语言因素和语言因素。所谓语言因素是指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定用法及其规律,语言因素包括词汇、语法、语感以及语言的分析和运用能力。

  • 标签: 非语言因素 公文语言 公务活动 思维工具 交际工具 公务管理
  • 简介:文章结合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探讨了偏误研究的8个步骤:(1)语料收集;(2)偏误辨识;(3)纠偏;(4)偏误点选择;(5)形式描述;(6)规则解释;(7)原因探索;(8)教学建议。语料收集可分为开放式和聚焦式两类。偏误点选择和聚焦式语料收集,可以在不同阶段介入。当这两个环节介入后,某些步骤可能要重新进行。但是,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更高阶段的循环。由于选择后的偏误点,语料会更多更全面,相关的环节,如纠偏、类别描述、规则解释、原因探索,就会更为全面、准确,提出的教学建议也就更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 标签: 语法 偏误 程序
  • 简介:越南语和汉语的疑问代词除了疑问用法以外,还有"任指""虚指""承指"和"否指"等多种疑问用法,这些疑问用法既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也存在着某些有趣的差异。运用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着重讨论汉语的"谁""什么"和越南语的"ai""gì"等若干典型疑问代词的疑问用法,重点指出其在句法、语义以及语用等方面的异同,并试图作出解释,希望能够从语言类型学角度认识这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在疑问代词疑问用法方面的特点。

  • 标签: 汉语 越南语 疑问代词 非疑问用法 对比
  • 简介:本文从古典小说行文的特点出发,结合具体的课例,站在学生立场的写作教学,让学生从诸多方法中抽离出来,着眼于如何将故事主角所遇困难逐层升级,打开写作时'想'这个总开关,以期对学生起到实实在在的引导作用。

  • 标签: 古典小说 困难升级 学生立场
  • 简介:到目前为止的复调解读与多角度叙事一样,仍停留在话语的现象层面上,并没有说明多角度叙事结构话语的背后的终极意义,对《喧哗与骚动》复调叙事结构的阐释也是如此。尝试复调方向解读《喧哗与骚动》的复调结构,把多角度复调叙事结构作为一种叙事话语,追寻其表达的话语语义,为理解《喧哗与骚动》复调结构开启另一扇大门。

  • 标签: 《喧哗与骚动》 复调结构 非复调解读
  • 简介:本文讨论了书面语体中非计量“一+量词”的语法功能,并从语法角度对其语体构成机制进行了思考,认为计量“一+量词”的本质功能在于为“语法句”赋予现实意义值。由于其所赋的值具有泛时空化的特征,因此该结构具有表达正式的书面语体功能。

  • 标签: 非计量“一+量词” 语法功能 泛时空化特征
  • 简介:成语“以小人之心,度(duó)君子之腹”,从语法结构看,是由两个动宾结构的单句组成的连贯复句,用符号法表示,即用(小人)的心思去猜测(君子)的想法。其中,“用心思”和“猜测想法”是两个动宾单句的主要成份;“小人”与“君子”反义并列对顶充当定语,修饰“心”与“腹”;而“心”与“腹”则同义避复,可易位互文。两个单句之间具有顺承的连贯关系,可加上“去”来连接。

  • 标签: “君子” “小人” 动宾结构 连贯关系 语法结构 “心”
  • 简介:2006年6月8日,《李格先生传略》编撰座谈会在武汉大学文学院召开。武汉大学副校长胡德坤、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于溪、武汉大学原副校长童懋林、《李格先生传略》作者邵江天、校档案馆、社科部负责人以及李格先生家属、生前同事、亲友等2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文学院党委书记刘礼堂主持。

  • 标签: 座谈会 先生 格非 传略 编撰 武汉大学
  • 简介:阅读素养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与前提。阅读测试作为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测什么”“怎么测”一直是讨论的焦点。近年来,一方面由于国家课程文件的指导,中考语文测试面临着改革的必然要求[1];另一方面,随着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阅读测评项目进入我国语文教育工作者与研究者的视野,全国各省市的中考语文阅读测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值得我们思考探索。

  • 标签: 现代文阅读 全国中考 测评项目 PISA 解析 语文素养
  • 简介:“艺术这东西,特别是诗,脆弱无比。在制作过程中,只要有杂念,随时都有爆裂粉碎的可能。”——马(《联合报》副刊1987.2.1)马的诗,清澈明快,极轻盈、隽美,致力于追求一种高贵与诗意的情操,呈现出敏锐灵跃的感受力的特质。其实,马的灵跃,似大自然本身一样单纯。笔词或与现实贴近,或具寓意性,我们都可以听得见诗人在他诗里的呼唤。那种以赤子之心建构起的生命体验,十分质朴、坦率,但潜藏的感情与关注乃至哲理的开掘,都流溢在近乎平静的纯叙述性诗歌中,仔细一体味,常有激励震撼灵魂的感觉。

  • 标签: 诗意 非马 简洁 《联合报》 制作过程 生命体验
  • 简介:汉语主谓式复合词有着极强的成词规律性,但其滋生成词的能力却极低。文章尝试借助宾格动词假设并结合词例,从动词语义与句法、词法之间的关系讨论主谓式复合词的成词机制与构成类型。主谓式复合词成词受到动词的“宾格性”的影响,其名素的语义角色为客体,且具无生命、无自主意愿控制、被动存在等语义特征,动素仅为宾格动词中的一小部分。

  • 标签: 主谓式构词 论元结构 非宾格动词假设 语义特征
  • 简介:汉语在领属性保留宾语句中,动词由达成范畴与致使范畴扩展,且由这两个功能范畴选择论元并指派题元角色。达成范畴的phi-特征集不完整,不能为名词性结果论元的格特征定值,名词性结果论元的格由毗邻的动词指派,获得固有格。为了让动词与名词性结果论元毗邻,可将致使范畴的语音形式实现为"把"以阻止动词移到致使范畴位置,或通过话题化或被动化等方式让役事移到更高位置。在别的相关句式中,名词性结果论元也可以通过毗邻的词汇核心获得固有格。

  • 标签: 汉语非领属性保留宾语句 功能范畴 论元 固有格
  • 简介:图式是人们头脑中存在的以层级形式储存于长时记忆中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本研究将图式导入到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不同的图式,激活学生记忆中相关的图式,并帮助学生利用所存储的知识对文本信息的图式进行解码,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篇章写作模式,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 标签: 图式 图式导入 图式激活 写作教学
  • 简介:普林斯顿大学汉语教学秉承和发展了赵元任先生开创的汉语训练法及明德学院的汉语教学管理模式,对汉语教师的言语行为不成文的规范和要求,优秀汉语教师的言语行为基本形成了“激情派”和“温婉派”两大风格类型.文章选取普林斯顿大学“温婉派”典型、三年级优秀教师兼课程主任的录音录像,对优秀教师课堂体态语和副言语进行量化统计分析,从而揭示出美国高校优秀汉语教师课堂教学的风格与特色.

  • 标签: 普林斯顿大学 优秀汉语教师 非言语行为 体态语 副言语
  • 简介:《桃花源记》(初中语文第二册)选自《陶渊明集》,不少教师以为它是《桃花源诗》前面的一篇“序”。这类看法还常见于一些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如南通师专中文科古代文学教研组编写的《中学古文详解》第一辑第4号的28页上说:“《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前面的小记,相当于诗的序言。”其实,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 标签: 《桃花源记》 参考资料 初中语文 教研组 语文教学 教师
  • 简介:文章在共时平面重点考察了框式结构“…不可”用于估测表达的语义条件。考察结论是:在言语表达中,“…不可”有“NP不可”和“VP不可”两种性质类别,可以有言说者或当事者两种表达视角。“NP不可”只有言说者表达视角,其用于估测表达的语义条件是:强调客观情态的[+推断性][+必须]语义特征。“VP不可”有言说者和当事者两种表达视角,有纯粹主观认识和强势客观推断两种语义类别。纯粹主观认识的表达为估测表达,强势客观推断的表达为估测表达。“…不可”的估测表达属于推断性强势估测。具有[+推断性]语义特征是其用于估测表达的语义基础和前提。

  • 标签: 框式结构 “非…不可” 估测表达 语义条件 强势估测
  • 简介:人类交际有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相辅相成,构成人类交际不可分割的整体.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应自觉地运用语言交际手段,避免误解和文化冲突.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手段的一部分,在对外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及文化教学中可以起到常规语言手段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外汉语教师应加强语言交际手段的休养并适度用于对外汉语教学.

  • 标签: 非语言交际 语言交际 对外汉语教学 语音 词汇 语法
  • 简介:<正>本文拟就《孟子》、《论衡》、《世说新语》中出现的例子来探讨这个问题。方位词上古在方位结构中出现,其方位意义都是相对确定和比较实在的,这在《孟子》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孟子》中方位词与名词、代词等的组合一律用来表明方位和处所,是出于语义上的需要而一定要用上的。例如:(1)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膝文公下)(2)有业屦于(?)上,馆人求之弗得。(尽心下)(3)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梁惠王上)

  • 标签: 方位词 《论衡》 世说新语 位结构 语言发展 量名词
  • 简介:对四名普通话儿童自发话语的分析、输入与输出的对比研究表明,两岁至两岁五个月(02;00—02;05)是疑问词知识发展的关键年龄段;疑问用法要比疑问用法获得时间早、使用频率高;论元问句要比附加语问句获得时间早;疑问用法在儿童的自发输出中均出现在含“也/都”的否定句中.表任指。

  • 标签: 儿童早期语言获得 特殊疑问词 疑问用法 非疑问用法